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的基本信息
适应对象: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37D00712
学时分配:85
赋予学分:5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初步》、《建筑设计1》、《建筑设计2》、《建筑构造》等
后续课程:《建筑设计4》、等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建筑设计(三)》是建筑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综合提高阶段。。本课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各环节作业,使学生掌握建筑表达的基本技能,学会以多种方式表达建筑。要求学生学会空间思维,掌握建筑空间的组织和营建。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
本课程是为建筑学专业三年级教学而设,使学生在建筑设计基础课学习完成后继续拓展深化,通过设计原理的系统讲授,帮助学生牢固地、系统地掌握设计方法,特别是根据当代科技知识发展变化特点,及时更新、充实相关领域的知识。
(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
提高学生独立的获取和运用有关知识的能力;观察、分析、想象的能力;综合、评价的能力以及设计成果表达能力等等。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
(三)促进学生确立正确的创作指导思想和工作方式培养学生辩证的,多元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与创作思想,促进未来建筑师与整个社会之间具有积极意义的配合。
(四)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建筑师职业意识
注重建筑设计的工程性,社会性和实践性,使学生能在学习中了解完整的工程设计过程;了解各种工程技术问题,了解国家有关建筑法规,规范,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
(五)教学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本课程与建筑设计原理课应视为一个整体,二者共同实现所应达到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应相互补充,教学时间上应尽量同步。
2.相关性原则
本课程的贯彻与实施需与其他相关工程学及人文学的教学相配合,并应经常保持各学科间教学信息的互通。
3.系统性原则
课程设计的选题、授课,以解决各种基本建筑设计问题为前提,每次作业借助类型建筑设计,均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使学生逐步系统的掌握设计知识,以提高设计能力为教学的根本目标。
4.兼容性原则
建筑基本类型使现代建筑创作中调整、修正、适应与发展的出发点。课程设计的选题虽不是直接从类型建筑出发,但已兼顾类型上的普遍性。
5.长短结合原则
课程设计安排二个长题组合而成。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
第一阶段 深入设计阶段(三年级第二学期)
1、第一题:有综合功能要求的文化建筑设计
(1)建议题目:图书馆建筑设计
(2)教学目的:
学习正确处理建筑与城市关系的方法,掌握交通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调查研究,评议方案的能力;掌握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3)教学关键点:
a.人流组织,建筑的流线
b.室内外空间形态
c.建筑形象与功能效益
(4)教学时数:45学时
2、第二题:交通建筑设计
(1)建议题目:汽车站设计
(2)教学目的:
a.掌握交通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b.了解交通建筑设计的特点、
(3)教学关键点:
a.建筑的流线
b.大跨度结构选型
c.建筑设计构思
(4)教学时数:45学时
108
五、教学设备和设施
1、本课程包括理论讲授、教学参观、课堂作业及课程设计等四个教学环节
2、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重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外实践主要是专业表达技能的训练,如建筑模型、电脑制作、假期参观、读书报告。
六、课程考核与评估
以提交设计作业的形式完成考核。作业占70%,平时占30%。
街道的美学七、附录
[1]走向新建筑 柯布西耶著
[2]安腾忠雄论建筑 安腾忠雄著
[3]Between Silence and Light (美) John Nobell 编
[4]街道的美学 [ 日 ] 芦原义信著
[5]住宅建筑设计原理
[6]城市建筑设计 陕西省建筑设计院[7]城市设计 [ 美 ]E.D 培根等著
[8]城市风貌设计 [ 日 ] 池泽宽著
[9]城市硬质景观设计[ 英]Michacl Grage M.Vangeberg 著
[10]外部空间设计 [ 日 ] 芦原义信著
[11]环境心理学 [ 日 ] 相马一郎
[12]城市街道绿化设计 刘少宗
[13]剧场建筑设计 刘宏庆等
[14]剧场建筑设计原理 刘振亚等
[15]建筑与文脉 -- 新老建筑的配合 [ 美 ] 布化特、 C. 布罗林著
[16]纪念性建筑设计 谭垣、昌典雅、朱谋隆
[17]旅馆设计规划与经营 [ 英 ] 弗雷德 肯森著
[18]高层建筑设计 吴景祥编
[19]体育建筑设计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
[20]建筑设计资料集 (第二版) 1-9 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