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
一、现代文阅读(35)
(shendu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慎独是儒家之为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符号。
慎独,本义是,又有之义。而则与相对,意为孤处。慎独强调的是,即使在无人知晓、没有监督的闲处,亦即私密情境下,君子依然应怀有敬畏之心,严格自律,克己复礼。
生活中有居与独处两种生存场景,这也就带来了两类伦理空间,前者是处而公开的(人前),后者则是独处而隐秘的(人后)。居空间的公共生活,因有礼法的外在制约,且处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严密监视下,加之曾子时代,社会充满求闻”“求名的冲动,奉法守礼、循规蹈矩之外,又或巧言令,而刻意著其善;闲处则大为不同了,礼法未及,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又未达,
不啻一个无拘无束、可恣意妄为的自由天地,此时君子或会自律,而小人就恣肆了。曾子所倡导的慎独,以突出的闲居自持自守,使独处亦如居一样,这就消解了私人之境的道德风险,从而化独入众,扬弃、独之异,又超越两者之别,消融的分裂与异化,弥合公、私伦理空间的冲突,从而实现吾道一以贯之的伦理圆融。
慎独之独,除了上述闲居的私处或说私人空间之意外,还指意念的隐秘之境。在此只有意念自感的隐微之境,曾子亦如闲处一样要求慎独,其意涵朱子有深切的阐释: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所谓审其几,即不能因己独知而忘乎所以,或着意伪饰,或刻意扭曲。相反,应戒惧审视,精诚其意,一念之际,即必须存诚而去伪,即如曾子所强调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追求真诚而纯粹,在灵魂深处正心直内。在独知之境讲求慎独,仍然是很难的。因为如果说闲居已属私密,独知念虑之际,则是更进一步的,是隐之又隐的形而上秘境。它的难以言传,显然是外界不易窥知的,当然也是很难监察的。因此,这种情境下的慎独,相较于闲居就难上加难,因为它触及了他人无法感知的隐微。季札挂剑之动人,正因为他坚决践行自己内心的许诺,是完全自愿、自觉而自由的,真正表现出绝对的诚信,充分显现了高度的精神自律和灵魂纯一。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以及他的绝对的守约,就反映并印证了这一精神自律。
(摘编自马爱菊《曾子的慎独)
材料二 慎独作为儒家对君子修身的道德要求,目的在于求道,服务于当时的体制和礼仪规范,带有时代局限性。而主体性道德人格同样具有时代的特,并且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和责任。主体性道德人格具有彻底消解与根绝封建专制主义的历史责任……也担负着超越世俗化、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的肤浅、平庸、单向度、感官刺激、对精神境界追求的缺失等的价值追求。主体性道德人格与慎独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道德人格的主体性是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规定性特征。其中,自觉性是主体性的首要要求,体现着道德个体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行为方面的自主性。同样,慎独思想也蕴含着自觉性的要求。《礼记·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即要求人在独处时要慎隐”“慎微,再隐蔽、再细微的地方也要慎之又慎”“无处而不谨,能够自觉按照道德要求审慎行事。
(2)           
成为一个自由的具有良好道德人格的主体,其前提是人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不依附于任何外在事物。这种独立不仅表现在外显的行为,还可以表现为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道德人格的独立性指向,要求道德个体能够保持思想自由,能够独立判断,并为自身的道德选择负责。慎独思想亦是如此,无论是独处,还是独知,都强调了道德个体独立观察、独立审思自身行为和内心活动的要求。
(3)自省视角
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需要道德主体能够自察自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于外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有悖于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于内反省自己内心是否依然秉持人生价值理想。慎独思想强调己之所不闻不睹以及人之所不闻不睹两种情况,我们都要谨慎对待。
(4)自由目标
主体性道德人格和慎独思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达到内心的真诚自由。当道德规范和要求不再单纯依靠外在的约束,而变成内化于心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自觉,即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力量,才能够达到相对的道德自由。慎独思想要求人既要在独处时
其闲居之所为,又要对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谨慎对待,时刻戒慎恐惧,以防止违道的意念和行为出现。
(摘编自李文丽、孙峰《慎独
思想与道德人格主体性的培养》)
季札挂剑: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出使北方,来到徐国拜访国君,国君对季札的佩剑赞不绝口,流露出喜爱之情。季札决定在出访任务完成后,将宝剑赠给徐国国君。可是,当季札的出访行程结束时,徐国国君已经去世。季札来到徐国国君墓前祭奠,并解下佩剑,将它挂在墓旁的树上。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概念与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曾子的慎独主张,主要是针对在礼法未及、社会舆论监督又未能到达的闲处存在小人恣肆妄为的道德风险。
B.季札挂剑的故事表现出季札在意念深处对修身的追求和对至善的企慕,显现出高度的精神自律和灵魂纯一,因而动人。
C.“慎独是儒家的重要理念,它对君子修身提出具体要求,强调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时应自觉遵守道德准则。
D.当道德规范和要求不再依靠外在的约束,而是变成内化于心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自觉时,人才能够达到内心的真诚自由。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二,不再依靠外在的约束过于绝对。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独知独处更隐秘,更无法监督,对人的道德修养要求更高,因而在独知慎独,是慎独的更高境界。
B.“慎独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追求,虽然世殊时异,但它并没有过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仍具有积极意义。
C.当代人养成主体性道德人格,可以从朱熹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
几焉的观点中得到借鉴和启示。
D.主体性道德人格强调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慎独强调心怀敬畏,严格自律,克己复礼,两者的本质是不同的。
答案D
解析两者的本质是不同的有误。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关于慎独论述的一项是(  )(3分)
A.《后汉书》记载,有人给杨震送礼,杨震拒收。对方说:暮夜无知者。杨震答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B.诸葛亮一生谨慎,可在任用马谡这件事上出现失误,导致街亭失守,给蜀汉的北伐大业带来了不利影响。
C.明代大学士徐溥自幼天资聪明,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他性格沉稳,举止老成,在朝为官多年,政绩卓著。
D.鲁迅年少上学时,某日因故迟到,老师寿镜吾先生告诫他:以后要早到!鲁迅便在书桌上刻下一个字来警醒自己。
答案A
解析B项谈的是用人失误;C项是总体介绍;D项说的是鲁迅接受老师批评,坚决改正缺点。
4.请仿照材料二第(3)(4)处的小标题,给(1)(2)两处各拟一个小标题。(4分)
答案示例(1)自觉要求 (2)独立指向(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参考答案首先明确慎独的内涵;然后将闲处进行对比,阐述慎独的意义;接着更进一层,把闲处拓展到独知,论证独知之境中慎独的价值。(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都郢,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他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日子,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肉体生命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我知道,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一位诗人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者《离骚》的只言片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苞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
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天,人们插艾蒿、吃粽子、竞龙舟,把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