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10篇
余华活着读后感《活着》10篇
《活着》1 前天在《朗读者》中认识了作家余华,他的生活经历和幽默的性格深深地吸引着我,妈妈说她之前在一次征文大赛中奖励的名著中有余华的《活着》,但她没看过,我爸爸看了说太悲惨,看了心难受,不让她看。爸爸妈妈上班后好奇心促使我到了书柜中的这本书。
怎么说呢?读完这本书,很是压抑。但又感觉非常真实。那个年代的人,心中所想所念想必就是“活着”吧。看这本书的这几天,晚上很少入眠。感觉一闭眼,徐有福一家的事,从富有到贫穷,从人丁兴隆到孤身一人,这中间发生的所有事,所有死去的人,都浮如今眼前。
徐有福他亲眼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接一个的离去,却又顽强的活着,很不容易,不得不说他很坚强,在这本书中最让我感到难受的是徐有庆。有庆这孩子非常懂事。他家人即使有一两个月都没吃饱,却从来不会让羊饿着,他每天都去给羊割草。他的体育教师说他长大了能当个运发动,出去和外国人比赛跑步。这样一个能干懂事的孩子,任谁都会喜欢的很,可就是这样一个得意的孩子,却在献血中丢掉了性命。他的校长,在医院里生孩子时出了很多血,一只脚都跨到阴间去了,学校的教师马上组织五年级学生到操场上献血。
这些孩子一听是给校长献血,一个个快乐得像是要过节了,有庆也不例外,十多个孩子都没有对上校长的血型,轮到有庆血型才终于对上了。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校长的命,这血就抽个不停了。有庆的嘴唇白了,头晕,医院的人都置之不理。有庆的嘴唇都青了,那抽血的人都不停手。等到有庆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抽血的人才慌了。医生拿听诊器一听,说心跳都没了。那医生只骂了一句抽血的人,便去救县长的女人了。好狠的心啊,我真想知道那抽血的人的那颗心是不是肉长的,一条鲜活的生命硬生生被抽血抽死了。
读到最后,我仔细看了看这本书最后的外文版评论【摘要】:^p ,一条来自美国的《西雅图时报》的评论让我感受颇深:余华没有煽情。每一个沉重的悲剧都是痛苦的。每个人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偶然有轻松的、优美的、仁慈的时刻。《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余华不遗余力地展示误导的命运如何摧人的生活。
而我们如今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在如今这个社会上,凭自己的才能,好好地活着,活出精彩的人生。
《活着》2 最近再一次看完了余华的《活着》,还记得第一次看这本书时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以致于一口气把它读完了,当时的感受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只是依稀记得一点点感
受: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历程,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位老人牵着他的老水牛走在夕阳下的情景,我不为他感到悲伤,我自己很平静。这个暑假我突然又很想看看这本书,这次是断断续续看完的,看完后仍然是一种静谧,一种对大自然对生命的静谧感,光阴就那样就躺着,人的生命也一点点消耗着,谁也逃不了最终的结局,都会这样静静地分开……
书中的故事确实让人有一种悲哀,甚至说是一种苦难,但作者所采用的表达方式确让我们感到平静,几乎没有大喜大悲,就是一位老人在话家常,讲述家人的故事,他们曾经生活过,然后他们死了。
余华在麦田新版序里这道这样一句话:“《活着》的福贵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确实,在我们看来福贵这一生确实过于悲惨,但在福贵自身看来,他和他们有许多的经历,或快乐,或悲伤,或恐惧,他们经历过了,然后各自走向各自的归程,有的人可能走得快点儿,有的人可能略微慢一点,但最终都殊途同归。曾经的我一直害怕讨论死亡的话题,我没有经历过,我害怕,我不知道在面对至亲在面对自己死亡的时候会是怎样的,但是如今我却有点看明白了,就像福贵说的“人是早晚会熟的”,也就不再如此害怕,反而开场想想自己的这一历程该如何去度过。
前几天刚看到一票文章叫做“闲暇的重要性”,文中指出工作不应该变成我们生活中唯一重要的局部,我们应该学会虚度光阴,近年来有很多人士开场认识到虚度光阴所带来的幸福感,但社会上更多的还是拼命工作和鼓吹拼命工作的人,这些人们为了工作放弃了一切,包括父母,爱人,子女,无法陪伴他们,无法正确处理家庭和工作的关系。曾经有一篇伤情的文章叫做工作了就没法陪伴孩子,看着让很多人唏嘘不已,人类的无奈也正在这里,每个人都在生活里挣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