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君⼦慎独》教学案例朱丹
《中庸·君⼦慎独》教学案例
松滋镇泰民族学校朱丹
第⼀部分设计说明
第⼆部分教案:
第三部分教学反思
第四部分评委点评
第⼀部分设计说明
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之道,就是君⼦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然法则)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的⾃⾝修养,要与⾝边的⼈建⽴⼀种和谐的关系。提倡⼈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在我看来,它是做⼈的完美境界。
中庸之道是⽬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它注重⼈在处世的⾏为及态度上的“适度”。要求⼈们时时检点⾃⼰的⾏为和⼼态,不断地反省⾃⼰的⾔⾏举⽌,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的道德⽔准。以求在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的灵魂进⾏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尚以及正直!
shendu⼋年级学⽣学习《中庸》就会学会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做⼈有⾃知之明、尽份内事、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的长处。长⼤后对待上司更忠诚,为官者会更清廉爱民、仁政爱民,对待其它⼈更博爱。中庸不是教⼈软弱,⽽是教⼈⾃信、⾃⽴、⾃强不息!
李⼆曲曾对“慎独”的境界作过这样的描述:“暗室屋漏⼀如⼤庭⼴众之中,表⾥精粗,⽆⼀或苟。明可以对⼈对天,幽可以执⿁执
神。”似这种对道德主体的⾼标准要求,⽆疑有利于把道德建设引向崇⾼境界。正因为如此,刘少奇曾主张把“慎独”作为共产党员修养的⽅法加以运⽤。他指出,共产党员“即使在他个⼈独⽴⼯作、⽆⼈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这说明“慎独”作为⾃我修⾝⽅法,到了现代,仍可为我所⽤,没有过时。
由此可见,“中庸之道”对初中学⽣来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初中⽣学习《中庸》,学习《君⼦慎独》很有必要。
第⼆部分教案: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朗读并背诵。
2、积累⽂⾔知识,把握⽂意。
3、理解⽂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过程与⽅法:
1、阅读、讨论、交流
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
⽂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导⼊新课:
说起“中庸”,⼈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如在评价某⼈的观点时,喜⽤“此⼈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
了”加以评述;⼜如中国⼈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彩。
中庸作为孔⼦思想的精华,却因⼈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
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进⽽感知她动⼈的魅⼒。
⼆、资料背景
1、《中庸》原是《礼记》中的⼀篇,⼀般认为,《中庸》是孔⼦
的孙⼦⼦思(前483-前402)的著作,据《史记·孔⼦世家》记载,孔⼦⽣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孔伋,字⼦思。
孔⼦去世后,儒家分为⼋派,⼦思便是其中的⼀派。⼦思学于曾⼦,孟⼦学于⼦思,所以后世也把⼦思、孟⼦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思为“述圣”,孟⼦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致写定于秦统⼀
全国后不久。
2、《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现代⼈所普遍理解的中⽴、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性。其中包括学习的⽅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之。也包括儒家做⼈的规范如“五达道”(君⾂也,⽗⼦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境界是⾄诚或称⾄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们⾃觉地进⾏⾃我修养、⾃我监督、⾃我教育、⾃我完善,把⾃⼰培养成为具有理想⼈格,达到⾄善、⾄仁、⾄诚、⾄道、⾄德、⾄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三、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
展⽰中庸概念,指导学⽣初步了解其含义:
孔⼦曾说:“君⼦中庸,⼩⼈反中庸。”(《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般理解为:
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
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极端。庸,
⽤,“中庸”即以中为⽤、取⽤其中的意思。⼀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的意思。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中节,谓之和。”情感未发为中发⽽中节为和,恰如其分即中庸。也就是说,情感在内⼼时,是⼀种适中的状态;表达出来后,会出现三种情况,⼀是“不及”,没有充分表达,⼆是符合节度,合适⽽恰当,三是表现得过分。第⼆种就叫中和、中庸。
“中庸之道”就是通过不偏不倚、⽆过⽆不及的原则与⽅法达到最合适最恰当的状态。这个中间状态,标准状态是“天道”所要求的状态。“过犹不及”,离开了这个状态,都不合“中庸之道”。
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教师举例阐述:
如古⼈为⽗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如办⼀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必须办到⼗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
四、研读《君⼦慎独》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
..离也;
可离⾮道也。是故君⼦戒慎乎
...
...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
隐.,莫显乎微
...也。
....,故君⼦慎其独
(⼀)朗读,解决读⾳、断句问题并结合课后注释和⽂意初步理解课⽂内容。
1、学⽣⾃由朗读
2、男⽣、⼥⽣各齐读⼀遍
3、齐读
(⼆)阅读感知,探究疑难
1、⾸先提出了“性”“道”“教”三个概念,请解释这三个概念,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性”指上天赋予⼈的本性、天理(包括仁爱道义等)。即:天赋禀
性特质。
“道”指⼈依照上天赋予⼈的正理⾏事(遵循本性做事)。
“教”指修明道德,规范⼈的⾏为,使其完善。
“性”是上天赋予,“道”是“性”的表现,“教”为“道”服务。
2、实现“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是慎独⾃修,⼆是忠恕宽容,三是⾄诚尽性。⽂中提出了慎独⾃修的原则。
思考并交流:(1)这⼀原则的意思是什么?(2)怎么慎?(3)为什么要慎独?
【明确】(1)意思是⼈们在⾃我修养的过程中,要坚持⾃我教育、⾃我反省、⾃我监督、⾃我约束。慎独⾃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必由之路。(2)“是故君⼦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不闻不睹之时亦谨慎警戒。即⾃我教育⾃我约束⾃我监督。
(3)因为“明道”⾮常重要,“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因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慎独⾃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三原则之⼀,也是必由之路。⽤现在的话讲就是“要想⼈不知,除⾮⼰莫为”,或者是“细节决定成败”。
3、中庸之道有何作⽤意义?
⼤本达道,可使“天地位”“万物育”,达到“太平和合”。
五、深化拓展
1、讨论: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种好好先⽣的处事原则,你觉得这是否是孔⼦所说的中庸之道?
好好先⽣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论别⼈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问他⾝体怎样,他说“好”。有⼈说⾃⼰的⼉⼦死了,他也说“好”。
他的妻⼦便责怪他:“⼈家以为你有德⾏,才把⾃⼰的噩耗告诉你,你怎么反倒说‘好’呢?”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弄得他的妻⼦哭笑不得。
这就是明哲保⾝,但求⽆过。
时下,像司马徽这样的“好好先⽣”多得可以扎成堆,他们的“光辉形象”⼤致是这么个模样:
“好好先⽣”把原则、正义、良⼼统统抛在了脑后,其本质是坏的。好好先⽣”多了,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正⽓得不到发扬和扶持,歪风邪⽓得不到有效遏制,腐败分⼦为⾮作⽍有机可乘,是⾮分明、主持正义者受孤⽴、冷落。这样发展下去,社会是很危险的。因此,我们坚决反对做“好好先⽣”!
2、我们民族有着“慎独”的优良传统,⼀些清官多能以“慎独”⾃律。相传,我国东汉时有⼀位清官杨震。他在赴荆州任刺史途中,道经昌⾢。当时,昌⾢令王密得知,欲以厚礼报答杨震知遇之恩(王密任昌⾢令,乃由杨震举荐),深夜“怀⾦⼗⽄以遗震,震⽈:‘故⼈知君,君不知故⼈,何也?’密⽈:‘暮夜⽆知者。’震⽈:‘天知,神知,我知,⼦知。何谓⽆知?’密愧⽽出。
”杨震以“四知”⾃警⾃诫,拒受厚礼,是“慎独”的典范。他的事迹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其⼈被奉为清官,写⼊正史。可见,若能“慎独”,就可以抵御贪欲滋⽣,堂堂正正地作⼈做官。慎独是社会⽣活的净化器。⼀旦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的道德⽔准,当个⼈私欲成为⾄⾼⽆上的追求时,就会腐蚀⼀⼤批的⼼灵,就会危害到社会的健康发展。
3、试从《论语》中些例⼦,说说孔⼦在⾃⼰⾔⾏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过犹不及
⼦温⽽不厉,威⽽不猛,恭⽽安
乐⽽不淫,哀⽽不伤
君⼦矜⽽不争,⽽不党
周⽽不⽐
事君数,斯辱矣
六、作业
1、摘抄⽂中名句并写点读书笔记。
2、背诵《君⼦慎独》
第三部分教学反思
说到慎独,不该只是先哲和圣贤们的追求,每个⼈都应该努⼒去践⾏之。⽆论何时何地,⾯对何⼈何境,我们都要做到严于律⼰,谨慎不苟。慎独的表现在于隐和微,它体现在⼀点⼀滴的⼩事中,“勿以善⼩⽽不为,勿以恶⼩⽽为之”便是此理。慎独来⾃于不断的反省⾃⼰。
课上,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提出,“君⼦慎独”能够很好的约束⽐较⾃觉地同学的⾔⾏,但是仅有这⼀句的不够的。因为毕竟还有部分⾃制⼒不够的同学,不能够做好“慎独”。班级仅仅做好“慎独”还是不够,要做到“慎”。这个观点,⼀⽯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频频点头。同学们⼜讨论明确了“慎”的含义:我们在集体⽣活的环境中,要时刻保持独⽴⾃由思考的意识,不为他⼈左右。慎独不易,要有很强的⾃治⼒;慎颇难,在做好⾃⼰的同时,要承担肃清环境的重任。“君⼦慎独”已经深⼊同学们的内⼼。
第四部分评委点评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君⼦慎独》这则⽂⾔⽂,其内容和道理⾼于学⽣的认知⽔平,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先遇到的困难,所以本课教师指导学⽣朗读和疏通⽂意、道德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重难点突出。《中庸》中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慎其独也。”即在最隐蔽的⾔⾏上能够看出⼀个⼈的思想,在最细微的事情上能够显⽰⼀个⼈的品质,所以君⼦在独处时也能做到谨⾔慎⾏,不做坏事。这是本⽂理解的难点,也是阅读理解⽂⾔⽂的⼀种能⼒,教师在教学中让学⽣联系上下⽂,在反复诵读和看听故事中,
明⽩其意。我们知道学习⽂⾔⽂最基本的⽅法是诵读,最好的⽅法吸引学⽣阅读兴趣。
三、在教学中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研读课⽂、探究疑难的过程中,培养学⽣对⽂⾔⽂初步的感受、理解和欣赏能⼒。这节课以读为主,读中感悟,使学⽣读懂,读出滋味来,以读为本,重在感悟积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