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交通规划,是指根据特定交通系统的现状与特征,用科学的方法预测交通系统交通需求的发展趋势及交通需求发展对交通系统交通供给的要求,确定特定时期交通供给的建设任务、建设规模及交通系统的管理模式、控制方法,以达到交通系统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之间的平衡,实现交通系统的安全、高效与节能、环保。【1】
1、现代城市交通规划的理论发展
城市交通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前提,在城市规划中逐渐发展、不断成熟。最初的交通仅限为道路的铺设、交通工具的开发,20世纪末机械开始代替人力,交通运输发展迅猛,交通规划开始进入人们视线……随着城市和交通运输的发展,路网设计的重要性日益突出,1925年法国勒·柯布西耶在《光明城市》【2】中分析了交通问题的产生原因,提出了立体交通的构想,1933年的《雅典宪章》【3】也进一步反映了设计者们对交通规划的重视……到了现代,交通规划已不局限于路网的设计,美国学者肯尼思·科尔森(Kenneth Kolson)在《大规划》(Big Plans,2001)【4】一书中写道:设计师们的注意力不仅仅集中于交通峰值、出入口布局、停车位计算等总体规划的关键参数,而更多地关注市民出行的特征和感受,并以此调整城市区域内大型交通运输的主导模型。从“车为本”到“人为本”,是现代交通规划理念的一大进步。
2、以交通线为骨架的线形城市思想
1882年,轨道交通发展迅猛,西班牙工程师索马里·马塔提出“线形城市”【5】的概念,其重要原则就是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通过交通运输线组成城市的网络。索马里大胆地提出城市不再是分散在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道路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带,并且这个城市是可以贯穿整个地球的。这一理论在在上海世博会期间由乌克兰建筑设计师伊格尔·斯维斯顿【6】进一步完善、展示,他对于具体的城市功能区域安排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街道的美学这样一个以交通线为轴线的线形城市形态是否可行、建设范围在多大较为科
学暂且不论,但是以交通线作为城市建设骨架,以追求能源的高效使用和人们的高效出行,是非常实用且贯彻至今的思想。笔者认为线形城市带是一个较为理想化的设想,在实际的规划中我们不仅要考虑线形优点,还有政治、社会、经济、人口等因素。就当前来说,大多数地区的交通规划还是以一点或多点为中心向外扩散的网状线路,比如巴黎、伦敦以地铁为骨干的同心圆环模式。也许随着科技发展、线上工作的增加,工作区分散化,线形延伸的城市理论可以得到更广的实践。
3、交通美学的发展
埃德蒙·培根(Edmund N.Bacon)的《城市设计》(Design of Cities,1976)【7】中提到“快速路系统要求自由流畅的形式和曲线以及间隔宽阔的网络划分;步行运动系统还要求情趣变化和急剧变换的印象,这可以通过频繁使用焦点和标志性的目标加以实现……”,在城市功能层面把空间和运动结合起来,
包括步行和车行、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的关系。随着现代城市的建设发展和建筑美学的运用,交通美学也得到了发展。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8】书中提出以街道的视觉秩序的创造作为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的出发点,分别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出发由浅至深论述如何发掘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中的视觉秩序规律。在《试论交通美学》【9】一文中,王健也提出了公路、汽车和交通控制中的一些基本美学原则:路网结构合理、外观优美、适应地形;交通载具线条流畅美观,内在设计科学;合理的交通控制、适当的交通组织串联起道路上各要素……交通不仅从视觉,也从更多的感官上给人带来美的感受。
交通运输不仅具有满足客观要求的物理结构或功能,同时还具有美化人类生活的审美意义。交通规划已经不再是局限于满足人们出行需求的层面,而是成为城市风景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4、绿和生态交通理论
1978年《马丘比丘宪章》【10】在“能源危机”意识的加强下鼓励公交发展;1994年,Chris Bradshaw提出绿交通体系(Green Transportation Hierarchy)【11】,其论点是绿交通工具之优先级依次为步行、自行车、公共运输工具、共乘车、
单人驾驶的私人车。
“绿交通”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它强调的是城市交通的“绿性”,即减轻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绿交通的发展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理念:经济与财务可持续,环境与生态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其手段是减少个人交通工具之使用。例如斯特拉斯堡市的号称“绿大蟒蛇”的轻轨交通,已成为欧洲绿交通的典范。轻轨、地铁等公共交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减轻路面交通压力,另一方面也减少了私家车的排放量。
除了公共交通外,绿和生态交通理论还包括绿能源交通载具、环保路面材料的使用与开发等。目前来说,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公共交通、电动汽车等,环保型路面材料的使用往往因其造价较高或性能缺陷而受到限制,在这一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5、现代城市交通规划方法与成果
1962年美国芝加哥市发表《Chicago Area Transportation Study》【12】,标志着较为系统的交通规划理论和方法的诞生。经过二十世纪60年代末日本广岛都市圈的进一步实践与完善,形成了以居民出行调查为基础,交通发生、交通分布、交通方式划分和交通分配为四个步骤的交通规划方法,也就是交通规划的四阶段法。这一方法沿用至今,在其基础上不断改进、与具体情况结合,主要应用于需求预测、客流预测,为交通规划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使规划路线、规划交通量的拟定有迹可循、有规可依。
现代社会,交通向高效率、高效益发展,交通工具趋向于高速、远程化、大型化,城市内外部交通相互
延续渗透,路网功能分类、分级日益成熟,交通规划领域也硕果累累。以亚洲来说,近几十年来,由于城市交通规划理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城市密度”问题的重新思考,而伴随着亚洲高密度城市环境的发展,立体交通、轨道交通等高效利用空间的规划形态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较有指导意义的相关著作有《亚太城市的公共空间》等。
6、结合中国国情的城市交通规划思想
中国由于人口密集,交通规划面临诸多问题。城市密度大造成了较大的交通
压力,同时衍生出环境污染、城市无序扩张、交通系统设计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因此要兼顾环境、经济成本、社会效益等诸多因素,将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
我国历史悠久,大多老城都具有其历史遗留的格局,以道路系统来说,西安、洛阳等城市是方格网式道路系统,虽然整齐美观但是不利于功能区划分,且旧路狭窄;成都则是环形放射状道路系统,有利于分区,但市中心交通压力较大;而在丘陵、山区城市,则是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和地质进行设计。【13】在老城改建时,大多要保留原有基本面貌和古城建筑,那么只能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提倡公交优先、优化交通结构来缓解老城交通压力。
而在新城规划中,笔者认为探索符合各个城市的公交导向开发模式(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
【14】是解决当下城市交通规划问题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国城市规划的管理体系与交通管理体系是相对独立的,没有做到有机结合,而TOD模式则是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相互协调,进行统一的规划建设和后期管理,以保证公共交通在城市中发挥的核心作用。例如重庆的李子坝穿楼轻轨设计就是建筑与轻轨一起规划,提前考虑了地形、交通、居民区等要素之间的影响,使其成为和谐的整体,这一设计也算是TOD模式的城市内小范围尝试了。土地国有的中国对于TOD这一理念的实践无疑是占据天然优势的,我们需要的是根据前例结合实际不断地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王炜,陈学武.交通规划[M].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2】《建筑与文化》编辑部.走向光明城市[J]. 建筑与文化, 2017 (4).
【3】王宝君.从《雅典宪章》到《马丘比丘宪章》看城市规划理念的发展[J]. 中国科技信息, 2005(8) :204-204.
【4】科尔森, 游宏滔, 饶传坤, 王士兰大规划——城市设计的魅惑和荒诞[J]. 城市交通,2007 (2) :99-99.
【5】蒋珮.基于交通导向的带形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 重庆大学, 2014. 【6】乌克兰建筑师畅想未来“线性城市”[N]. 华中建筑,2010 (6) :188-188. 【7】埃德蒙·培根.城市设计[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
3.
【8】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 :180.
【9】王健.试论交通美学[N].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4 , 3 (2) :44-49. 【10】陈占祥.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述评[J]. 国际城市规划,1979 , 24 :41-42. 【11】王金栋.对既有绿交通的发展与探究[J]. 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 (7) :33-34.
【12】A Black. The Chicago Area Transportation Study: A Case Study of Rational Planning[J].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 Research, 1990 ,10 (1) :27-37.
【13】张薇.浅议城市规划中的道路系统规划[J]. 建筑与文化,2011 (6) :54-54. 【14】田雯婷.TOD模式在中国应用的研究与思考[J]. 城市建筑,2016 (26) :327-328.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