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公共空间活化与利用2021年12月第18卷总第413期
合肥传统街巷空间结构发展演变研究
——以女人街为例
丁莎莎,徐从广
(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安徽合肥 230088)
摘要:本文以合肥特商业街——女人街为例,旨在研究合肥市传统街巷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对女人街的历史、现状及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女人街改造前后的优缺点。最后,提出对传统街巷空间改造更新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传统街巷;演变;空间结构;女人街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jki.csjz.2021.36.03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Streets and Lanes in Hefei
——A Case of Ladies' Street
Ding Shasha, Xu Congguang
(Anhui Institute of Building Research & Design, Hefei Anhui 230088,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a special commercial street in Hebei, the Ladies’ Street, as an example to study the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streets and lanes in Hefei. The paper studies the history,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Ladies’ Street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efore and after reconstruction.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s the view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renov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streets and lanes.
Key words: traditional street and lane; evolution; spatial structure; Ladies’ Street
1研究背景
1.1传统街巷空间概念辨析
从狭义上讲,街巷空间是由街巷两旁的建筑或者构筑物和地面共同围合形成的空间,可分为街道空间和巷道空间,其形态要素包含铺地、两侧的建筑立面、街道上的广告牌、景观小品等等[1]。从广义上讲,街巷空间包括街道、巷道、桥、河流、埠头、码头,以及及街道中空间形态发生变化、具有场所感的节点空间等[2]。
传统街巷一般为自然生成,往往会形成生动、变化的界面。街巷的曲折、开放、收缩从古至今都是空间交流最频繁的特征之一,街巷已经开始承担起特定环境中的市井文化功能。一条老街巷是一个时代变迁的见证,其中蕴含着各自从历史上积淀下来的地域文化特质[3]。
1.2相关理论解析
1.2.1图形—背景分析
图形—背景分析基于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形与背景”(figure and ground)的基本原理,从二维平面(地图)来分析城市空间及建筑实体的形式和分布,研究城市环境中的虚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的规律。这一分析方法也常常用在街道的空间结构分析中。图底关系图和图底关系反转图均为简化街道空间结构和秩序的二维平面抽象图,以此为基础对街道空间结构进行的分析即为“图底分析”。同时,“图底分析”还反映出特定街道空间格局在一定时间跨度内所形成的“肌理”特征[4]。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图底关系的变化,可以分析空间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演进过程。
1.2.2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分析
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在其出版的《外部空间设计》和《街道的美学》中对街道尺度(D)与建筑高度(H)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得出了一系列街道尺度D与建筑高度H的比值关系。
根据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提出的理论,D: H 的比值不同引起行人不同的感受:D∶H <1,两幢建筑互相干扰,实现高度收束,有压抑感;D∶H=1,产生内聚、但不压抑的感受;D∶H=2,产生内聚向心的感受,而不至于排斥,离散。
如果D∶H的值继续增大,相互间的影响就很薄弱,产生空旷、冷漠的感受,空间也失去了围合的封闭感。
1.3.合肥女人街(节约巷)概况
女人街坐落于合肥市庐阳区三孝口商圈,是合肥历史上风靡一时的引领女性时尚文化的老街,北靠“安徽第一路”长江中路,南接商业先驱七桂塘商业区,东承历史悠久的人民巷,西临城市主干道金寨路[5]。
合肥市女人街的前身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至1997年以来,政府对女人街进行了多项改造。如今的女人街步行
基金项目:2020年度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科学技术计划项目(2020-RK10);2020年度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科研项目(2020JKY-02)。
作者简介:丁莎莎(1989-),女,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设计与研究。
徐从广(1982-),男,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设计与研究。
城乡公共空间活化与利用 2021年12月第18卷总第413期
街总长达370 m,均宽约15 m,建筑总面积约3万m 2。街道宽敞,环境整洁美观,然而人流量却大幅减少,街道空间活力缺失,店铺生意也随之变差,为探寻这一变化的原因,本文基于女人街这一现状对女人街的空间结构发展演变进行了研究,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改变这一现状的建议措施。
2女人街街道空间结构的演变
仅仅百年的历史,女人街经历了从传统市坊小巷到小吃街再到步行商业街的变迁,见证了三孝口商业圈的兴衰演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回忆。2.1清嘉庆年间
女人街在嘉庆年间曾名油坊巷,油坊巷东西走向,西起德胜街,东至廖家巷;与油坊巷垂直的南北走向的街巷是小将军庙巷,即如今的仁和巷,因清朝时对面为小将军庙而得名小将军庙巷。油坊巷当时只是一条窄窄的住宅楼内部的小巷子(见图1)。2.2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油坊巷从仁和巷至人民巷一段改名小马场巷,因当年此巷曾为牧马场所,故得名小马场巷(见图2)。2.3 1984—2011年
1984年,合肥在全国率先进行旧城改造,女人街的“母体”七桂塘市场是这次改造的重点之一。七桂塘市场改造于1991年竣工,改造加宽了益民街和节约巷,并将之延伸
到了人民路;为了沟通南北,增设了一条南北向的内部道路仁和巷,直通城市主干道长江路,至此女人街道路主骨架基本形成(见图3)。这个时候的节约巷还只是七桂塘步行商业街“外部”的货流路线,避免了与步行商业街的冲突,为女人街的形成做好了充足的铺垫。1997年,节约巷开始正式改名为女人街[6]。2.4 2012年至今
2012年3月,合肥市开始针对女人街进行全方位改造,重新布局业态[7]。改造后的女人街不仅大大加宽了街道宽度,还纳入了南北向的仁和巷,形成丁字形的街道形态,丁字形的路口空出的地,建设成了街心花园(见图4)。
3女人街改造前后街道空间结构比较分析
3.1街道空间形态
3.1.1街道
从女人街图底关系图(见图5)可以看出明显的“T ”字形垂直结构,东西向直线形街道节约巷,其特点是方向性强、便捷,具有强烈的轴线感。节约巷在金寨路入口处,两侧建筑界面的两个端点同时向内收缩,角度形成了具有漏斗形态的街道空间,即直线角度形式。由东向西看去,节约巷会显得很长,视线沿金寨路上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延伸,形成跳跃的天际线,并形成垂直线条与水平线条的对比;相反,节约巷会显得很短,对景建筑低矮加上毫无特而形成不了视线焦点。一长一短,给人一
高坎
子
桂
巷
巷
七
马
小
场
巷
廖
仁和巷
板门巷
图2 1948年女人街空间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三孝祠
小将军庙油萧
家
板
门巷
坊
巷
巷
家
廖
县丞署
小将军庙巷
三贤祠
育婴堂
胜图1 1803年女人街空间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巷
民
人
图4 现今女人街空间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巷
民
人红星路图3 1984年女人街空间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城乡公共空间活化与利用 2021年12月第18卷总第413期
种惊奇的效果和体验。
在东西向直线形街道的基础上,同一条南北向与之垂直的街道仁和巷,构成“T ”形字垂直结构[8],打破了直线形街道的呆板、直白,形成具有丰富变化的引导性街道空间,结合中心面状街心花园、点状的街道入口设计,形成凹凸有序的街道空间。3.1.2建筑
女人街的建筑形态多采用方形结构,与街道平行布置,这完整地表现了建筑物的主要立面,并创造了与建筑室内环境的最佳结合条件,尤其改造后的女人街采用大面积玻璃橱窗的形式,更好地沟通了室内外空间。但这种形态布局,空间变化较少,上层住宅的立面也过于平庸,致使街道侧面轮廓线单调,随着街道长度的增加,易让人产生疲倦感。3.1.3围合感
女人街在东西入口处设置了雕塑小品,形成四面围合的街道空间,使得街道边界变得清晰,加强了街道的外部界限。然而街道内部由于建筑布局空间松散,导致街道围合感不够强烈,显得空旷、单调。3.2街道空间比例与尺度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和《街道美学》等著作中对构成街道空间的街道宽度与该处建筑的高度之比(D /H )、建筑面宽与街道的宽度之比(W /D )和街道宽度与街道的长度之比(D /L )做了理论论述。
其中,D /H 是影响街道空间尺度是否均衡,是否让街道中的人感到开放感和围合感的重要指标;D /L 是影响街道空间形态与行为距离的重要指标。街道是由建筑限定出来的空间,D =L 时街道空间也就变成了
面形的广场空间;
W /D 是衡量街道侧界面空间节奏变化是否丰富的重要指标。当街道空间W /D <1时,容易产生节奏丰富的立面效果。绿化休憩带的宽度(D s )与铺装宽度(D p )之比是环境舒适度的重要指标。此外,局部尺度如绿化高度和小品高度等对街道空间尺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对形成街道内部小空间围合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3.2.1整体尺度的特征
改造后的女人街全长270 m,宽度10.8~15.9 m,中间加设了3 m 宽的绿化休憩带;仁和巷全长75 m,宽度16.4 m。两侧建筑地上平均5层,局部9层,平均高度达20 m。D /H 与D s /D p 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尺度数据,它的数据变化可推测街道空间是否具备合理的空间尺度和环境舒适度。女人街街道空间的街道宽度与该处建筑的高度之比(D /H )为0.5~0.8,局部地方大于1,D s /D -D s 为0.2~0.3,D / L 为0.05~0.2,W /D 为2.8~3.2。
当D /H < 1时,两幢建筑互相干扰,实现高度收束,具有压抑感。加上D /L 为0.05~0.2,W /D 为2.8~3.2,D s /D p 为0.2~0.3,可见女人街作为传统的步行商业街开放性不强,侧界面变化少,过于单调,环境氛围较差。女人街相对于D /H 和W /D 都小于0.5的传统街巷空间及D /H >1的现代化步行商业街,如淮河路步行街,既没有传统街巷空间的幽深、宁静感,也没有现代化的步行商业街的开阔感。因
此,随着传统街巷空间的演变,这种“市坊”式传统商业街道空间在变成现代商业街道空间时,它的一些优点和值得保留和传承的东西也逐渐消失了,如表1所示。3.2.2局部尺度
女人街东街人民巷入口3.9 m 的“金梳”主题雕塑,参照表2数据分析,雕塑起到限定空间的作用,在东街宽度达到15.9 m 入口处设置,形成街道东入口虚界面,加强街道的围合感。中央绿化休憩带的高度在3.5 m 左右,人可以在树下活动休息,但枝下空间不高,人坐着刚好是在树冠之下,空间过度局促,给人封闭而缺少庇护感的心理感受。3.3街道空间序列
改造后的女人街增加了多处空间节点,金寨路入口、
人民巷入口、仁和巷入口都做成具有图案铺装的小广场,加上标志性雕塑,形成引人入胜的入口节点,是女人街街道空间序列的开端和尾声。另外,在仁和巷的路口对面,丁字形的路口空出的地,打造成了街心花园,是“T ”字形
表1 女人街各项街道指标统计表
街道指标D /H
D /L
D /W
D s /D p
D 1/H D 2/H D 1/L 1D 2/L 2W 1/D 1W 2/D 2D s /D p D s /D p 比值
0.5~0.7
0.8
0.05
0.2
2.8
3.2
0.3
0.2
注:①D 为路幅宽度;H 为建筑高度;L 为街道长度;W 为建筑面宽。②脚标1为节约巷的数据,脚标2为仁和巷的数据。
表2 设施尺度分析表[9]
序号设施高度/m
与人体尺度关系
对空间的作用1< 0.3踝高作为基面20.4~0.5膝高引导作用3≈1.5腰高分割作用4
> 1.8人高限定作用5
>3
人可以在下面活动
形成空间
图5 女人街图底关系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街道的美学城乡公共空间活化与利用 2021年12月第18卷总第413期
街道空间结构的中心。街心花园矗立着一座1.8 m 高的女性雕塑,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是女人街街道空间序列的高潮阶段。中央绿化休憩带则是女人街街道空间序列的发展阶段(见图6)。
至此形成开端(人民巷入口)—发展(中央绿化休憩带)—高潮(街心花园)——结尾(金寨路入口)的空间序列。但是直线形的街道本身变化就少,再加上细节设计上的不足,尤其在发展至高潮阶段,中央绿化休憩带的设计缺少变化和对比,街心花园的设计也过于简单,给人的感受是女人街空间序列好像没有高潮就结束了,内心得不到满足。中央绿化休憩带的过度压抑和街心花园的过度空旷都给人一种尺度失衡的感觉,很难形成舒适的小空间。3.4改造前后的几点对比分析
3.4.1建筑轮廓线
原来的女人街虽然第一轮廓线不够清晰,但是因为摊位众多,往往相对集中,本身采用“退”“藏”“升”“降”的处理手法,其空间形态呈立体化、多样化,其轮廓也呈多变状,形成女人街传统多样的街道肌理。现在的女人街力求清除第二轮廓线,利用建筑自身的秩序和结构形成清晰的街道印象。然而,女人街的建筑形态多采用方形结构,上层住宅的立面也相对平庸,加上底层店铺只做简单的装饰,致使轮廓线相对单调、平直,缺少变化(见图7)。3.4.2空间围合感
改造前的女人街是两面围合的巷弄式街道,形成“ll”形,具有轴线感,加上街道窄而短,围合感很强烈甚至封闭拥挤。此时空间是向心的、明确的、静止的,人的行动和视线都被限定其中,空间越小这种感觉
越加明显。如今的
女人街变成四面围合的街道空间。这时的围合感虽然也很封闭,然而由于街道宽度的增加,建筑立面丰富性的减少,空间围合反而没有改造前丰富多样,过于单一。同样,小空间也缺少围合,形成不了亲切的场所。
4女人街改造设计建议
4.1增加阴角空间
针对女人街现状中缺乏人性化的空间场所的问题,
提出增加阴角空间丰富街道空间结构的方法。街道的阴角空间是一种围合,街道内部小空间的围合能够形成一定的“领域感”“私密感”和“场所感”。女人街地处市中心高楼大厦之间,单调的墙面延续很长,街道很容易形成缺乏人性化的设计。在女人街的改造设计中,可分段设计沿街建筑后退的小庭园、立体化的橱窗,或是从墙角做出突出物,用增加阴角空间的办法为街道外部空间带来节奏感 [10]。这种做法不仅延续了女人街的传统肌理,增添了空间趣味性,而且会形成对个人来说十分亲切、内在和私密的场所。4.2引入模数化设计
女人街直线形的街道形态的呆板,是女人街活力缺失的重要原因。为了打破其单调,给这条直线形的商
业街带来节奏和序列[11],根据芦原义信20~25 m 外部模数理论,在女人街的改造设计中运用这一理论,每隔20~25 m 布置一处花坛、小品,或是通过地面高差的变化,使外部空间接近人的尺度。
这一模数理论也可以运用在路面设计上,在细节设计上模数尺度不可能那么大,可能是20~25 m 的公约数,即4~5 m 的模数。按照4~5 m 的模数,设计路面铺装,或是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让路面一下子生动起来。日本横滨市直线形的伊势佐木步行商业街就是以4 m 模数的路面设计,为这条步行街带来了室内地毯般的效果。伊势佐木步行商业街地处横滨市中心,1978年竣工,也是具有历史感的步行商业街,街道形态、长度、宽度与女人街非常相似。现状女人街的路面设计大约是10 m 一个分段,显然是大了。
5对传统街巷空间改造更新的思考
要重视行为环境心理,一个空间的利用度和受喜爱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它的设计细部对人的关怀程度。传统街巷空间是极具特的环境要素,从古至今都是交流最频繁的空间之一。在对传统街巷空间进行改造更新中,精心设计体现人文关怀的场所空间,营造人与人交往的平台尤为重要。延续街巷历史文脉,对于具有市井文化功能的传统街巷,它每个时期的面貌都承载着从历史上积淀下来的地域文化特质和一代代人的回忆,文脉的丢失会造成整条街道失去灵魂与活力[12]。注重生态绿设计,传统街巷发展到现在已不再只有简单的通行和连接功能,而承担着更多的社会功能。这里的生态绿设计不只是绿化和表面的覆绿工程,而是把街道纳入城市绿基础设施中,甚至
图7 女人街(图片来源:
www.aqzyzx)
(a)女人街改造前(b )女人街改造后
开端
开端
结尾
高潮
图6 女人街街道空间序列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城乡公共空间活化与利用 2021年12月第18卷总第413期
代背景下,在普遍缺乏共享融合、忽视自然和谐、淡漠邻里
交往的城镇社区环境中,皇都侗文化村的聚落空间营建模式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使我们可以追本溯源,从传统聚落中反刍公共空间布局、聚落特形象塑造的手法,从千百年形成的建筑遗产中汲取历史的养分,取其精髓,用以指导现代社区的规划与兴建,提升多元化共享公共空间的配置与设计水准,打造社区优美景观,丰富社区文化娱乐活动,加强邻里交流,促进社区融合,实现创造和谐美好社区的愿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河清,陈韵. 人类学视野下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原真性
研究:对湖南通道“皇都侗寨”的考察[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7(04):148-153.
[2] 江嫚,何韶瑶,周跃云,等. 细胞视角下的村落有机体空
间肌理结构解析:以福建龙岩培田村和湖南怀化皇都侗寨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20,39(03):168-173.[3] 曹昌智. 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战略规划研究[M].
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18.
[4] 段进,杨滔,盛强,等. 空间句法教程[M]. 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2019.
[5] 王辉.意境空间中国美学与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2018.
[6] 梁思成. 中国建筑的特征[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7] 文震亨.长物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5.
5.2形成具有复合功能的标志性形象
皇都侗文化村的聚落具备较强的复合功能,同时建设了丰富的文化设施,具备极高的文化影响力,创造出具有标志性、吸引力、交流性、流行传播性的空间,吸引多种多样的来访者。寨内任何一个公共空间里都有营造气氛或统领视觉焦点的鼓楼、风雨桥、水景和树木等空间实体焦点,是空间值得记忆的要素。
这些实体可以锚固中心并赋予空间以活力,当每个鲜活的人在空间中穿行,在空间中对话时,便赋予空间以生命。皇都侗文化村内最具代表性的普修桥、鼓楼、戏台不仅发挥着建筑的使用功能,同时皆为侗族文化的精神标志。这些精神性标志建筑物的存在强化了聚落的整体性,提升了族人间的凝聚力、自豪感。
6皇都侗文化村“和谐”空间的当代价值
皇都侗文化村聚落的发展是当地长期稳定的社会环
境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加之侗族人民喜爱“诗意的生活”,文化艺术极其丰富多彩,追求和谐、欢乐的生活,才孕育出“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原始和谐社会雏形”的皇都侗文化村。
如今的皇都侗文化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在保持悠闲舒缓的生活节奏的同时,文旅产业的发展给这里注入了蓬勃的生机。这里已然成为体验田园生活,感受邻里和谐,领略侗家风情,纵享养老宜居的宝地。
在当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脚步飞速前进的时
(上接第13页)
在未来要把街道发展成绿基础设施本身。可以在街道系统中引入BMP 设计,将街道设施与建筑排水、雨水的收集与利用结合在一起,在街道空间中设计滞水池、雨水花园、生态草沟,铺装运用透水铺砖,等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绿街道设计。
参考文献
[1] 黄丹.传统街巷内公共空间景观的人性化设计:以济南
后宰门街东口为例[J].城市建筑,2021,18(05):170-172.
[2] 张雯雯.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东西方传统街巷空间比较
[J].建筑与文化,2020(06):84-85.
[3] 张浩,王惠,付晓惠.芜湖市西河古镇传统聚落街巷空间
特征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06):100-105.
[4]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
出版社,2007.
[5] 左辅.(嘉庆)合肥县志[M].清嘉庆八年(1803年)刻本.
合肥:黄山书社,2006.
[6] 马皖强.合肥女人街改造浅析[J].安徽建筑,2013(03):
52-53.
[7] 徐庆廷.合肥七桂塘市场设计[J].建筑学报,1994(05):
4-7.
[8] 程华昭.合肥市中心区步行系统[J].城市规划,1992(05):60-62.
[9] 黄丹.鄂中地区小城镇街道空间尺度演变研究[D].西安
建筑科技大学,2005.
[10] 曹紫天,郭俊明,余翰武.湘西地区传统集镇沿街建筑
形式与街巷空间形态研究[J].城市建筑,2019,16(03):115-117,127.
[11] 罗连杰,丁杰.徽州许村传统街巷空间探究[J].合肥工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02):87-94.[12] 刘钺,罗航,何志军.传统街巷空间价值评估研究:以修水
县山口老街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9,37(10):83-89.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