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行为习惯有着直接的影响,也是学生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在哈尔滨剑桥小学实习期间,通过观察小学生行为习惯影响因素中的家庭教养方式,仔细研究了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力。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家庭影响对于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存在小学生生活习惯缺乏自立性;文明交往礼仪不足;违纪行为存在反复性;作息时间不规律;学习被动作业马虎等问题。笔者经分析得知这些问题主要有家庭生活中对孩子过度溺爱;家长不注意公共场合用语导致小学生刻意模仿;单亲家庭导致小学生攻击性行为较多;家庭成员习惯不好素质不高;小学生厌烦家长唠叨等原因。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国内外教育研究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家长应平等对待小学生避免隔代溺爱,培养小学生自理能力,家长应规范自身言行及时纠正孩子不礼貌行为。家长应注重小学生个体差异及心理健康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家长与小学生共同制定作息时间表并营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家长应避免在学生做作业时催促唠叨并指导小学生自己制定惩罚马虎的措施等,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小学生;行为习惯问题;解决策略
1.4.2研究方法 3
家庭教育文章2.4家庭教育方式对于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 5
4对于小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9
4.1家庭对于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存在的问题 9
4.1.1小学生生活行为习惯缺乏自立性 9
4.1.2小学生文明交往礼仪不足 9
4.1.3小学生违纪行为存在反复性 9
4.1.4小学生作息时间不规律 10
4.1.5 小学生学习被动作业马虎 10
4.2家庭对于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存在的问题的产生原因分析 10
4.2.1家庭生活中对小学生过度溺爱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性 10
4.2.2家长不注重公共场合用语导致小学生刻意模仿 10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强调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方面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家长的家庭教育取向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少年儿童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16]。家庭教育最基本的原则是要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力是无穷的,当你走进图书馆,你就会不自觉的想要看书学习,因此家长应该重视教育环境。“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注重学生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8]”这一政策的提出也引起了各省市教育部门的重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开始为管辖区域制定出独有的教育政策,以提高学生的教育水平,但结果不尽人意,在实施过程中有许多阻碍。因此探究家庭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就十分重要了。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以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为出发点,重点考察学生在每个习惯培养的重要时期背后的家庭教育环境,以此达到研究目的。就目前来看,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家庭教育方式,其关键作用甚至超越学校教育。良好的学生教育都要以家庭教育的配合程度为前提。笔者通过在哈尔滨剑桥小学实习期间的调查,仔细研究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不足之处,发现小学生仍存在文明交往礼仪不足、违纪行为存在反复性、作息时间不规律、生活缺乏独立性、作业马虎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得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促进学生自我习惯培养的能力的开发,立志达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1.2.2 研究意义
本文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其中在理论方面的研究中发现家教良好的学生通常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我国素质教育背景下,抓住学生的习惯培养将会使他
们受益终身。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个阶段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丰富了我国在家庭教养方面的研究,同时也促进了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发展,此后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性格等方面将会得到综合性的提升,为这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依据。在实践方面,本文以哈尔滨剑桥国际小学为例进行实际研究,尤其是处于低段的小学生,对他们开展了家庭教育对行为习惯的影响调查,发现哈尔滨剑桥国际小学校的生源一部分来自学区规划,还有绝大多数来自于外来务工家庭,家庭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意识一直处于比较薄弱阶段,导致许多学生存在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从这一角度讲本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针对于家庭教养方式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的相关研究从事的相对较早,早期研究比较广泛。近年来,我国学者经过不断的努力探索,细致研究,在本课题相关领域已经有了很深的见解。例如,2005年勾洪斌结合国内外的定义,把家庭教养方式定义为父母在日常家庭活动中,对孩子进行抚养和教育时所表现出来的固定的情感倾向和行为方式[9]。20
08年我国教育学者徐慧等人早已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作用,并在文章中指出国内外早就开始研究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方式,并一直致力于改造方式和创新,争取为孩子培养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这些方法都有一些共同特点即:现实化、综合化、实用化[7]。国内学者邓海燕 2017年在文章《反思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中提出:“家庭教育在培养小学生品德行为习惯上具有极大优势,家庭教养方式的正确与否,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品德的形成。”国内学者关明杰,高磊,翟淑娜2017年在文章《反思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中表示,家庭的矛盾性、娱乐性、成功性还有家庭教育方式都影响着学生的性格和动作行为。当家庭充满矛盾性以及父亲一方经常呈现拒绝否认的状态时会导致孩子有多动症的行为;当家庭呈现不亲密状态以及不成功状态时会给孩子带来强烈的焦虑情绪。在2010年万敏的一项研究表明单亲母亲采取何种教养方式主要受到子女年龄、社会环境、家庭结构等因子的影响[10]。在2015年赖运成等人研究指出子女性别、是否独生、学段等变量影响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11]。
1.3.2 国外究现状
国外对于此课题的研究要比国内研究要提前很长时间,由于国外在学生教育领域介入较早,
对家庭教养对学生行为习惯影响的相关理论基础已较为丰富,在研究成果上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例如,1966年英国Pumory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的划分,她从父母与子女关系的角度来看,并着手进行研究。在总结分析了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量表的基础上,一般划为四种:放纵、保护、拒绝、严格[13]。1991年国内学者桑标针对亲子关系和儿童的性格,选取日本进行比较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将教养方式维度按父亲和母亲分别划分,接受一拒绝和宽容一严厉是母亲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而夕亲的教养方式根据“肯定一否定”维度划分[15]。1993年宝宝和斯坦伯格认为,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是指父母养育孩子的立场、行为、情绪情感等,不跟着情况的不同而改变,反映着父母与孩子关系的本质情况[14]。美国学者戴维斯( Allison Davis)很早就研究发现中上层阶级父母倾向于对子女采取严厉的教养方式[12]。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国外家庭教养方式给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带来重大的改变和影响,研究也比较广泛。而国内学者在其研究中则更加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性格等方面。本文基于以上研究,更多关注于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使得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本研究采用通过访谈与实际调研的研究方法,针对目前国内大部分的家庭教育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情况进行现状分析。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本文的背景、目的及意义,明确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相关概念做了清晰的界定;然后深入小学校园一线,在充分观察和个别访谈的基础上,着重对教养方式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调查记录。针对其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研究了导致家庭教育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1.4.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法、观察法、分析法对家庭教育方式进行了仔细的思考与研究。第一,文献研究法,通过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包括前辈们的论文和期刊,还在图书馆翻阅了相关书籍,结合哈尔滨剑桥国际小学的现状,考察了家庭教育的影响力,确定了论文的选题。第二,观察法,通过观察家长的教育行为,细致分析、发现对孩子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理论为本文提供合理可靠的解决策略。第三,分析法,为了说明和探讨家长的教育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影响,本文从实践经验进行研究分析,把现实的实际问题作为案例,指导论文
研究与实践。
1.5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影响的研究,分别提出小学生在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缺乏一定的独立性问题,小学生文明交往礼仪不足的问题,小学生违纪行为存在一定反复性的问题,小学生普遍存在作息时间不规律的问题,小学生学习被动并且做作业马虎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小学生行为习惯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拟制定解决当前不良家庭教养方式的方案,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内涵
2.1 家庭教养方式
当前,国内外研究者对于家庭教养方式无明确统一的定义,国外有“parenting style”、“parental style”和“parenting”等多种说法,国内大多采用家庭教养方式;但是对于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却由众多说法,总结归纳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意见,最终认为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指父母在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固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是父母为
达到一定教养目的,在其特有的家庭情感氛围下,通过目标定向和非目标定向的教养行为,影响子女的认知、社会性和情感态度的发展[5]。
2.2 小学生
年龄大概处于6-12岁的学生统称为小学生,大多数学生开始进入学校学习,从单一的家庭环境改变为学校环境;现如今,该阶段小学生的社会化除了家庭和学校教育,大众传媒、电视、互联网也正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参与进来,其强劲的势头也逐渐挑战着家长和教师的权威[6]。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低年级小学生,笔者将低年级小学生界定为1-2年级的小学生。该阶段小学生行为习惯正在形成或形成时间不长,正是纠正他们不良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笔者选取该阶段小学生为研究对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