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原则
1 语文训练与思想陶冶统一原则
它要求语文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语文教育;又要注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理想人生、意志情感、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思想文化的熏陶。这一原则反映和要处理的矛盾,主要是语文教育与思想文化教育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一原则要求语文教学一定要进行思想文化教育,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思想性”、“文化的载体”、“社会性”、“文学性”等因素决定的,也是由语文的形式和内容的内部矛盾关系决定的。因而,它是语文学科义不容辞的责任,并非人为地附加上去的。其次,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文化教育,一定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知识教学、能力训练这一特殊的过程中进行,采取渗透的方式、陶冶学生的情操,切不可空洞说教,或脱离语文教学内容和过程任意发挥,随心所欲。这一原则从宏观上反映了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个统摄全局的原则,或者说是一个上位的原则。语文教学中自觉地运用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教育,包括语文德育、语文智育和语文美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言语形式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言语内容的领悟,从现象到本质,再从本质到现象的领悟过程。这样做,把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
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言语,提高言语水平。无形之中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教书育人
2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同步原则
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科学训练思维智力品质
从幼儿到高中,学生思维发展大体分四个阶段:
A.动作思维:三岁以前的儿童最多能说800-1000个词,主要是常见的人与物的名称,缺乏连贯性。
B.形象思维:3-6岁能说2500-3000个词,口语初步具有顺序性、完整性和逻辑性。
C.抽象逻辑思维:小学生。能掌握3700个词,内部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D.辨证思维:到高中阶段初步形成。能通过想象将已有的表象分解、组合,创造审美形象,同时能与辨证思维互补,会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我们要在教学中科学地培养其思维品质。
A.思维的敏捷性:如限时听说读写练习。
B.思维的灵活性:经常做一词多解、一题多做、一文多写练习,举一反三。
C.思维的深刻性:阅读教学从语言入手,研究内容,揭示思想,即:“因文-析象-悟道”,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
D.思维的独创性:中学生的模仿性强,可以让他们突破题材、体裁、表现形式的局限,加强立意的深度
3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协调发展的原则
大纲指出:“读、写、听、说之间关系密切,互相促进。”一个人学习言语,总是从口头到书面再到综合,即先是学口语的听说,然后学书面语的读写,并且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提高了听说能力,就有利于提高读写能力;反过来,读写能力提高了,也有利于听说能力的提高。大纲在强调“读、写、听、说四种能力都很重要”的同时,还指出:读写能力“必须着力培养”,听说能力的培养“也应加强”。这说明,大纲要求在语文教学中以书面言语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又要求加强口头言语能力的培养。学校语文教学以读写能力培养为主,这是切合实际
的,实事求是的。为此,既要克服重读写、轻听说的倾向,又要注意以书面言语能力培养带动口头言语能力培养。这两者是不矛盾的。我们强调读写听说都重要,要求书面言语能力培养与口头言语能力培养互相兼顾,并不意味着读写听说平均使用力气。重读写、轻听说不但有碍听说能力的培养,而且也会影响读写能力的提高;以书面言语能力的培养带动口头言语能力培养则既能以读写为重点,又能促进口头言语的发展,收到相辅相成的功效。尽管听与说、读与写的生理过程和活动过程是相反的,但它们的对应关系和转换原理是相同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因而应当是协调发展的。
4课内外结合的原则
学习言语,就要遵循母语的习得规律,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提高,而不能仅限于课堂之内。事实证明,课外社会生活中的言语活动,不论言语的阅读、写作和听说,就数量和范围说,都大大超过课堂的学习。据研究,学生一天生活中的说话量抵得上两个学期的课堂说话量;学生课外的阅读量超过课堂阅读量10倍以上。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现有的课堂活动量是远远不够的。从大语文教育的观点看,学校语文学习、家庭语文学习与社会语文学习构成了一个大系统。就学校语文学习说,课堂语文学习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一个人
学习语文并不是从进入学校开始的,也决非离开学校就结束,而是随时随地都有着语文学习。因此,只有将课堂语文学习同社会生活言语实践结合起来,言语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其实,学生言语能力的形成也依赖于课堂语文学习与生活言语实践的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一切言语作品,皆源于生活;一切优秀的言语作品,均能准确、生动而集中地反映生活。因此,要理解课堂上学习的言语作品,还必须联系生活,调动生活的体验;同样,要在课堂上进行言语创作,也必须依赖生活,调动生活的积累。生活言语实践既是课堂言语学习的源泉,又是课堂言语学习的延伸和补充,是课堂获得的言语活动规律得以广泛应用的天地。语文学习与生活言语实践相辅相成又是语文教学整体性的体现。生活言语实践却可以对课堂语文学习进行有力的补充,扩大和加深学生课内的学习,满足和发展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专长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可见,从发挥教育的完整功能和作用、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说,也必须强调课堂语文学习与生活言语实践相联系。要求课内外信息传输渠道双管齐下。当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如果说作为第一渠道的课堂传输的信息是以昔时信息为主的话,那么作为第二渠道的课外传输的则是以即时信息为主。正是这两种信息的有机交融、相辅相成,才使学生有可能获得较为全面的信息,从而有效地提高言语能力。学校语文教学应当以课堂语文学习为重点,只有努力提高课堂语文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才能为学生的
生活言语实践、为学习其他学科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能否发挥课堂语文教学的指导作用,是学生生活言语实践成败的关键。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教师必须对学生生活言语实践活动加强指导,有些言语活动甚至可能不健康、不科学,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在生活言语实践中学习人民众生动活泼的言语,汲取当代社会生活中新鲜而丰富的言语营养,提高在社会生活中的言语能力。引导学生加强生活言语实践
5语文知识与技能训练整合的原则
它要求语文教学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又要重视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要求充分发挥语文知识指导语文技能训练的作用。这是由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基本技能之间的矛盾关系决定的。这主要解决的是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问题。由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综合性以及语文教材编排体例采用文选型等特点,使语文学科无论在知识的体系上,还是能力训练的序列方面,较之其它学科都显得茫然无序。这一原则,要求语文教学在正确的语文知识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语文技能的训练,从而打好“双基”,为语文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
一味的读写听说“训练”,如果没有智力上的点拨,语感体验将事倍功半;相反,在语感体验中加大思维的渗透力,既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敏捷性和灵活性,同时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想象和联想能力,这样,语感体验将事半功倍,学生的语感过程就能摆脱纯感性的模糊状态和狭隘经验的低级水平,语感能力将因理性认识的参与而越来越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