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空间——三峡大学校园空间再设计研究
高佩琳;武思标;张洋
【摘 要】该文首先阐述了失落空间的概念,并说明了失落空间对于人的影响,作者通过对三峡大学校园这一载体进行研究分析,从历史沿革的角度出了校园失落空间产生的起因,分别从建筑内部空间、建筑外部空间、广场和林荫路三个方面,深刻剖析了失落的原因,并针对于失落空间的再设计进行了探讨,力求对失落空间进行改造以使其重获生机,让物质空间、校园生活和人文脉络得到融合,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6(000)002街道的美学
【总页数】4页(P66-69)
【关键词】失落的空间;消极空间;空间重构
【作 者】高佩琳;武思标;张洋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U984.14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城镇建设速度也随之放缓,从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从盲目扩张转向精明增长,将是未来城镇建设的主旋律,城市空间如何再次开发,激发出城市新活力,将会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高校作为学生面向社会舞台的最后一道帷幕,应该不断挖掘自身价值,更好地为祖国输送优秀人才。然而,一些高校的校园空间环境并不能与本身职能相适应,形成了一些失落的空间,制约了学生多方面发展。因此,校园空间需要通过再设计来挖掘附加价值,营造促进交往的交流空间,激发校园新活力。
“失落的空间”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罗杰・特兰西克提出的,在他的《寻失落空间》中指出 “失落空间是令人不愉快、需要重新设计的反传统的城市空间,对环境和使用者而言毫无益处;它们没有可以界定的边界,而且未以连贯的方式去连接各个景观要素。”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提出,当沿着棋盘状道路布置建筑时,全都成为了阳角空间,形成要把人挤出去似
的非人性城市空间,相反,用阴角空间可以创造出一种把人拥抱在里面的温暖、完整的城市空间。由此可见,空间深刻地影响着人的感受。但是,就中国而言,在控规所引导的城市建设下,开发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一刀切”,使街道丧失了趣味性,经常可见的场景,笔直的街道,人们匆忙的奔走,来不及驻足看路人一眼,来不及打招呼,可以总结为,人创造了空间,而空间又作用于人,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些空间逐渐脱离了人的视线或者人的关怀,空间不利于交往的发生,我们称之为失落的空间,在生活中这种失落的空间随处可见。例如车水马龙的商业街区与冷清的商业门面形成的鲜明对比,尺度失衡而无人问津的人民广场等,究其原因,不仅仅是设计因素,更重要的是设计者未充分抓住人的社会属性,亦或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空间不能满足人们所增加的需求,导致这些空间使用效率低下从而被人们遗忘。
大学是学生塑造人格,摸索人生方向的关键时期,以教师为主体填鸭式的教学,固然达不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应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其自主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孔子常于树下为弟子传道授业,为的便是利于感受自然,也方便交流,由此可以窥见,学生的学习是贯穿生活的,而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室内,具有良好的交流空间,人们自发性活动的频率就会增加,与此同时,社会性活动的频率也会稳定增长。反观那些“失落的空间
”,它们可能存在于屋顶花园、两栋建筑的连廊,或者建筑的背阴面等,其共性特点是它们往往处于人们的盲点或者可达性较低,造成学生使用效率低下,不仅不利于各项活动的展开,而且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因此,塑造能够促进交往,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充满活力和文化气息的校园空间环境,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和追求。
本文以三峡大学为例,探讨高校校园内失落空间的特点。三峡大学坐落于三峡工程所在地,湖北省副省域中心城市,水电之都宜昌。三峡大学从最初的葛洲坝工程学院到2000年合并建校发展至今,已有约200hm2的用地规模,15年间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基于宜昌市发展需要,三峡大学被城市干道贯穿(图1)。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的城市化如火如荼,以满足实际功能需要为第一要义的现代主义建筑迎合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现代主义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其空间设计理念与特点为以下几点:更健康的建筑和环境、强调功能分区、追求效率与秩序、适应汽车时代、建筑表里如一,形式服从功能要求等,三峡大学的扩张也正处于这样的历史时期,从最初合并建校的校区搬迁需求,到完善各个学科建设,再到生源扩招的需要,快速、实用、崇尚功能的现代主义建筑迅速铺满了三峡大学校园,高校就像一个小型城市,需要有能够进行教学、住宿
、行政、娱乐、户外运动等的空间,速成式的校园满足了师生的需求,但是,其考虑得更多的是实体建筑的布局,功能建筑被放在首位考虑,而公共空间在校园规划中的地位未充分体现出来,对于建筑以外的空间缺少思考与统一规划,因此形成了一些失落的空间。
3.1 失落的建筑:过廊、走廊与屋顶花园
(1)失落的过廊
教学建筑的功能需求为要求各个不同功能的教学空间彼此不受干扰,但又要保持它们基本的功能联系,廊道所塑造的贯穿式交通空间很好地解决了不同使用空间的过渡问题,在功能上,它们是水平交通联系的空间。廊使建筑在整体上能够联络通畅,达到保证和提高交往、交流、传递、沟通的功能,因此过廊受到了教学建筑的青睐,走遍三峡大学,也随处可见这一建筑构件,然而所有的过廊区域几乎全部沦陷为失落的空间,宿舍的过廊出于管理的需要,两边并不通畅而沦为摆设,教学楼的过廊仅仅只满足交通的功能,除去上下课必要时间段有集中快速的人流通过外,而其他时间段廊道空间就完全处于无任何交流的消极空间状态之中。过廊的利用率相对较高的为计算机楼(图2),但狭窄的过廊空间被厚厚的玻璃幕墙包裹,其交通性与封闭性让人产生了压抑与不安,并不适宜人的逗留攀谈,成为了一处潜在
的失落空间。
(2)失落的走廊
走廊的确高效地解决了所有的建筑内部交通问题,但是缺少挑台与大空间,降低了交流活动产生的几率。以逸夫楼为例,作为艺术学院与城建系的专业教学楼,需要更多展示等交流空间,然而,走遍逸夫楼,你几乎不到除教室以外的合适空间,没有咖啡吧、茶吧这样可以坐下来聊天的休闲空间、也没有可以驻足观看的展示空间,所谓的交流止于教室内便是这种情况,有的只是一间间教室高效地填满了所有楼层,狭窄的走廊固然不能作为发生交流的合适选择,走廊尽头的转角处是有一定空间的(图3),但空间也极其有限,且处于交通节点上,容易给人造成不适与焦虑。
(3)失落的屋顶花园
屋顶花园是现代主义建筑的标志之一,和现代主义建筑的大部分屋顶花园一样,极易形成消极空间,和走廊缺乏联系、管理上的谨慎、缺少休息设施、尺度过大以及布局上的不合理造就了一个个失败的案例,屋顶花园仅仅具有观赏功能而被束之高阁,在“橱窗化的空间”里,
人与屋顶景观是彼此对立的,无法真正从中受益,脱离生活的虚假也导致了人气不足,屋顶花园正沦为了失落空间(图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