我们在春天里幼儿园课堂导入的不足
课堂导入的不足
1.形式呆板。形式上的单调重复,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部分教师习惯于一些固有套路的导入方式,以至于学生都已经没有新鲜和惊奇。比如有的老师总是从检查预习,认读字词导入﹔有的教师则习惯从分析课题导入而后分析课文文本特点等等。
2.目的不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样的导入方式有时乍看新颖,但是与本课内容关联太少,迟迟不能切入正题,无端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3.流于形式。导入形式“走过场”,没有能够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缺乏思考性,在快速地一问一答过程中完成了导入环节,看似气氛热烈、过程流畅,实则是效率低下。
4.切入不准。有的老师没有把握好文本特和儿童的心理特点,使得切入点出现偏差。如导入《我们在春天里》一课时,有老师问学生:“你们喜欢春天吗﹖”在学课文之前,让学生回答是否喜欢春天显然是不恰当的。
春天的春天提高课堂导入效率的思考与实践
1.导于空白补充处。在学生接触文本之前,让学生对本课时所描写的场景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体验,不但能在新课伊始就一下子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更为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打下直观、形象的基础。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初中音乐第十一册《我们在春天里》一课时﹐在导入时仅仅播放春天的音像资料是不够的。春天,是属于世界的,文中的描写反映出了莫扎特对春天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因此,我同时也精心剪辑了一小段关于莫扎特的视频,将充满活力的春天与苍凉壮丽的莫扎特的一生结合在一起,在新课阶段给学生形成有力的视听冲击,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
2.导于文本拓展处。文本的延伸和拓展让语文充满了魅力,能够让学生越咀嚼越有味,欲罢不能。在新课导入阶段,把教材中精心挑选的片段重新置于它的出处﹐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其背后深厚的底蕴、精彩的背景,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新课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发掘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初中音乐第九册《欢乐颂》一课,音乐一开始“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这样的交代是较为模糊的。很多老师照本宣科,通过本课的学习,将贝多芬的性格定位为“暴躁易怒、孤独终老”并不恰当。从历史可以发现,心胸宽广才是贝多芬性格的真实写照。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人物性格,不人云亦云,我通过改编和缩略,将“贝多芬传”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并从电影电视题材中精心挑选了一小段刻画贝
多芬作曲的场景,让学生在脑海中初步勾勒出一个天赋异禀、但处处心怀大爱的天才作曲家形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