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动词写一段话
摘要    1
引言    2
第一章 朱自清散文语言特点的概述    2
第二章 口语化语言的具体表现    3
一、采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词汇    3
二、极强的口语节奏感    4
三、短句和反问句的灵活使用    5
四、词汇、句法和语气的把握和糅合    6
(一)丰富的口语化语句    6
(二)口语语气词的运用    6
(三)口语的节奏和语调    6
五、多类型口语的融合    6
第三章 结语    7
注释    8
参考文献    8
    9
谈谈朱自清散文口语化语言的特点
摘要本文将着重对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尤其是“口语化”的语言艺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口语化”作为一种个性化的符号体系,它的独创性在于:以口语为基础,;另外根据作者本身的方言语言习惯,经过加工提炼,从而成为北京味儿很浓的艺术化口语;与此同时
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适量适度地吸收与揉合富有生命力以及表现力的文言成分和西欧语言的一些表达方式,创造出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口语化”的境界。
关键词:朱自清;口语化;语言艺术
Discussion on characteristics of ZhuZiqing’s prose colloquial
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language art of Zhu Ziqing's essays, especially the language art of “colloquial "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Colloquial " as a symbol system of an individual, its originality lies in: in spoken language;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s dialect language habits, processed refined, thus becoming Beijing smell is very strong artistic language;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need of expression, moderate absorbed some elements of classical Chinese expressions with a full of vitality and expressive force and the Western European languages, creates has the intellectual features of spoken language “spoken”. Key words: ZhuZiqingColloquialThe art of language
                         
引言
朱自清(1898-1948)是我国自“五四”以来备受推崇的散文作家之一。在二十年代,他的散文就已经因为清新自然而独具匠心的风格享誉文坛,一直以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所熟知,他的文章严谨不拘,风格平易而且自然。他对我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具有深远的影响。正如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中所说的:“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来,幽默是从深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一条平坦大道,这条大道将永久领导我们自迩以至远,自卑以至高。”[1] 朱自清先生强调文学语言的朴素、自然与创新。
第一章 朱自清散文语言特点的概述
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艺术有着很深造诣,最突出的就是体现在“口语化”的艺术语言的建树方面。在19298月,《说话》一文中,朱自清第一次次提倡写文章要“用笔如舌”和“以说话论”的文风;193210月和193410月,他又分别在《论白话》与《内地描写》中先后明确提出“尽量地采用活的北平话”和作品要像“寻常谈话一般”等建立“口语化”语言的艺术写作主张。在他后来所出的文集 《国文教学》、《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一些篇章中。
他又进一步提出了创造“口语化”语言的其他一些具体的审美标准。这些主张以及学术的倡导,为他艺术语言的创造和进一步形成到成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他利用地方口语为基础进行创作,主要是从北京口语和其他方言中提取有效的表达成分,包括口语词语词汇、口语句式句法和语音语调等,并根据表情达意的需求,适度吸收与结合富有表现力和生命力的文言成分以及西方欧化语言的某些表达方式,形成了有很浓北京味儿的、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口语化”的语言特。而这恰恰是一般作家难以达到的一个特殊的语言艺术境界,这也是他的散文作品极富艺术魅力,并且一直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仅如此,在创作伊始朱自清先生,就注重学习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基础,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成分,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向着文学语言的口语化迈进,并逐步形成了一种堪称典范的独具特的白话文学语言——“口语化”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读起来比较上口,并且充满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日常所说的话,不是那种不尴不尬的‘白话文’。[2]让这种知识分子的日常口语能在文学作品中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正因如此,才使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拥有更多的读者,比当时的一般作家更加的接近人民大众。他的语言通俗而典雅,既用口语化的字词、句式,又点缀以书面语成分,同时采用朋友式促膝谈心的方式,形成一种清新、典雅、亲切、平等、自然、朴素的风格,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章 口语化语言的具体表现
一、采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词汇
朱自清一向主张用“活的口语”、“真正的口语”来写作,来达到“求真化俗”的审美目标。他说:“用口语为的是求真与化俗。化俗就是争取众。”“所谓求真的‘真’,又是自然的意思,自然才亲切,才让人容易懂,就是更能收到化俗的功效,更能获得广大的众。”[3]他常常用百姓间日常说话的语气来写作。朱自清先生为使口语入文,对口语进行了精心地挑选和提炼,并且把北京话作为挑选和提炼的标准。因为他一直坚持着这个标准,因而他的散文语言与今天的普通话几乎一样,一直在人们生活中富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再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里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其中“偷偷地”“钻出来”,写出了人们不在意的时候小草破土而出的那种悄然,就像孩子捉迷藏时从暗处钻出来,充满了童真并且生动自然,极富表现力。紧接着后面,作者借孩子们在草
地上尽情玩耍嬉戏来写出春天里初生小草的生机与可爱,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一连串动词都体现了童年时候的那种活跃与盎然的气氛。“两个”、“几脚”、“几趟”、“几回”这些数量词都是不定量的,则着重表现孩子们在天然的运动场上随意玩耍,尽情和尽兴的情态跃然纸上。小草的柔和则是用“轻悄悄”,“软绵绵”表现了小草的柔嫩,这两组词也把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耍嬉戏的舒服劲儿都描绘出来了,春天带给孩子们欢乐,同时在另一方面孩子们也为春光增添无限生机,一幅让人其乐融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跃然纸上,就好像浮现在你眼前,让人忍俊不禁乐而忘返。因此可见朱自清先生运用少年儿童口语进行写作的手法是如此的巧夺天工。另一方面朱自清先生在使用口语时,还特别注重运用叠字叠词,这是他巧妙的运用口语的又一个突出特征,朱自清充分突出这一特点,创造并运用了多种多样形态各异的叠字叠词,在整篇散文中几乎是随处可见。例如《荷塘月》一文中就用了二十六个叠字,这种形式词语词汇的巧妙运用,形成了朱自清散文中所独有的那种节奏感和韵律美,使文章具有和谐的氛围、强烈的节奏、以及乐感极强的的韵律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从总的来看,运用口语入文又有他自己的特,首先是注意如何使用口语的词汇和句式。
比如《春》中的一段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趋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遮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
在这里,作者巧妙的运用“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来描绘那种春天百花争奇斗艳的热闹,而不直接的说出花开的那种景象;在表达花的种类以及花到甜美的果实的过程也是用以自己所想象的,如平时那种诉说,满带二话音,说“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并且不说野花是各式各样的,而说“杂样儿”。这些文词语句都很简短,把很长的描绘的语句利用简短的语言进行表达,充分符合口语的习惯
二、极强的口语节奏感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将鲜明轻快的口语节奏感融入在其中,行文的急促、舒缓、停顿、跳跃,都和感情的起伏内容的张弛紧密配合,形成了与口语表达一致的自然节奏,使散文语言获得了口语的音乐感和旋律美。然而这主要的特点是通过了口语的艺术化以及其句式的灵活表现和运用所体现出来的。
例如《儿女》中有一段文字,描绘的是家里开饭时,孩子们那种热闹的情景:“先是孩子们你来他去地在厨房与饭间里查看,一面催我或妻发“开饭”的命令。急促繁碎的脚步,夹着笑和嚷,一阵阵袭来,直到命令发出为止。他们一递一个地跑着喊着,将命令传给厨房里佣人;便立刻抢着回来搬凳子。于是这个说,‘我坐这儿!’那个说,‘大哥不让我!’大哥却说,‘小妹打我!’我给他们调解,说好话。但是他们有时候很固执,我有时候也不耐烦,这便用着叱责了,叱责了还不行,不由自主地,我的沉重的手掌便到他们身上了。于是哭的哭,坐的坐,局面才算定了。接着可又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妻是照例安慰着他们,但这显然是太迂缓了。我是个暴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虽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着泪捧起碗了。吃完了,纷纷爬下凳子,欹斜的匙子,就如一块花花绿绿的地图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