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到名师,仅一个字之差,但这一个字却包含着一个教师巨大而艰辛的蜕变过程——专业化成长。教师的教育生命能随年龄的增长而倍加的厚重,原于教师勤奋的学习,不断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之后、反思之后的自我内化的突破,形成自己的教学特。
每一位名师的成长都有他设定预想的目标,并为出的完成这一个角而努力实践着。在这样一个欣欣向荣的中国小学语文界活跃着一批优秀的教师。青年教师向往这些名师,更崇拜这些名师,是名师让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有了更高的起点——学习名师,有了更高的追求——老师的手超越名师。
在追随名师的过程中,我有幸结识了王崧舟、窦桂梅、于永正等专家。现在,王崧舟的《二泉映月》依然在耳畔拉唱着阿炳的故事,这一课像春风,吹醒了我故步自封的“骄傲”和毫无理由的“自信”,唤醒了尘封了的语文教学灵感,它带我走进了行云流水、出神入化、厚积勃发、润物无声的语文伊甸园。窦桂梅的《村居》,让我满怀的教育激情瞬间倾泻,痛快,畅快!窦老师声若洪钟、身若矫燕、神似精灵,举手投足间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磁场。平常新的人生态度,博览古今的情怀在《村居》中为我们献上精神大餐。激情迸射,平等尊重,平常人生,脱俗感悟,让我感到这个女人不简单。于永正,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先生由给我们带来了“淳朴恬澹,本自然,外表平易,秀内涵”的《秋天的怀念》。
我认为带来的不仅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形式,不仅是名师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不单单是我们想效仿的音容笑貌,透过课堂,透过这些我们可以感受的东西,回顾自己的语文课堂,我们还应得到一些启示。
语文是语言文字的一部分,是牢牢扎根在民族文化土壤中的精神之花,是华夏子孙交流的语言工具,今天承接过去,明天也将继续。那么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就应承载工具性这一使命,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不可屏弃的课堂基本任务。名师的每一堂课都让我们体会到为师者治学严谨,知识掌握的准确,为师者对学生行之有效的训练。那么,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不能丢掉双基训练而单纯的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否则,无论是诗意的语文,还是激情的语文,语文课堂都将成为一顿情感快餐——当时很饱,过后营养不良。
但语文课堂又不能机械的强调双基,那样我们又走进了应试教育的误区,走到了填鸭教育的老路上去了。
回顾名师的语文课堂,我们想用这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名师的课堂像一片大森林,语文老
师就是扎根其间的一棵树,这一片森林生活在肥沃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名师们是同一片土壤中的一棵棵大树,纵使同地而栖,却别具各自的姿态;纵使同源汲水,依然错落有致,各有千秋,名师们都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特语文、个性语文、自主语文……;诗意的语文,激情的语文,对话语文,淳朴语文,简单语文……;窦桂梅、贾志敏、王双金、于永正、王崧舟……放眼望去,森林郁郁葱葱,大树生机勃勃。
观摩回来,反思过后,除了学习、模仿,把我们的课堂教学做实、做真,我们的成长一定要有个目标规划,形成我们自己的教学特和教学思想。我应该在我的语文前面加一个词,像艺术的语文,本的语文,主题的语文等等。这不禁是在形式上是给我的语文一个定语,实质上是给我的语文一个可发展的支点。阿基米德说过,给他一个合适的支点,他能撬起地球。这不单是一种豪言,是科学论证的结论,是下一次科学研究的目标,是科学态度上的自信。我们的成长何曾不需要这样一个明确的目标,我们的语文何曾不需要这样一种特上的追求,因为东施效颦的做法不长久,邯郸学步的焦急不长久。
王崧舟的一堂《二泉映月》,着实成就了一批“追师族”。沈阳某校成立了一个王崧舟研究会,组团研究王崧舟,追随名师,研究名师的教学思想很正常,但如果公开课上一位女教师
也有着王老师的“气质”和“风范”,完全来个王崧舟盗版,着实也叫人毛骨悚然。青年教师观摩名师教学,研究名师教学思想,也来不的生搬硬套,应该态度端正,更应目标明确,科学的分析和借鉴。
其实,扪心自问,联系自己内容干瘪、形式花哨的语文课堂,不禁惭愧:我为了什么而花哨?在盲目追求课堂外在效果的同时,我们得病追求有几分是为了学生?青年教师的成长中,又有多少在研究领导及专家对自己教学的评价?本末倒置的追求一年一年,又有多少老师的课堂是功利心驱使下的“热闹”。名师的课堂告诉我们,还干瘪的课堂以语文的厚度,还花哨的课堂以语文本,还浮躁的语文教师以清高的教学追求,还功利的教育以百年树人的夙愿,舀一泓知识的清泉,换教育生命一世清凉。
愿所有的青年教师成长在名师的撑起绿荫下,成长在厚重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中,默默的站成一株大树,摇曳生辉,也用绿茵庇护树苗的成长。
————摘自赵岩老师的《语文教师是一棵树》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最害怕上语文课,上语文课最怕分析课文,最怕老师让我概括段意
、归纳中心思想。现在轮到自己当老师了,也教语文课。虽然现在的语文教学不再强调概括段意之类,但仍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我的工作时间不长,教学实践也不多,但一直在思考教师在语文课上要教给学生什么?语文课怎样才能被学生理解、接受?寒假期间,有幸听到窦桂梅老师和于永正老师的课,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和收获。
一、有感于窦桂梅老师课上的热情、激情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窦老师在讲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课时有这样几个情境令我记忆犹新,其一:在讲读词要有节奏时,竟带着学生们又击掌、又跺脚地读起来。这样做很是让我吃惊,在我看来这样也许会引起课堂秩序的混乱。但我看到的是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聪明的学生们还发挥自己的才能打出了与众不同的节奏,对于不用的节奏,窦老师都给予了肯定。此时的我似乎也变成了这个课堂上的一名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跟着窦老师手舞足蹈起来,充分感受到古词的音乐性。窦老师这样的教学环节既然能吸引我这样一个老师的心,更何况是年幼的孩子们呢?此时的学生们已被窦老师带到了这首词当中,我相信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愿意跟随窦老师继续分析这首词,去领悟作者的感情吧。我想,这就是教学艺术的魅力之所在,能深深地吸
引学生,能让学生爱上这样的课堂。学生心中有了喜爱就一定会产生学习的热情,无论是怎样资质的学生在这份爱、这份热情的基础上,都能体会出他们应体会到的感受。
其二,窦老师在讲“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媚”字时,给出“我仿佛听到翁夸赞媪说”及“媪夸赞翁说”这样的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充分体会“媚”字,也体会这首词所表现的意境。窦老师当时的语气、语态是那么的亲切自然,仿佛在跟学生唠家常,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翁”“媪”这样的情境中。其中有个男孩子还像模像样地抓着窦老师的手扮演“翁”来夸赞“媪”,那情景真是让人叫绝。学生如此精彩的发言,都得益于窦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得益于窦老师亲切自然的教学风格。
其三,在这堂课的结尾,窦老师用辛弃疾的另一首词《破阵子》与这首《清平乐·村居》相对比,让学生们再次深刻体会这首词的意境,然后放音乐,和着千里共婵娟的曲子竟带头唱起来,再一次地让我吃惊,以前我从没见过哪个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带头唱歌的,也许是我的孤陋而寡闻吧。我瞪大了眼睛,竖直了耳朵,认真地看,细心地听。我相信,对于的在场的所有学生来说,这绝对是个全新的体验,一定会让他们铭记一生。教学效果自不必说。我想,我们的课堂与名师的课堂,差距也许就在我的这些惊异之中吧!
此外,窦老师在整节课的讲解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引经据典,很多古典诗文中的名诗佳句她可以信手拈来,还让学生用成语来总结概括各个部分,这足见窦老师文化底蕴之深厚,同时她也用自身这样一个文化资源来熏陶感染每个学生。我想,作为窦老师学生应该是幸福的,因为学生们能从窦老师身上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被窦老师的文学气质所感染而深深地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不正是《课标》中提到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么?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首要条件,而要求学生做到这些就要求语文教师有足够的个人魅力来吸引学生,而语文教师的个人魅力从哪来呢?我想绝大部分取决于该教师个人的文学素养吧!那么一名教师的文学素养又是从哪来的呢?首先需要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接着平日里要多读书,不断地积累,不放弃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在教学生的同时,也不断的充实自己,使看书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定会有所收获。
二、有感于于永正老师深情地朗读及简朴的授课风格。
初见于老师是午饭时在自助餐厅里,那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我想,下午听课一定不要睡觉,希望这位久负盛名的老人不会让人失望。果真,于老师的课深深吸引了我,让我睡意全无,尤其是他那精彩的朗读更是让我感受颇深。于老师在让学生读了几遍课文之后,便开
始范读课文《秋天的怀念》。他读得很认真、很用心、很动情,用声情并茂来形容决不为过,整个礼堂都静悄悄的,只有于老师那饱含深情的朗读声在回荡。读到最后于老师已泪流满面,看到流泪的于永正,我再一次感到吃惊,一个语文老师也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上流泪么?流泪不会难为情么?可就是这样一个特级语文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流泪了,这说明他自己已融入到课文中,并被深深地感动了。我认为,教语文课只有先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学生。于老师的朗读感动了在场的每个人,那时我才深刻的体会到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学生们被于老师的朗读带到了那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中,怀着这样的情绪怎能学不好这篇课文?课后于老师在发言中也强调了朗读的作用,而且要求老师在备课时也要备朗读,老师要读得声情并茂。于老师强调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是实际的需要,是字、词、句最根本的训练。我个人认为,教师的范读在阅读教学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良好的范读可以迅速的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于老师的课上得很简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的课堂上没有一个课件,只有简单的粉笔、黑板,虽有个实物投影仪,但利用的也不是很多。也许有些人上《秋天的怀念》这一课会设计出秋天萧萧然的景,播放忧伤的乐曲这样的课件以渲染气氛。但于老师的课堂并不感到枯燥、乏味,这足见老一代教师功底深厚。同时于老师教学非常严谨,包括他的每一笔
版书都是那么的一丝不苟。《绿绿的爬山虎》一文赞颂了文品和人品都堪称楷模的叶圣陶,在我看来于永正老师也正是这样一个在教学及做人上值得我们学习的楷模。
听了窦桂梅老师和于永正老师的课,我只有低头出汗的份儿,为什么出汗?因为感到心虚。因为我似乎无法像窦老师那样把学生带到一个神采飞扬的课堂,我又似乎无法像于老师那样把学生带到一个饱含深情而又催人泪下的课堂。但我想,我可以努力去追求那样的课堂,甚至于追求一种有自己风格和特的课堂。这将是我今后的一个奋斗目标。我相信在座的每位老师心中都有自己的目标。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作为一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师,我对语文教学充满了热情,我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因为在我看来,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作为从小就说汉语的我们,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身为人师的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传播并发扬光大。我们应像播种一样把语文的种子播在学生们的心田,让它们在那里结果开花。让我们在不断的学习中、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吧。相信“梦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当我们怀揣着这样的梦想把自身作为一种教学资源,用自身的文学气质来熏陶感染学生时,学生一定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生一定会爱上我们的语文课,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这将为学生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会因我们的付出而不辱语文教师的使命!
————摘自李琪老师的《听课的收获》
一、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期望带给学生。二、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抓训练。三、朗读,让语文课省了许多功夫。四、语文清新自然,思路开阔明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