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特点的大学科。语文教学所要完在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它首先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教学的效果如何,一般都直接体现在学生语言文学的运用能力上。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必须加强语言教学,“重视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张志公语),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以语言教学为主线,把如何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作为我们研究和追求的首要目标。
一、强化语言意识,给语言教学以应有的重视
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意识淡薄,轻视语言教学的情况,可以说仍然相当普遍。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脱离语言形式分析的东西太多,而实际的语言教学落实不到位。如在讲析课文时,许多老师往往偏重于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和写作特等,而对语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显得太少。有的人对文学、文化知识讲得头头是道,而一涉及语言知识,要么是分析一两个例句的语法成分,要么是指点一下某句用了某种修辞格等等,大多是离开语境讲授。教学一篇课文,对文学、文化常识、课文内容及写作特的把握,大多有明确的要求,而对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却要求不明。
由于教学中轻视语言因素,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方面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培养,致使一部分学生缺乏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即使高三毕业了,语文能力仍然很差。叙述事理,心中有数,却不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有时说出来了,又词不达意,写出来,则病句连篇、错字比比;考试时,对选择题跟着感觉走,尚可应付,而遇到简述题、语言表达题,则或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或信笔涂抹、不知所云。
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突出能力,以语言为考查重点。高考语文试题部分为150分,语言能力项38分,约占1/4。”高考语文指挥捧”突出能力、强调语言的导向,无疑是非常符合语文学科的实际需要,又符合“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生语言能力要求的。但是,从高考阅卷反馈的语文信息来看,又不能不令我们发出感叹:我们的学生语言能力题得分奇低!年复一年,屡战屡败,这也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了!
语文教学要提高效率,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不能不加强语言教学,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增强师生的语言意识,明确语言教学的重要性,从而给予应有的重视。
二、“咬”住语言不放,把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教学落到实处
加强语言教育,最主要的是要贯彻落实于语文阅读教学之中。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大量文章,文质兼美,大多是运用语言文字的典范。加强语言教学,就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在范文的阅读教学中,“咬”住语言不放,引导学生通过咀嚼、理解语言文字去正确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去完成语文教学中有关品德教育和情操培养等任务。要抓住关键词语,反复玩味,真正把语言教学落到实处,在阅读教学中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下面简述几种具体做法:
1、分析欣赏法。在阅读教学中,深入钻研课文,对其中一些成功运用语言的词句或语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欣赏,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这样不仅能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强化学生的语言意识,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如鲁迅的小说《药》中有一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情节描写:“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教师先引导学生研读这段话,要求出这段文字中选用的动词,并说出每个动词分别描写了怎样的对象,是不是贴切等。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把出的动词归类分组。第一组是描写老栓胆小怕事、犹豫不决的心理和动作行为的:“踌躇”、“想”、“摸”、“不敢去接”;第二组是描写康大叔蛮横倨傲、贪婪凶暴的心理和动作行为的:“嚷”、“抢”、“扯”、“裹”、“抓”
、“捏”、“哼”。这一段仅有百余字,却一连用了十几个动词,恰切地描写了不同对象的动作,表现了不同人物截然不同的性格。通过分析,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祖国语言词汇的丰富、表达功能的细致,从而养成热爱语言、重视语言、学习语言的良好习惯。
2、推敲比较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对个别词语进行反复地比较推敲,在比较中让学生鉴别语言。的好坏美丑、精粗高下,从而学习体会作品的精美语言如茅盾的散文《风影谈》中的“高原归耕”一节,有一句描写出脊上慢慢出现牛和人的剪影的句子:“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影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两三个。”对句中的“长出”一词,教师让学生试着把它换成“出现”、“显出”、“露出”等,然后启发学生进行比较推敲、议论优劣,使学生认识到用“长出”一词比其它任何一个词都好,就在于“长”可以表现出牛角的夜中、山峦上慢慢出现的渐变过程。“长出”用在此外,既准确、又新鲜,若不是作家的“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通过比较推敲,学生在深深叹服作家用字精当妥贴的同时,会更加敬佩其纯熟而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由羡慕而学习,而模仿,而创造。
3、设题判别法。在阅读教学中,除了充分利用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目外,教师还可以
结合课文中有关句段,设计一些选择判断题,穿插于讲读之中,让学生讨论、判别,启发思维、增强语感,提高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如《药》中有这样两句含义颇为深刻的语句:“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教学时设计这样的练习题:第一,下面对原文分析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句中“层层叠叠”可以换成“成千万”或“密密麻麻”;B、作者运用“层层叠叠”仅在于表现丛冢数量之多;C、作者运用“层层叠叠”意在表现路两边从冢层层排列的情状;D、作者运用“层层叠叠”,不仅强调了丛冢数量之多,而且写出了在小路上看两边丛冢时所见的由近及远、层层排列的情况。第二,下面对原文中比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比喻不当,应该去掉;B、应换成“宛然天上的繁星”;C、换成“宛然人们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表达效果更好些;D、比喻非常贴切,用“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去比喻死刑和瘐毙的人以及穷人的丛冢,不仅在数量上和形状上有“层层叠叠”的相似之处,而且还在比喻中寓有深意:丛冢和馒头可形成鲜明对照,反映当时不同社会阶层的对立:一方面是穷人不断地在残酷压榨下成批死亡,革命者不断地在斗争中默默牺牲;另一方面是富人们连连地祝寿庆贺、奢侈挥霍。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语境进行分析讨论、选择判断,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两句话的理解。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设计这一类练习题,让学生随时练习,对学生理解范文作品的语言的深层含义,增强遣词造句能力,都大有好处。
4、修改例示法。在中学语文课本的选文中,有许多课文都是经过作者或编者一再精心修改的。这些修改文章的佳例,有属于炼词锻句的,有构段成篇的,也有提炼标题、斟酌标点的。教学时多多搜集一些有关资料,选择适用于教学的修改佳例,引导学生对照原稿或初稿与改定稿,分析研究修改的道理,这也是一种加强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好方法。作家或编者的苦心锤炼之处,往往正是悟得语言表达真谛之所在。比如马铁丁的《俭以养德》一文,在1987年初入选中学课本时已作过一些改动,后来编者又作了多处修改。其中有这样一句:“节俭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还可能牵联到一个人的思想品质。”编者把“经济问题”改为“经济方面的事”,删掉了“还”和“一个人的”,使全句显得更准确,而且干净利落,合乎规范。因为“问题”是多义词,《现代汉语词典》就列了四个义项:第一,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第二,须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第三,关键、重要之点;第四,事故或意外。在习惯上,如说某人有“经济问题”,那意思不是指贪污受贿,就是挪用公款之类。而“节俭”怎么能说成是“经济问题”呢?句中的“还”,因前面已有“而且”,也显得多余,同样,根据句意,“一个人的”也可要可不要。为了语言的练达纯洁,编者毫不可惜地把它们给删去了。教学中,引导学生接触这些具体形象的修改实例,很容易给学生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学生在对照中展开联想、进行评议、探究原因,可以从中认识到如何使语言表达通顺、得体、合乎规范,既提高了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又学到了相关的语言文字知识和运用技巧。
三、规范作文训练,在写作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
写作练习是学生进行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环节。规范作文训练,在写作教学中加强语言教学,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根据多年作文教学的经验,以及接触到的大量中学生作文情况来看,中学生作文思想内容方面的毛病,一般只占很小的比例;大量存在的都是用词不当、句子不通、错别字多、标点符号使用不当,或者是不够连贯得体、不够生动等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而这些不同层次的语言问题,又直接影响了思想内容的表达,影响了作文的成绩。因此,作文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语言表达基本功训练。无论是作文指导,还是批改讲评,都要重视语言因素。对此,我认为可以着重抓下面两点:第一是规范要求。每一次作文在对文体、内容、写作等提出要求的同时,对语言表达、书写规范等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批阅作文时,要像高考阅卷那样,对语言、卷面作严格的要求,把语言表达、书写方面的好、差典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第二是反复修改。我们从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学生作文中有许多语言方面的毛病,是由于不重视修改造成的。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作文水平,培养他们的改文意识和改文习惯十分重要。学生作文修改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我认为关键是指导其自改、会改,要让学生认识到修改对于锤炼思想、磨炼语言、提高文章质量的作用,还要教给方法。教师除进行修改示范外,
还可介绍名家的改笔佳例、同班学生中的修改佳例,或者选择典型作文印发给学生,组织集体讨论、修改,通过多种方式,启发、教育学生学会改文、重视改文,并在写文、改文中强化语言意识,努力写好每一次作文,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开展各类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加强语言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必须走出课堂。课堂毕竟是个小天地,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广阔天地在课外。我们还必须积极认真地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课外活动。除了指导他们在课外广泛涉猎,多读名篇、时文报刊,勤于动笔,多做笔记外,还要适当地组织开展一些有利于锻炼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语言知识竞赛、作文比赛、影视评论、出墙报及手抄报、开设语言规范化知识讲座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把培养语言能力这一任务延伸到与学生广泛接触的日常生活的土壤中去,让学生处处耳濡目染,处处受到有关语言知识和培养教育。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教学,就得课内课外一齐抓,重视语言实践的指导,强化读写听说教学中的语言训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