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教育三步走:知耻、自省、慎独
摘要:自我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真正意义的教育。它和其他教育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自我教育可分三步走:一是建立自我教育的参照系:知荣明耻;二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思想矛盾的发酵提供温床:自省;三是通过多次自省,将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并将其落实到日常的生活中,最后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个人独处时能自然地将其展现出来,这就是自我教育的终极状态:慎独。
关键词:自我教育 知耻 自省 慎独
shendu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育。”教育是外部因素,自我教育包含内在动力;在某种程度上说,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深化。通过教育和自我思想矛盾的阵痛之后达至自我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的教育。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只有通过自我教育,内化为自律要求,才能发挥作用。思想道德教育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方能奏效。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为完善个性和品德而进行的思想转化和控制活动,其特点是自觉性和主动性。 ①自
我教育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它是个体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不断修养和完善的过程,是个体形成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控制自己行为所必须采取的方法。 ②由此看来自我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外化而内化再外化为特定行为规范的辩证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建立自我教育参照系:知荣明耻;二是自我教育的中间环节:自省;三是自我教育的理想状态:慎独。
一、知荣明耻
自古以来,知荣明耻就是一个重要的道德问题。知荣明耻,是人们基于一定的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而产生的一种自觉的求荣免辱之心,是人们珍惜、维护自身尊严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意识,是人的基本德性、基本人格。
先秦诸子高度重视知荣明耻。孔子将知荣明耻视为做人的内在要求,强调要成为品德高尚的“士”或“君子”,就必须知荣明耻,他说:“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③孟子要求人们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④,他还把耻作为人的标尺,他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⑤“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⑥齐法家更是高度重视知荣明耻,强调指出:“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
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⑦
廉耻被视为“立人之大节”,“耻之一字,乃人生第一要事。如知耻,则洁已励行,思学正人,所为皆光明正大。凡污贱淫恶,不肖下流之事,决不肯为。如不知耻,则事事反是。(石成金:《传家宝》二集卷二《人事通》) ⑧知耻作为传统道德的基础性规范,乃是人的德性和人格的基本要求或前提。
知荣明耻是人的基本德性,基本人格,也是自我教育的参照系。自我教育必须在个体以往德育观念的基础上展开。“良心观念和道德责任感的确立,必须在耻感的基础上才能萌动、产生、发展和完善。因此,公民真正确立起由己及人、由个体而体的耻感观念,才能积淀良心、整合责任,个体和社会整体道德状况才会改善和提升。” ⑨知耻是大学德育最低层次的底线伦理,大学德育必须以耻感教育作为基准和出发点。知荣明耻是连接外在道德规范和内在道德理想的桥梁,它为自我教育划定了一条基准红线,为个体完善个性和品德而进行的思想转化和控制活动提供了行为范本。
二、自省
自省是提高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⑩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1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已。  b12  自省即自我察看、自我审视、自我检查。自省可以理解为“自我观照”,其实质就是跳出自己,从外面重新观看审察自己的作为。  b13  孔子将道德自省的方法归结为“自讼”,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b14  所谓道德自省之“自讼”方法,就是将自我一分为二,分为两个自我;一个是作为审查者、评判者的自我,另一个是作为被审查者、被评判者的自我。这样,道德自省之“自讼”方法便由三因素构成:主体或法官是自己的良心,对象或客体是自己的品行,审判标准是社会的外在道德规范和自己内在的道德理想。  b15  由此可见,道德自省的“自讼”方法是建立在外在道德规范和内在道德理想之上的自我查看、自我审视和自我检查,也即是说自省的参照物是联接外在道德规范和内在道德理想的桥梁。
在知荣明耻基础上,个体通过对自我意识、行为的观照;新的荣辱观与个体原有的意识、行为发生冲突时就必然会产生思想矛盾。个体借助不断地反省,通过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即自我教育达到用正确的思想去克服错误的思想,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这为个体自我修养的提升提供了契机,同时将理想的观念照进现实,外化为实际的行动,并持之以恒,形成一种良
好的习惯,使之成为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这便达到了自我教育的更高境界——慎独。
三、慎独
唐孔颖达在《礼记?中庸》写道:“故君子慎其独也者,以其隐微之处,恐其罪恶彰显。故君子之人恒慎其独居,言虽曰独居,能谨慎守道也”。  b16  大学章句则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  b17  朱熹在大学章句中阐发了慎独的思想: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俺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摸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然欲摸其恶而卒不可摸,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
所谓“慎独”,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慎独是比自省更高的一种境界。自省只是在意识范围的自我反省,而慎独是自省的
意识深入骨髓而外化为良好行为习惯。它是一种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