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信息失真的产生及应对策略
随着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和即时通讯工具等新兴媒体的崛起。网络谣言也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象,谣言以互联网络作为载体在校园内外相互传播,导致谣言的大肆泛滥。本文通过探讨校园网络谣言的产生特点,提出可行的对应策略,以应对网络谣言在校园中的有效控制。
关键词 校园;互联网络;网络谣言;传播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3011-0140-02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谣言传播。“谣言是指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或者“是被凭空捏造出来的信息”。造谣者为其特定的动机和目的,散布虚假的信息,其传播的内容没有得到确认的事实根据,甚至是故意恶意捏造的信息,因此在社会上得以连锁性传播。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络(internet)的迅猛发展在给信息交流带来了极大便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给一些人在网络上散布谣言提供了渠道,让谣言“插上了翅膀” 和“穿上了隐形的外衣”。而网络谣言作为谣言的一种,其实并未脱离谣言的基本特点,之所以称之为网
络谣言只不过因为其发布及主要传播过程是通过互联网络进行的,当谣言和网络媒介结合起来形成网络谣言,其舆论影响力和社会危害性大大增强。在互联网络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源头和传播媒介。近几年来,随着手机短信、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和即时通讯工具等新兴媒体的崛起,网络谣言也呈几何级数增长。全国近5亿网民,3亿微博用户来说可以随时随地的上网浏览信息、发微博看消息是相当平常一件事情。当今校园学生体又是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主力军。校园本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又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它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又有一定的校园文化特征。互联网为他们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带来了海量的信息,然而有些人却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虚拟世界里肆意地扔垃圾、泼脏水、编织谎言、煽动谣言。这些谎言、谣言混淆视听真真假假让人们难以分辨。网络谣言不仅限于特定人、特定时空、特定范围传播,其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危害巨大,后果十分严重,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校园网络谣言传播的产生及对应策略,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我国的网络教育起步较晚,所以网络文明还处于初级阶段。网络谣言既有针对个人的诽谤,也有针对公共事件的臆造。网络谣言很容易成为引发校园震荡和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小而言之,网络谣言会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破坏个人的声誉,给受害当事人造成极大的
情感伤害;大而言之,网络谣言损害社会诚信甚至会激化社会矛盾,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潜在的威胁,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短短的一段网络帖子、一篇网络微博、一条手机短信,看似无足轻重,只要网络上的意识形态一旦失守,后果就不堪设想。网络假消息、媒体假信息通过互联网络传播转载,网络谣言通过这样循环模式摇身一变成了“新闻”。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潘允康研究员表示: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传播,很大程度上是谣言的制造者利用了一些人性的心理弱点。有些人喜欢求新、求奇,常常抱着“别人不知道的我知道”的心态,以寻求刺激;有些人则是从众心理,“别人知道的,我也应该知道”;当然还有一些人的素质不高,缺乏基本的判断能力与分析能力。即便有些谣言漏洞百出、毫无逻辑也信以为真。特别是作为校园学生体,他们都熟知博客、微博、网络论坛等互联网技术,各种网络工具都能较为熟练地操作应用,但是他们缺乏对社会历练,正处于容易冲动、对新鲜事物充满较强好奇心的年龄阶段。一些网络谣言就专门针对校园学生体的这些特点,用夸大事实、歪曲事实、制造噱头等手段,吸引学生的眼球,造成恶劣的影响。网络谣言给校园这个特殊的环境带来的危害, 首先必须是在具有一定数量的人中传播,然后是必须为众多人相信,其次是消息本身是与事实有出入的。
1 网络谣言主要的种类
1.1 娱乐恶搞型谣言
这类谣言网络上尤其多。网络的非真实匿名、交互自由的特点为造谣者提供了隐藏身份。在互联网络虚拟世界里没有了面对面的尴尬和法律与道德规范的强制约束。因此,拿名人开涮之类的谣言此起彼伏,尽管这类谣言盛传不衰,但编造者和传播者常常以娱乐心态对待之。使得躲藏在互联网络背后的芸芸众生,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垃圾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进行倾泄。于是,互联网便成了谣言滋生的土壤。
1.2 添油加醋歪曲夸大型谣言
在当事人的身份涉及“富、官”这类敏感词语的时候,少数网民会先入为主地为当事人添加形象设定,网络舆论则会不断美化受害者一方的形象,以达到加深对施害者仇恨的目的,而仇恨的情感一旦过度膨胀,就会左右人们的理性判断,使人们离真相越来越远。
1.3 捏造事实无中生有型谣言
综观网上流传较广泛的谣言,与历史矛盾、民众怨恨相关的谣传很容易在网民间流传,由于传播过程中挟带了传播者的情绪、怨恨、希冀,最终可能导致体性的行动。这类谣言具有
很强的煽动性、蛊惑性。
1.4 为利益争斗型谣言
一些政治势力或是利益团体经常利用此类谣言攻击对手,扰乱民心。带有政治性质的谣言,有明显的政治意图,攻击对象明确,目的是要攻击、抹黑政治人物、政治对手;而带有经济性质的谣言则往往通过操纵网络帖子,在短时间内打造出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事件”,形成自编自导的舆论场,或为企业提供品牌推广、口碑维护的服务,删除对己不利的帖子,对竞争对手进行诽谤、栽赃和陷害,通过网络传播,打击、损害竞争对手的形象。
2 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
谣言始于怀疑,止于公开。在网络媒介中,如何及时有效的控制和应对谣言的传播,需要社会、政府和媒体的共同努力。
2.1 网络谣言的危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切实保障众利益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出现,贫富差距扩大等民生问题很容易激
发社会体的非理性行为,进而演变成公共危机事件。当这些事件或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的时候,谣言往往就成为民众表达真实意愿或抒发不满情绪的载体,甚至成为公共危机事件升级的“催化剂”。
虽然,谣言的内容是虚假的,但谣言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却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往往是众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例如,对“官二代”的仇视心理来源于人们对于社会资源不公平、不合理分配的不满,而“我爸是市长”的谣言正是这种不满情绪的真实写照。可以说,谣言的扩散在一定意义上表达了普通民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渴望和对自身利益难以维护的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