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平等性原则
文章来源:网络    发布日期:2011-05-06    已被478人浏览    关键词: 家庭 教育 平等
        所谓平等性原则,也叫尊重性原则,是指子女与家长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以平等人格主体的身份实施教育和影响。
        200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现状与期望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最喜欢父母的10种做法依次是:信任我(63.5%)、说话算数(49.2%)、让我平等参与家庭生活(31.7%)、与我一起讨论人生大事(23.2%)、表扬我(22.7%)、给我辅导功课(16.7%)、对我管得比较松(16.1%)、与我一起锻炼(15.0%)、和我出去游玩(14.9%)、与我一起玩(11.4%)。
        其中,小学生对父母的三大喜欢是信任我(53.9%)、说话算数(43.7%)、给我辅导功课(33.6%),中学生对父母的三大喜欢是信任我(69.2%)、说话算数(52.5%)、让我平等参与家庭生活(35.9%)。
        全国少工委办公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表明父亲支持
缺失值得关注,当被问到心情不好时,谁最能理解、安慰你时,仅有10.0%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排在母亲(37.4%)、同伴(5.2%)、兄弟妹(10.1%)之后;在被问到谁最尊重你,让你感到很自信时,仅有15.5%的少年选择了父亲,居母亲(26.5%)、同伴(21.5%)、老师(16.7%)之后。
        这些数据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中小学生特别看重父母是否信任自己。希望得到父母的信任、理解和尊重,说明孩子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这是实施有效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二是大部分孩子具有较强的家庭责任感。随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增强,更加渴望与父母平等相处,能够更多地参与家庭生活,并在参与中实现自身价值,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由此可见,平等地对待孩子,让孩子与家长平等的参与家庭事务,不仅是贯彻平等性原则的重要内容,而且对于培养孩子家庭责任感,进而培养孩子社会责任感,引导孩子学会生活,促进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家庭教育实践中,要贯彻落实好这一原则,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和教育观。孩子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尊严、有主观能动作用
、有发展潜力的行为主体。在家庭教育中,既是接受来自父母长辈教育的主体,又是发生行为、思想改变,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因此,家长必须破除把孩子作为父母私有财产的观念和我是老子,你是孩子,一切由我说了算人前教子,人后教妻棍棒之下出孝子树大自然直等传统家庭教育观念,树立孩子与老子人格平等的理念,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和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孩子在自身成长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因为,家长的教育行为只有通过孩子内心体验、感悟、认同,并转化为相应的行动,形成相应的观念和习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相反,如果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不顾孩子的个人感受和个人意愿,采取强迫性或者暴力性的教育方式,即便是收到了明显的甚至是立竿见影教育效果,也是暂时的、表面的。家长不仅要知道养不教,父之过的道理,还要知道教之道,贵以专的道理,更要让孩子知道子不学,非所宜的道理。只有这样家长才能牢牢把握教育的主动权,孩子才能真正成为学习、认识、发展的主体。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从内心深处接受我们的教育。
        第二、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社会教育学研究表明,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凝聚力,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品德的发展;专断的、紧张的、经常有冲突的家庭气氛,必然
导致孩子家庭归属感和安全感的缺失,对于他们的成绩和成长来说,势必产生不良的作用和结果;平淡的、不活跃的、关系疏离的家庭气氛,会拉大受教育者和双亲之间的心理距离,势必导致孩子对家庭、对父母的依赖感和亲近感的疏远,从而使家庭教育的效果得到削弱。因此,家长要改变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事无巨细一人做主的传统的家长作风,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理解、信任、尊重、自主的氛围中学会理解、信任、尊重、民主,从而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第三、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教育,它能让孩子获得被人尊重的感受,学会怎样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对于家长而言,学会倾听并养成倾听的习惯,对于激发孩子与家长交流的欲望,拉近亲子间的心理距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进一步提高亲子沟通效果,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家长一要让孩子把话说完。闭嘴不用你解释少插嘴等强硬的语言和粗俗的做法,不仅剥夺了孩子倾诉、申辩、发表见解、参与家庭事务的权利和欲望,而且还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有思想、有主见的行为主体,他们的见解,哪怕是幼稚的,也可能对家长的认识起到一些启发、补充作用。二是要鼓励孩子发表意见。在孩子想发表意见的时候,家长要认真倾听,鼓励其把想说的话全部说完,充分发表个人的意见;在孩子不想
发表个人意见的时候,家长应当通过引导,鼓励其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不满和委屈,这对于培养孩子善于思考的习惯以及表达能力和责任意识、自主意识都是十分有益的。三是不要轻易下结论。在孩子遇到挫折、受到委屈、感到困惑时,家长能给予的帮助是引导孩子把心中的委屈、困惑、愤怒、激动等不快顺畅的宣泄出来,回归到正常的心理状态。此时,家长要充当的角是朋友”——理解者、尊重者、同情者、倾听者、心理疏导者,而不是法官,要充分引导,不要轻易下结论。因为,家长的结论,既不利于孩子心理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孩子汲取经验教训,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多与孩子交流。很多家长面对孩子闷闷不乐的情绪,认为如今的孩子太不理解父母了”——“我供你吃,供你穿,供你上学,你还有什么不高兴的?其实人的成长不仅有物质上的需要,也有精神的、情感的需要。如果家长忽略了孩子的精神、情感需要,孩子和家长就没话可说。长此下去,儿女和家长相处就会变得越来越尴尬。因此,家长要学会和孩子多交流,多沟通。特别是在做出与孩子相关的决策时,一定要注意听取孩子的意见,维护孩子的参与权和人格尊严。通过平等的交流,可以增进理解,促进感情,进而增强家庭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第五、讲究语言艺术。语言是打开心灵的窗子。对于家长而言,教育孩子要讲究语言艺术,是指家长说话要尽量做到留有余地,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幽默感,以维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留有独立思考、想象、感悟的空间。多用你想想看你的意见呢你一定能行等鼓励性、引导性的语言,杜绝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家庭教育文章真是无可救药等教训性、讽刺性的语言。要学会使用体态语,在特定的情况下,一个鼓励的眼神、信任的目光……均可以传递父母对孩子无尽的关怀、鼓励、认可、赞赏或禁止、责备等信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在家庭教育中讲究语言艺术,不仅是对孩子尊重的需要,也是教育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与人交往的需要。
        第六、保护孩子的隐私。每个人即便是孩子,都有不便公开或不愿意让他人知道的小秘密”——隐私。维护个人隐私权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孩子与家长平等享有隐私权。对于孩子来讲,维护个人隐私既是维护自尊的需要,也是法律赋予的权利。对于家长来说,保护孩子的个人隐私既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必须遵守的法定义务。例如,有的孩子喜欢独自与日记对话,在日记里倾诉心声,发泄不良情绪。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还有利于孩子进行心理调节。按照法律规定私人日记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可有的家长出于要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不顾孩子的个人感受和法律规定,偷看孩子的日记。其实,
了解孩子的渠道很多,其关键是相互间的理解、尊重和信任,这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基础。还有的家长受人前教子,人后教妻传统思想的影响,习惯于在他人面前教育孩子,却不知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经典案例
        一位当教师的父亲,一天晚上帮儿子收拾书包时,无意中发现儿子的书包里多了几样不属于他自己的东西。这位父亲立刻明白了什么,连夜给儿子写了一封情深意切的信放在桌子上。儿子读了信后泪流满面,立即表示痛改前非,永远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父亲写给儿子的动容信
亲爱的儿子:
        爸爸在帮你收拾书包时,在你的书包里发现了不属于你的东西,夜里爸爸睡不着觉,我在想,是爸爸妈妈不够爱你吗?是爸爸妈妈不够关心你吗?是爸爸妈妈没有满足你的愿望吗?不是!你是爸爸妈妈生命中的唯一!你是爸爸妈妈生命中的至爱!同龄孩子拥有的,爸爸妈妈都让你拥有了;同龄孩子没有的,爸爸妈妈都在拼命努力为你争取!妈妈天天下班回
家口干舌燥地为你补课,爸爸每天里里外外日夜的奔波,我们唯一的愿望,就是想让你过上比别人更好的生活,受到比别人更好的教育!
        我们开始怀疑你是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了!因为妈妈说,她小时候再馋也从来不吃别人的东西,爸爸小时候再穷也从不拿别人的东西。我们都是靠自己的努力与勤奋劳动收获的人,我们都是靠善良与本分生存的人。别人的东西我们不会多看一眼,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们从不多摸一下!妈妈一辈子清清白白地做人,爸爸一生堂堂正正地做事,你呢?
        亲爱的儿子,一个人不可能拥有一切,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诱惑,你一定要经受住考验!一个人的欲望不可能都得到满足,世界上不属于你的东西太多,你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品行!人什么都可以放弃,但不能放弃道德!人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可以没有人格!
        爸爸参观工读学校,看到很多犯了错误的孩子被社会遗弃了,再也抬不起头来生活时,深感同情,爸爸参观监狱看到许多犯了罪的成人失去自由,可怜巴巴劳改赎罪时扼腕叹息,他们怎么会走到这一步呢?因为他们小时候在一些小事上没有严格要求自己,最终酿成大祸,永远也没有机会了。亲爱的儿子,你也想像他们那样被关起来没有亲人、没有关爱、没有自由、没有快乐的日子吗?
        亲爱的儿子,你学习成绩好坏,爸爸无所谓;长大了你能干什么,爸爸也不在乎。爸爸只是希望你有健康的身体、正派的人品、健全的人格,能为社会作些贡献,这是爸爸最大的愿望,否则爸爸生不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