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2021年9月第18卷总第403期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街道的美学78村落街巷空间的更新改造研究——以二里村九曲巷为例
马立,董 帅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山东青岛 266000)
摘要:村落街巷空间是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形成的,是村落中最能体现地方特的空间,也是村落空间的精华。伴随着城市文明的介入,人们对于乡村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在逐渐减弱,对于村落街巷空间的建设逐渐趋向于城市化,变得越来越理性。但村落的街巷空间不只是物质空间,同时还是容纳乡村生活,承载人们记忆的场所。本文着重从街巷功能的重构、空间界面、空间节点、空间的尺度和剖面形式四个方面对九曲巷的更新改造进行了分析。这些改造为九曲巷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村落;街巷空间;更新改造;九曲巷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jki.csjz.2021.26.20
Research on the Renewal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Village Street Space
—— A Case of Jiuqu Lane in Erli Village
Ma Liqun, Dong Shuai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000, China)
Abstract: The village street space is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evolution of history, and is the space that can best reflect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ssence of the village space. Along with the intervention of urban civilization, people’s pride and identity for village culture is gradually weaken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village street space gradually tends to be urbanized and becomes  more and  more rational. However, the village street space is not only a  material space, but also a place to accommodate village life and carry people’s  memori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street functions, spatial interface, spatial nodes, the scale of space and profile form to analyze the renewal and transformation of Jiuqu Lane. These renovations inject new vitality and vigor into Jiuqu Lane.
Key words: village; street space; renewal and transformation; Jiuqu Lane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作为传统文化与人居智慧重要载体的村落,却出现了不同程度地衰落。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要注重实效,要与当地文化、风土人情相协调。
村落街巷空间是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形成的,是村落中最能体现地方特的空间。街巷空间是乡村最具魅力的地方之一,同时也是乡村最重要的物质形态要素之一,它记录着乡村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也反映出村落的肌理,容纳乡村的生活。本文以平度市二里村九曲巷为例,阐述了其在保护村落街巷空间和肌理,延续古村风貌,营造独特的村落特的具体做法。
2九曲巷概况叙述
九曲巷位于二里村中心位置。二里村是古岘镇驻地,古岘位于平度市东部,东临青岛市母亲河小沽河,隔河与莱西市相望,西邻麻兰镇,南连仁兆镇,北接云山镇。九曲巷是人们根据地形或家族大小而修建房屋时,由南向北自然形成的巷道。小巷里的道路宽窄不一,宽的地方可以通过马车,窄的地方只能容一个人通过。九曲巷历史悠久,居住家族众多,逐渐形成了各种产业形态,如茶馆、酒坊、染坊、私塾等,其中蕴涵着农耕时代丰富的文化符号,正所谓“一来二去三山街,七弯八拐九曲巷”(见图1)。
3街巷功能的重构
改造前九曲巷的服务人主要是村民,作为传统农耕生活的体现,它的功能可以集中概括为交通联系、生产活动和休闲交往。改造后的九曲巷成为集文化、旅游、商业、娱乐、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街巷。由以往单纯的居住功能转向休闲功能。九曲巷的改造通过深入发掘历史,依据原有的空间布局,对村内大量闲置房屋功能的进行置换,并结合旅游业的功能需求,创造出了当地居民与游客行为活动兼容的公共空间。这种功能相互结合的街巷空间使得其更具烟火气息。
改造后的九曲巷还起到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通过根据历史记载打造了千年学塾、农耕广场、茶馆、染坊、槐故园等景点来恢复传统业态,传承与推广非遗;保留现有街巷的名称、门牌匾额,例如槐故园,谐 “怀古”
作者简介:马立(1971-),女,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建筑技术、建筑设计。
通讯作者:董帅(1996-),男,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建筑技术、建筑设计。邮箱:*********************。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2021年9月第18卷总第403期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79
之音,缅怀先祖;修建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小型公共空间,
例如二十四节气广场;在墙上绘制了大量的古岘地区的传统民俗等,来体现和传承街巷的文化内涵。
4九曲巷街巷空间
4.1街巷界面
空间是由不同的界面围合产生的,其界面的属性是空间的重要内容,因此界面的改造是街巷空间改造的主要途径[2]。
4.1.1街巷“底界面”
底界面是基础,不同底界面的处理方式,在空间的界定、识别和尺度感等方面有着不同的作用。地面与人的视觉感受最为密切,底界面的改造主要是对道路铺装的改造。九曲巷的地面铺装以长条形的石板为主,长条形石板的铺装可以增强路面的导向性。较宽的巷子会在石板两侧添加卵石铺地或青砖铺地,使得石板铺地的宽度得以连贯,在底界面中体现出协调的连续感(见图2),在八曲处采用了水磨青砖加卵石铺地的做法。地面材料与铺装样式的连续性体现出了街巷在水平界面的连续性特征,进而保持了其
空间的连续性特征。同时不同的地面铺装形式,既丰富了建筑的底界面和人们的视觉体验,又体现了乡村的文化内涵。4.1.2街巷“侧界面”
街巷的侧向界面由建筑山墙、院墙围合形成,在人们的通行过程中常常成为视野的焦点,具有明显的导向作
用,影响着街巷的空间特征、视觉连续性、天际线等[3]。
侧界面的改造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①建筑界面。对街巷中新建建筑的山墙部分采用拉毛的处理方法,在墙基部分采用墙绘抽象地模仿块石墙基,并在山墙上安装了勾头和滴水,整体上与传统建筑进行统一。将建筑的屋脊部分恢复为传统的清水脊的形式,并把瓦片的颜进行了统一。② 院墙界面。院墙多以老房子拆下来的砖块砌筑,部分院墙用房子上更替下来的旧瓦片构成,使得时间的痕迹得以延续。有的院墙采用了漏窗墙的形式,弱化墙体存在感,增加了景观的渗透,同时在视觉上扩充街道的空间感。将门楼统一恢复为传统形制,保持了街道空间的连贯性。③ 绿化界面。院落中的树木冲破院墙的限制与路边增加的树池一起形成了九曲巷的绿化界面。绿化界面的形成,消除了空间的呆板乏味,增强了人们的归属感(见图3)。4.1.3街巷“顶界面”
顶界面是由街巷空间两侧界面顶部边线所限定的天际范围,是最富变化、最自然化并能提供自然条件的界
面 [4]。
九曲巷的顶界面分为开放式和闭合式两种基本形式,不同的顶界面的形式有着不同的视野开放程度。东西向街巷因其宅门一般位于东西向街巷,为了便于通行以及院落和厢房的采光,宽度一般比较宽。其侧界面一般由建筑的纵墙和院墙围合而成,视野可以沿坡屋顶向外展开且院墙高度较低,因此开阔型的顶界面主要为东西向街巷。因为较少有宅门开在南北向的街巷上且不需要考虑院落和厢房的采光问题,且其侧界面主要为建筑的山墙,高度较高,宽度较窄,因此封闭型的顶界面主要处于南北向街巷。4.2街巷空间节点
街巷为线性空间,节点为点状空间,点线空间结合营造出了充满活力和趣味的空间。节点的合理布置,打破了街巷空间的单调,为街道增加了趣味,同时也对街巷空间秩序的组织起到一定的作用。节点空间与街巷空间一起提供日常活动、交通、商贸等活动的空间,加强了街巷空间的地域性和辨识性,提高了人们交往的可能性,对居民及游客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对游览的体验也产生重要影响。
图1 九曲巷(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2 改造后的街巷“底界面”(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3 改造后的街巷“侧界面界面”(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九曲七曲
五曲
八曲六曲
四曲
芙蓉街
N
三曲
二曲
一曲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2021年9月第18卷总第403期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80在历史的变迁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九曲,使得九曲巷有着丰富的街巷交叉口。这些交叉口成为街巷中重要的交往与停留空间,是九曲巷中重要的空间节点。在九曲巷中街巷交叉口的平面形式可以概括为T 形、L 形和十字形三种。在传统的风水观念中,建筑周围出现十字交叉口是不吉利的现象,所以九曲巷
中的街巷交叉口有4/9是T 形的,4/9是L 形的,只有1/9为十字形。由九曲巷传统的生活方式所自然形成的街巷空间有着丰富的节点空间,如拳馆(见图4)、茶馆、酒馆、染坊、私塾等。这些根据历史记载所恢复的空间,皆向道路内侧凹陷进去,属于“阴角”空间,具有较强的围合性和亲切感。相对于街巷空间,节点可以提供更强的私密性与领域感,使进入其中的人产生停留的欲望。
节点空间是社会文化长期发展的结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槐故园,是在明朝永乐年间,由汉代飞将军李广的后人建造,以供村民休憩落座,把酒品茗,话桑麻,追往昔。节点空间构成了九曲巷中进行公共活动的积极空间,也是街巷、居住空间转换的重要标志,形成了丰富的空间组织形式。人们在这里可以休憩、交往,丰富了这些
空间的文化内涵。
[5]
4.3街巷空间的尺度和剖面形式
尺度对人视觉感受的影响主要是在心理方面,不同的宽高比,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进而影响人的心理感受。根据街巷宽度与周围建筑物高度的比值,可以描述巷道的空间尺度和比例。芦原义信认为,当街道的宽度与两侧建筑的高度比值D /H <1时,随着比值的减小会逐渐产生远离感;当D /H =1时,高度与
宽度之间存在着一种匀称感;当D /H >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会逐渐产生远离感。当D /H =2时,人的视野可以充分覆盖建筑物,从而产生适当的围合感,当D /H >2时会产生宽阔感[6]。
九曲巷的道路等级和功能较为分明,按照道路的宽度可以分为两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九曲巷内东西向的巷道,宽度为4  m 左右,空间较为宽敞舒适;第二个层级
是九曲巷内的南北向巷道,宽度为2  m 左右。同时街巷侧
界面以一层建筑与院墙为主,高度在2~5  m,这样街道的宽高比不会产生宽阔之感。但在九曲巷的街巷空间中,南北街巷的宽高比一般都小于1,但是在人们在其中的感受却很舒服,没有产生压抑感,其主要原因有:街巷空间的宽窄变化、由院落、建筑、景观等带来的丰富的层次会丰富人们对于尺度的感受,使空间丰富而不单调;传统的建筑符号如门、檐口、屋脊形式等,在高度统一中又富有变化,对于消除街巷的单调气息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相较于人的身高而言,院墙的高度是比较适宜的,不会产生压抑感。
另一个对街巷空间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就是剖面的形式,九曲巷的街巷剖面构图主要可以归纳为建筑—街巷—建筑;建筑—街巷—庭院;庭院—街巷—庭院三种形式(见图5)。建筑—街巷—建筑的剖面形式是由两侧高高的建筑山墙组成,同时产生闭合式顶界面,对人产生的压力较强。而由院墙、建筑外墙围合而成的建筑—街巷—庭院的剖面形式,在此空间内,人感受到单向的心理压力,并向开阔的一侧释
放。庭院—街巷—庭院的剖面形式,道路两侧较矮的院落墙体常能够被人视线穿透,因而产生的空间压力较小[3]。
5结束语
街巷空间是传承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载体。九曲巷的改造从街巷的功能、界面、节点以及尺度四个方面,保护并传承了地域特,促进了村落的文化振兴。如此宽窄、虚实、高低起伏的街巷空间,给人丰富的视觉体验。经过改造的九曲巷成为一个极具地方特的村落空间,具有现代城市街道所少有的人文内涵和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游览。九曲巷改造的实践,对广大的建筑师、规划师在进行乡村建设与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峣,徐元锋,孙振.乡村振兴: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J].农村·农业·农民(B 版),2017,4(10):12-13.[2] 牟燕川,张贝蒙.城市历史街区街巷空间的改造:以成都
市宽窄巷子为例[J].价值工程,2012,31(21):95-97.[3] 马锡栋,文强.基于格式塔的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特征探
析:以浙江省安吉县鄣吴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4(06):248-249.
[4] 钱鑫,高源,王云.镇江新河街历史街区街巷空间调查研
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6,34(01):24-30,44.
[5] 曹超.武安安子岭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D].河北工程大
学,2017.
[6]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
出版社,2006.
图4 改造后的空间节点(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5 街巷剖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a)建筑—街巷—建筑(b)建筑—街巷—庭院(c)
庭院—街巷—庭院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