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上解读弟子规的总纲
  从哲学上解读弟子规的总纲
  《弟子规》的总纲是这么几句话,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说,弟子规是圣贤对后生的教导,做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谨言慎行,诚实守信,博爱民众,并亲近有德行的人。做好了这些,如果还有精力、时间和能力,就要去涉取文化知识。
  概括地讲,这一段话大体上包含两个关系:一是行与知的关系,二是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行与知的关系,就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第一,实践决定认识。即行决定知,行在前,知在后,先行后知。第二,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即知指导行。在传统的儒家知行观中,知是人的心知的统称,主要指道德知觉;行是人的行为的统称,主要指道德实践。在现代知有认识、知识、良知等含义,行有实践、行动和践履的意思。知行的含义明显比传统含义有了扩展。中国古代哲学家们的知行观既受个人认知能力和实践方式的局限又受所在社会生产力的局限,其知行观既有唯心主义的也有唯物主义的。从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传统的儒家知行观中合理的观点主要有行先于知,
由行致知;知之明也,因知进行;以行验知,以行证知;知行并进,相资为用。
  据钱文忠教授考证《弟子规》是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大学》与《中庸》的学者李夫子李毓秀编撰的,原名《训蒙文》,后经贾存仁修订改为现名。其理论来源就是《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几句话。既然叫做《训蒙文》,主要就是针对中小学生及其学龄前儿童来说的规矩。对中小学生及其学龄前儿童来说在现实生活中就要坚持先“明德”,然后才能够践行的知行观即要首先知道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然后在自己的社会生活中去践行道德的,反对不道德的。因为中小学生及其学龄前儿童的实践终究是非常有限的,用先贤来源于人生实践的智慧去指导他们的.行为既有利于从小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又有利于正确地待人接物。对于掌握了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人来说,要坚持知行并进,相资为用。即既要重视行,由行致知,以行验知,以行证知;又要坚持正确的认识的指导。因为青年人积极从事社会实践,在生活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念,这些观念的产生、发展离不开行,其验证也离不开行;同时青年人血气方刚,容易冲动,必须坚持正确的知的指导,明确行为的后果然后再行,有利于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现实生活中要反对知而不行,强调学以致用。反对盲目蛮干,“任己见,昧理真”。强调真知致行,反对一知半解。要重视知的内化与行的实践,切忌割裂二者的关系,
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
  笔者赞同提倡礼仪仁爱,并主张力行。但不赞同“有余力,则学文”这一观点。一般而言,人要生存,必须具备一定的谋生手段,换句话说就是人要生存必须具备一定的生存技能主要是工作技能。如果连工作技能都没有,如何去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因此,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里,学习生存技能是确保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受教育是人们学习生存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笔者主张人自身要生存发展首先要接受一定形式的教育,良好的教育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是小孩子的礼仪仁爱等观念的建立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教育的结果。从社会的角度讲,国家要大力发展教育,普及高等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现阶段国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是培养人力资源的重要举措。从个人来说,个人应积极地接受教育,学习生存技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而不是“有余力,则学文”。这是第一点。第二,从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来看,一个人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有利于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否则,就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同时,提高思想道德认识,坚持道德操守,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文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水平。可见,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
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也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早就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与之持类似观点的还有东汉哲学家王符,他认为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故我们反对割裂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重道德,轻文化或者重文化,轻道德都是不可取的。知识改变命运是现代社会人们的共识,这里的知识应该既有科学文化知识,也有思想道德知识。“有余力,则学文”这一观点有割裂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之嫌,因此,我们强调要德才并举。最后,从道德实践上来看,人们的道德观念并不是自发形成的。
  [知识拓展]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弟子规》读后感一
  我很欣喜的通过尚学路上图书室这个平台,读了我们的国学经典《弟子规》,从这本书中我受到了许多启发。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让我感到十分惭愧。记得有一次,妈妈在染头,不小心染膏进眼睛里了,喊我帮忙。我却只顾玩电脑,很久才慢吞吞地应答。害得妈妈
的眼睛得了眼病,打了好多天的点滴。现在想起来,我实在是太不应该了。要知道,妈妈头上那一丝丝银发是因我而生的。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做哥哥的要爱护弟弟,做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知道了这些以后,每次我有好吃的和好玩的东西,我都会惦记给我的小表弟留一部分的,从不一个人享用。家里人都我夸我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妈妈也一直以我为荣。在和表弟相处的时候,我还学会了宽容别人,学会了体谅父母。
  “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要通报一声,以免父母挂念。平时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选定的职业或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轻易改变。以前我去哪里玩,都不告诉父母,回来的时候也不声不响的。自从我知道了这句话后,决心改掉这个坏毛病,做一个让父母放心的好孩子。
  还有一件事对我的触动也很大。和我一起学琴的邻居家的一开始对弹琴十分喜爱,而且她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一个曲子几天就能练完,有些曲子都不用老师指导,她就能自学弹下来,琴班老师非常喜欢她。可是在她妈妈给她买了一台价格不菲的电子琴之后,她就像
变了一个人似的,再也没有往日那股学琴热情了,再后来她就干脆放弃了,无论老师家长怎样规劝,就是打动不了她的心思,老师也为她感到惋惜。我想:我一定要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去做,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决不轻易放弃!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对于食物,不要挑食,也不要偏食,偏食会营养不良。吃东西要适可而止,不要过量,过量会损伤脾胃。我有一个,她吃饭十分挑食,这个不吃,那个不吃,倒是天天小零食离不开她的嘴。每天不是吃可乐鸡翅,就是吃方便面或西红柿。从来没见她吃过一口青菜。一到冬天,感冒发烧天天伴她左右,身体也十分虚弱。虽然她是我的,比我大一岁,但是每当我们两个人走在街上,大家都认为我是,她是妹妹。因为我个子比她高,身体比她结实。我一定要把《弟子规》这本书推荐给看,让她和我一起健康成长。
  我们班同学趁中午吃午饭时,总喜欢三个一,五个一伙的结伴去买零食吃。尤其张悦同学特别喜欢吃油炸串,天天买炸串吃,常常吃得肚子溜溜圆,直打嗝。那天中午,我们又在有说有笑地吃饭。突然,只见张悦脸苍白,眉头紧锁,捂着肚子,还不时发出呻吟声。同学们见状,赶紧问她怎么了。她结结巴巴地说:“我我肚子疼,哎呦哎呦。”幸亏老师及时把
她送到医院。医生说她得的是急性胃肠炎,主要就是因为吃东西没有节制,胃受不了,才得了这种病。为此张悦同学休息了半个多月,耽误了很多课程。我们同学个个引以为戒,再也不敢暴饮暴食了。
  对照《弟子规》,我每读一句都能出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啊!《弟子规》真是我的良师益友,和它朝夕相处,我就会成为一个既懂事又快乐的好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二
  如果说你要读儒家的经典,除了《论语》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外,还有《弟子规》也是一本很好的书。如果说《论语》等是面向所有人的,那么《弟子规》就是针对孩子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的核心,本自孔子的言论。它教导我们孩子需要讲孝悌,要谨慎诚信,要爱周围大众,亲近仁德贤人。倘若有富余精力,多读书多做学问。《弟子规》的教育观念,我是非常赞同的,它崇尚的是儒家的思想,以“仁”为本。我认为,这个世界上聪明人不多,有作为的人更少,而我们中国当前的教育是以成绩为主,恨不得大家门门优秀,个个成为大科学家。中国现在的中、高考似乎完全决定了学生一生的命运。其实不然,有消息称,中国自恢复高考的三十年来,并没有一个高考状元成为各领域工作者中的顶尖分子,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成绩不能说明一切,因为成绩只能说是理论知识掌握了,而真正的研究,实验工作等,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等都是很重要的,而最最重要的就是情商,包括性格脾气等等。你在工作中不能与人家良好沟通、良好合作,甚至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还能谈什么工作呢?
  因此,我非常赞成以道德为基础的教育方式。因为你做人首先得讲道理,要文明要有修养,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在这个基础上,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学识素养,若是你能掌握得很好很深,那么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了。
  毕竟人的智商,人的接受能力等总是会有差异的,这样导致人的成绩有高低,但是,道德
这方面,就拿《弟子规》来说,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但每时每刻都做到,那需要时间,需要毅力。古时候,孩子们都学习儒家思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那才会受人尊重与敬爱。那时,除了贫穷和不爱学习的孩子,大多数孩子们都努力学习,特别是隋朝开始了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有志之士就通过科举,考取进士后就可以做官,为百姓造福。因此,历史上自从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除战争时期外,神州大地都很先进,很繁荣。但是现在,中国都没有一个接受中国教育的人获得诺贝尔奖;还有人均经济水平实在是太低了!而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大国,人民的素质却是越来越低,导致很多人去日韩和东南亚等地旅游时,被当地人骂!
  我认为,要让中国成为真正的大国,那么就应该从孩子们的教育抓起,而孩子们的教育,应是以道德为基础的。《弟子规》应该重新回到教育的基础中来,让未成年人懵懂之时,就开始习读《弟子规》,践行《弟子规》,做有素质的国人,民众素质高,不愁国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