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生活细节,立足孝心教育,发挥家庭教育,
依托经典诵读,提升学生素养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    姚晓云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指导思想,以"孝悌文化"为核心和根本,综合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精华编纂而成。内容包括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与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作风很好的读物。
  一、教育内容
  那么孝悌仁爱文化何以成为我们中华文化的根本呢?《论语》告诉我们:"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为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能够做到孝悌,那么,处理其他人际关系和事情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了。
  又论: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
敬长辈,你又怎么能够指望当你成为长辈以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这就是孝要传达的一个意思。
  教育的"教"字,是"左孝右文"。左边是个"孝",右边是个"反文",中国传统的讲法叫"教者,孝之文也"。教育教什么?从孝开始。以孝为根本,通过孝,培育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培育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同时,也就在孩子心中牢牢树立了对传统的尊重。
  据此,我认为依托学习《弟子规》这份优秀读物的第一部分"入则孝"的内容,力图在二年级小朋友中,进行扎实地"孝心"教育,传承这种中华传统美德,提升学生整体思想素养。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二、教育形式
  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儿童期的智力发展最快,是人智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智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又是"关键期"中的关键期,此时,不仅是孩子打好学业基础的关键期,更是知识技能、个性特征、情感态度、良好习惯、社会品质各方面养成的敏感期和最佳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与新教育理念的逐步推进,以儿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是新时代、新形势对家庭教育提出的一个目标性的要求。大量事实也证明了成功的孩子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与否对孩子一生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亲子活动较少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普遍原因。现代著名儿童教育
学家陈鹤琴先生在其《家庭教育》中写道:"一个人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付完全责任。"低年级的儿童由于其年龄特点,在心理和生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人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并且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渡过,父母对儿童有着足够的权威和支配作用。如果此时家长不能多与孩子进行亲子活动,那么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必然降低。
  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计划采用"亲子共读"的形式,以一个家庭形成一个"学习合作组"的形式,对《弟子规》进行共读共思共悟,以一个"特别行动队"为行为训练单位,将"孝心"教育的认知点,落实到平时行为的训练点,进行有反馈、有比赛、有合作的行为训练。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达到学生素养得到提升的目标。
  三、研究步骤:
  第一步:共读、共悟。
  以一个家庭形成一个"学习合作组"的形式,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弟子规》相关的内容,并且翻阅查相关的历史或生活中的例子,分析语句蕴含的道理。
  第二步:齐订、齐做
  一起将语句中蕴含的生活道理,或者是生活规范,以行动训练点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且以一个"特别行
动队"为行为训练单位,设计亲子训练达成记载表。
  第三步:互评、互助
  在日常的行为训练中,采用亲子互评的形式,反馈训练情况,对于出现的问题一起讨论解决,记录活动感言,产生行动的合力。
  第四步:展示、活动、表彰
  定期展示"特别行动队"记录,或者感言,结合学校以及时事,以"特别行动队"为单位,进行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针对活动中出现的范例,进行表彰与集体学习。
  通过以上步奏,力求营造和谐共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形成孝顺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从而获得学生与家长素养提升的双赢局面。
  附:根据家长年龄以及理解需要,在阅读《弟子规》的同时,提供《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一书,帮助家长更好更深入地理解与消化,以期更好地指导学生。
附2年级经典诵读与养成教育序列表
二上
年段 周次 《弟子规》 故事 认知理解 行为训练点 备注
上 第一、
二周 父母呼,
应勿缓  知道父母召唤我们时,要及时应答。 做到父母召唤我们时,及时应答。  第三、
四周 父母命,
行勿懒  知道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做到父母有事交代,立刻动身去做。  第五、
六周 父母教,
须敬听 孔鲤庭对 知道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 努力做到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恭敬的聆听。 
第七、
八周 父母责,
须顺承  明白做错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努力做到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虚心接受,不强词夺理。  第九、
十周 出必告,
反必面  知道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 做到外出离家时,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  第十一、十二周 居有常,
业无变 聂政养母 明白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做到平时起居作息,保持正常规律,做事有常规。  第十三、十四周 事虽小 ,勿擅为,苟擅为, 子道亏  知道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 努力做到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  第十五、十六周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 亲心伤 陶母拒饷 明白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努力做到公物或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  第十七、十八周 身有伤,贻亲忧, 德有伤,贻亲羞 范宣受伤 知道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 努力做到要爱护
自己的身体,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 
二下
年段 周次 《弟子规》 故事 认知理解 行为训练点 备注
下 第一、
二周 亲有过,谏使更, 怡吾, 柔吾声。谏不入, 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木碗的故事 知道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和颜悦,(子夏问孝。子曰:"难。")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 做到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小心劝导,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  第三、
四周 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司马光爱兄 知道不管是吃东西或喝饮料,要请长辈先用;如果和长辈坐在一起,要请长辈先坐;如果和长辈走在一起,应让长辈先走。 做到不管是吃东西或喝饮料,请长辈先用;和长辈坐在一起,请长辈先坐;和长辈走在一起,应让长辈先走。  第五、
六周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 杜环代人养母
知道长辈呼叫人时,自己听见了,要替长辈去传唤,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时,自己应当回来报告长辈,更能进一步请问长辈,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事情。 努力做到长辈呼叫人时,自己听见了,要替长辈去传唤,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时,自己应当回来报告长辈,更能进一步请问长辈,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事情。  第七、
八周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真人不露相 明白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那是不礼貌的行为;在长辈面前,不要表现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
努力做到称呼长辈时,不直呼长辈的名字,在长辈面前,不表现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
第九、
十周 路遇长, 疾趋揖 关尹子函谷关拜师 知道走路时遇见长辈,要赶紧走上前去行礼问候。 做到走路时遇见长辈,赶紧走上前去行礼问候。  第十一、十二周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命乃坐 曾子避席 明白如果长辈还站着,年幼的我们不应先坐下来,如果长辈坐着,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下。 做到如果长辈还站着,我们不坐下来,如果长辈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坐下。  第十三、十四周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知道在长辈面前讲话,声音要低,但是回答的声音,低到听不清楚,那也不适当,要和
颜悦,声音要柔和清楚才好。 努力做到在长辈面前讲话,声音低,要和颜悦,声音要柔和清楚才好。  第十五、十六周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视勿移  明白进见长辈时走路要快点,动作表现得很礼节,等到告退时,要慢慢退出。长辈问话时,要站起回答,眼神注视长辈,不要左右移动。 努力做到见长辈时走路快点,动作表现得很礼节。长辈问话时,要站起回答,眼神注视长辈。  第十七、十八周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桓石虔敌营救叔 知道对待叔叔伯伯,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同族兄长,要像对待自己的胞兄一样友爱。 努力做到对待叔叔伯伯,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同族兄长,像对待自己的胞兄一样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