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分析报告
随着各大社交平台的不断发展,网络谣言时有发酵,涉及公共政策、社会事件、民生问题、医疗健康、教育培训、自然现象、就业形势等各个公众较为关心的领域,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把真相混杂在谣言之中,让人们丧失对真相的辨别能力,加剧了社会恐慌和信任危机。对于网络上发生的诽谤、侮辱等行为,其对象选择的随机性,让身处网络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有了代入感和恐慌感;网络谣言对被害人本人造成的影响力巨大,对网络社会人们的冲击也很大,让人们失去安全感,形成失序感。
一、典型网络谣言案例
1、“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事件
事发2020年7月7日,杭州的谷女士如往常一样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某居民小区快递驿站取快递时,被附近便利店店主郎某某偷拍。随后,郎某某与朋友何某某编造“女子出轨快递小哥”等内容并发至,有人抱着吃瓜、猎奇的心态合并转发了上述内容,还有人为了给自己的赚流量而继续添油加醋,谣言在互联网上扩散并持续发酵。
2020年12月26日,据浙江省检察院通报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事件,郎某某、何某某因网络诽谤他人被余杭警方立案侦查,自诉案件转成公诉案件。2021年4月,法院以诽谤罪判处被告人郎某某、何某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
2、“桃城中学教师猥亵学生”事件
2022年2月9日,一自称河北衡水桃城中学学生的用户“XINt”发文称,该校存在违规组织考试、老师体罚或言语侮辱学生等问题,引发网民持续关注。2月16日起,该校初中部教师猥亵女学生的爆料迅速发酵,界面新闻等网络媒体跟进报道,推高舆情热度。2月17日,桃城区委区政府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桃城中学。此后,大量爆料信息涌现舆论场,如网民发布伤口照片控诉是桃城中学老师殴打所致、贵州水城一小学教师殴打学生的视频被冒充为桃城中学、网传桃城中学拿出1.8亿压热搜等,舆论愤慨情绪被层层推高。
2022年2月21日,衡水市公安局桃城分局官微发布调查通报称,桃城中学一学生因被该校教师许某训责心存不满,发布许某猥亵他人的谣言;甘肃网民仇某飞借此赚取流量,编造“猥亵”的聊天记录;一名未成年人受不实言论误导,剪辑制作不实视频并配以“桃城中学”等文字发布。公安机关调查后未发现许某存在猥亵行为,目前,警方以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
息罪对仇某飞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对两名未成年人进行批评教育。2月22日,衡水市桃城区委宣传部“@桃城融媒”就该校存在的惩戒失当、落实“双减”政策不到位等教学管理问题再度进行通报,舆情至此平息。
二、网络谣言的特征
1、标题党吸引关注
谣言的叙事结构往往会用“标题党”式题目,紧扣受众心理,制造悬念,用来达到鼓动性呼吁或者吸引眼球的目的。
2、以权威方式作为谈资
此外,网络谣言还经常以故事化导入、利用专家和知名人士(如专家呼吁、专家建议、专家称)等权威和有号召力的头衔吸引受众,构筑谣言议题的场景,这种做法致使议题的日常化和普遍性比议题本身的重要程度更具传播动力和可信力,因为这些话题更具有“感同身受”的谈资意义。
3、蹭热点炒作
借热点进行炒作,此类网络谣言与日常生活的相关度较强,谣言被传播的频度和范围也越高。一些网络谣言故意蹭热点,挑起网民负面情绪,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如“胡某宇事件”谣言误导公众认知,挑唆观点对立,利用人们急于寻求真相的心理,制造恐慌和焦虑情绪,扰乱视听。
三、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
1、对真相的探寻
网络谣言的内容生产者往往缺少专业的新闻传播能力与素养,利用公众的焦虑、宣泄、同情弱者、围观猎奇等心理,造成众极化、网络暴力等污染网络空间的问题。而在网络舆情事件的爆发初期,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传达给受众就会形成信息“空窗期”,人们在“空窗期”会尽可能收集对舆情事件的各种解释和猜测,以期从中寻所谓的真相,导致谣言由此而生。
2、社交媒体的兴盛
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使新闻信息逐渐碎片化,假新闻、明星绯闻等呈现病毒式传播的趋势,网民们因相同的观点而形成一个个小圈子,获得资讯,分享看法。人们倾向于选择那些他们
更愿意接受的信息,并将其当做真相,而社交媒体的兴起放大了这种情绪化的表达。在互联网的公共空间中,网民讨论与辩驳的最终目的往往不在于寻求真相,而在于寻求所谓的共识和站队。
在社交媒体造就的茧房内部,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相似,与观点相左的信息逐渐消弭,事实在经过无数次再阐释甚至故意扭曲与篡改之后不再是新闻的内核,而情感、观点、立场成为新的核心。主观性的内容通过修辞、虚拟、煽情等手段被包装成具有合法性、正当性的观点,真相本身已不再重要。人类进入后真相时代,人在信息茧房中待久了,体极化就会出现,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会整体变得更加极端,导致新一轮恶性循环,使辟谣和纠错变得更加困难。
3、新媒体的局限性
虚假新闻比真实信息更易被转发。虚假新闻的新奇性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并鼓励信息分享。新奇的信息不仅令人惊奇,而且被认为更有“价值”,从而更可能被转发。尤其是网络谣言中往往带有不少敏感字眼,会大大诱发人的猎奇心理,从而更易于扩散传播。
4、追求曝光流量
一些不负责任的新闻媒体为争夺点击率,获得流量变现,在未经核实事实真相的情况下,随意传播博人眼球的假新闻,肆意制造轰动效果,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和稳定。个别网民试图利用网络平台谋取利益,用煽动性语言编造谣言或者夸大事实真相,赚取流量,危害公共安全,损害公众利益。
四、网络谣言是怎样传播的
在谣言传播研究中有一个被普遍认可、广泛使用的传播模型。即谣言 =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谣言传播的两个因素之间是乘法关系,假如重要性等于零,或者事件本身并非含糊不清,谣言就不会产生;如果事件确定,模糊程度越高,其传播程度越高。此种情况下如果舆情信息公开不够及时,那么他们更容易信谣,或者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随手转发,这样就会令该谣言迅速散布和传播。
谣言还涉及了体行为心理学的一个概念“社会流瀑”,它展示了一个具有共同起源的完整转发链。例如,一些不实的传言最初通过编辑、转发,就有了谣言传播的第一个“流瀑”,此后谣帖继续被很多不明真相的营销疯狂转发,谣言有了更多的“流瀑”,扩散级别一直在增加。从谣言的传播路径看,当一则谣言被转发时,它就像涟漪扩散一样开启了病毒式传播
路径。谣言因而成为“眼球经济”和“注意力经济”下最有效吸引用户和流量的方式之一。
网络谣言的危害五、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征
1、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网络谣言以网络为媒介,其数字化、超时空、全球性特征使其远远超越传统的人际传播。每一个网民都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同时又是信息的反馈者和传播者。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拥有众多用户的社交平台突破时空限制的传播方式,使得网络谣言一旦发布,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形成浏览、转发、评论数量的几何式增长。方便快捷的发布方式、数量庞大的信息接收体,都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便利的载体和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2、传播渠道多,扩散性强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网络的普及,社交网络、、短视频、论坛、博客、贴吧等众多媒介平台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几乎没有任何成本的复制、转发等方式使得网民在无意中成为了谣言的传播者。大范围的传播强化了谣言的欺骗性,又进一步加剧了接收者的迅速扩散,最终形成“锁链式传播”模式。
六、网络谣言的危害
1、媒体公信力下降
在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中,部分自媒体避开了关于事实真相的寻,从自身的主观态度出发,为了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迎合大众心理,引导舆论进行夸大和不实报道,导致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挑战和损害。
2、传统媒体影响力下降
开放的平台使得信息生产的权力不再是传统媒体的专属,在没有相关专业训练和道德建立的情况下,大量吸睛、猎奇的消息被网络自媒体批量产出,满足网民探寻、求新的需要。在此情况下,需要大量调查成本和理性表达的传统媒体的存在空间遭到极大的挤压,使得基于事实的传统媒体新闻信息的影响力不断被降低。
七、对待网络谣言的一些建议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成本较低,在面对未知真相的网络信息面前缺乏验证能力和对信息
真伪的思考,容易处于被动接受,被谣言引导的状态,从而不自觉地成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者。身为旁观者,我们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处理问题,减少情绪化方式,避免被流言裹挟而失去理智。不信谣不传谣,要相信法律、保持冷静。网络谣言之所以泛滥,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受众的再度传播。因此,要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和网民的责任意识,提高受众对网络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的能力,增强受众对网络谣言的认知与辨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