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家庭教育理念
郑板桥对家庭教育是特别注意的。他52岁始得一子,对儿子很是偏爱,但不溺爱。其家庭教育的内容涉及为人处世、读书闻道诸多方面,其核心是塑造高尚的人格。郑板桥讲他画竹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霜倏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又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其家庭教育也如画竹般“胸有成竹”,育人的意念可谓高远。
一、游戏之道:珍爱天地万物
游戏乃儿童天性,捕蜻蜓,捉螃蟹乃童年乐事,可郑板桥对此却有他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嬉戏玩耍也一定要孩子心里忠厚,为人不要刻薄,行为不要急躁。用头发系蜻蜓,用线缚螃蟹,作为小孩的玩具,不过一时片刻被拉折而死。天地生长万物,变化孕育十分辛劳,一蚁一虫,都是由阴阳五行之气化育而出,上帝也十分爱护。天地万物性灵中,人最高贵,我们竟然不能体察天地之心作为自己的心,万物将在什么地方寄托生命?所以他在家里不喜欢笼中养鸟,不主张儿子去玩蜻蜓、螃蟹之类的小动物。他认为,做人要做好人,要明白事理,要雅量容人。
二、待人之道:人人平等
郑板桥是清朝最具民主意识的官员,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这个意识灌输给自己的儿女。他说天地之间,人无贵贱之分。如果
硬要说贵贱,他倒认为,只有农工商才是天地间第一等人,读书人居在四民之末。他说能力强的农夫可以种一百亩地,稍差一点种七八十亩地,最差也种五六十亩地,人人吃苦耐劳,耕种收获,来
养活天下的人。假如天下没有农夫,全世界的人都会饿死。工人制器利人,商人搬有运无,都有便民之处。而读书人一捧到书本,便只想中举人、进士,做官搜刮金钱,广造房屋,多置田产。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后来就越做越坏,终究没有一个好结果的。所以他教育家人要尊重家中的农人,必须待之以礼。他说:“他们称呼我们为主人,我们称他们为客户,主客原来是相对的意思,并没有贵贱之分。我们要客气地对待他们,同情他们。他们有所借贷,
我们要周全他们,不能偿还,要宽让他们。”他经常告诫儿子要善待家中农人的儿女。他说农人的儿女也是天地间一般人,应当一般爱惜,不可欺侮他们。凡是鱼肉水果点心,应该平均分给,大家一起欢喜跳跃。如果儿子坐吃好东西,而农人的儿子站得远远的观望,不得沾一沾唇齿,他们的父母看到了,又没有办法疼爱他们,只好叫他们走开,岂不是割心剜肉吗?
三、为人之道:是为人处,即为己处
郑板桥教育家人,为人处世要处处为人着想,少顾及自己。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事事预先留下把柄,使得别人处在自己的罗网中,不能逃脱,那么穷得就越快,子孙就会有预想不到的祸患发生。试看世间会打算的人,何曾为别人打算一点,全为自己打算,真是可哀可叹。
所以他平时用人从不与别人订契约,合则留,不合则去。从不留一张空纸,使后代子孙作为借口,去苛求别人。他谆谆告诫家人,如果存这样的心思,看起来是为别人着想,实际上是为自己着想。
四、处世之道:雅量容人
富家子弟容易犯骄傲的毛病,郑板桥经常教育儿子,要谦逊、谨慎、雅量容人,尽力革除傲慢的毛病。做人如此,为学也一样。他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当世那些恃才傲物的人:他们动不动就认为别人不如他,看见乡试的考卷就骂举人狗屁不通;既然目空一切,自己的文章必定能够远远超过别人,谁知实际上不仅不能胜
过别人,反而远远不如他骂的那些秀才、举人。不拿镜子照照自己,只看见别人的不通。自己傲气一长,就不肯用功深造,眼高手低,握笔作文,自己觉得还不如那些狗屁不通的秀才。免得献丑,索性搁笔不写,于是潦倒终身,永无才进。
他还以自己为例说,自己青年的时候傲气很盛,但对超过自
己的人,却肯低首降服。看到好的文章爱不释手,百读不厌,所以侥幸成名。
五、为学之道:熟读精思,循序渐进
他教育家人要熟读精思,反对过目成诵,以为最不济事。他说,眼中了了,心下匆匆,人的心只有一个,往来应接不暇,就像看戏
场中的美妙景一眼即过,与我毫不相干。而且,过目成诵还有无所不读的弊病。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格调低下的曲子以及打油诗
家庭教育文章词,如果也过目不忘,就像破烂的橱柜,臭油坏酱都贮藏其中,变
得龌龊不堪!
所以他主张家人像孔子、苏轼那样熟读精思。他说孔子读《易经》以至编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不知道翻阅了几千几百遍,愈深入愈觉得永无止境。即使生而知之、安身行命的圣人,也还需克服困难虚心学习。苏轼读书不用两遍就能背诵,然而他在翰林院,读杜牧的《阿房宫赋》一直读到深更半夜,守门的老吏十分辛苦,而苏轼仍然精神饱满、毫无倦意。
他认为学问必须逐步获得,勤奋的人才能得到许多。山间的溪流看来最柔弱无力,但它能穿透石子;小
虫子尽管渺小,但它能蛀空木头。滴水比不上凿子,小虫比不上钻子,然而他们能通过自己脆弱的形体战胜坚固的物体,难道不是从积少成多中学来的吗?
他经常教育儿子,学习要循序渐进。有一次儿子参加考试落榜,他给儿子写了封信:
……尔资质钝,赖李师辛苦栽培,得以冠年入场。初试原为观场计,李师与我,皆不望子一试成名。不过有此一度经验,下届入场,便老练而不起惊慌,一试不售,怎可即出怨言?只须自知文字
不佳,下帷攻苦,既有多师指点,进步较易,若火到功到,去青紫易如拾芥矣。
从上面这些言论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庭教育的深刻理解。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论的深刻,使他把立身成人的教育放在首位,
并表现出“爱人子一如爱己子”的博大父爱。这位做县官的父亲在家书中委婉动人地讲述的教育之道,直到今天还应是家庭教育的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