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1. 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以下五个方面,即:
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
美与审美形态;
美感与审美经验;
艺术和艺术活动;
审美教育。
2. 审美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审美活动不同于人类其他活动的突出特点是它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整体性的,因而也就是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在生命活动和独特精神活动。具体表现在以下4方面:
它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它是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它还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3. 简述审美形态的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和二重性的内涵。
审美形态的生成性: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是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
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兼容性是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
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4. 美学史上关于喜剧有哪些主要理论?
美学史上关于喜剧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一些:
柏拉图的喜剧发生论,认为滑稽和可笑缘起于大多数人在心灵品质方面所犯的认识错误。亚里士多德指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
康德从心理效应来论述喜剧发生原理,他说:“笑是一种从紧张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
黑格尔从矛盾冲突观点出发,认为喜剧“用颠倒过来的造型艺术方式来补充悲剧的缺陷,突出主体性在乖讹荒谬中自由泛滥以达到解决。”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喜剧问题,马克思说喜剧是使“人类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
现代美学理论更多地把喜剧和人生存在的阐释联系在一起来解释。苏珊朗格把喜剧解释为人的存在的感受形式。巴赫金提出著名的“狂欢化”思想,认为喜剧具有解构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功能。
5. 什么是想象?想象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想象是一种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来创造新的思维表象的过程。
想象活动包含着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种形态。初级形式是简单联想,可划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和对比联想。想象的高级形式包含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在审美经验中,想象是一个核心因素。综合运用各种想象形式,能够进行复杂的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 
6. 自调节审美的特殊要求是什么?
理想人生
自调节审美的特殊要求:
有目的与无目的的辩证统一。
反馈调节:创作与欣赏中的反馈调节
7. 艺术与非艺术的根本区别何在?
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
艺术品主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艺术品有其物质形态,如雕塑、盆景、插花艺术等,但其所以是艺术品,取决于它是人类精神劳动的产物。
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8.举例说明意象的主要类型。
意象的主要类型有仿象、兴象、喻象和抽象。(分别解释并举例说明)
9.简述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
所谓艺术的存在方式问题,就是探讨艺术通过何种方式、途径或程序,才获得现实的存在和生命。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艺术的本质体现于意象世界,从存在方式说,艺术只能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中。意象并非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精神存在。它一方面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另一方面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因此,艺术意象始终只能存在于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心理活动中,存在于这两个主体的审美经验中。总之,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这样一个由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流程之中。这个流程就是艺术的存在方式。
10.在艺术作品中,意象是如何形成的?
艺术意象产生于主体意识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在意象孕育过程中,主体与对象世界的关系,主要是一种因感动、感应而引起内在情感激荡的感动关系。孕育意象需要艺术家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超越世俗关系而进入审美关系。艺术意象的产生是主体与客体的特殊联接,是作家艺术家在突如其来的创作激情、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一种非动利、非认识的审美状态中创作出来的。意象孕育所发生的主客体交流的形式完全不同于功利认识、判断的形式,它是主体意识的自身协调或主客体契合达到共振的一种自由状态。主体意识异常活跃,多种感觉表象在艺术的自由境界里重新整合从而导致独特艺术意象的诞生。
11.简述中西方美育思想发展的异同点。
中西美育思想的相同点是:历史悠久,地位重要,重在育人。
相异之处是:中国美育的学科意识形成较晚,是在西方影响下形成。中国封建时代的“乐教”将美与善混为一谈,为道德教化服务。西方一贯重心灵净化,文艺复兴后更弘扬人文精神。
12.简述美育的内涵和特点。
美育的内涵:美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格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美育的特点:诉诸感性;潜移默化;接受主体的能动性。
名词解释:
1.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两个层次。
2.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3.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4.优美: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在至境。在优美这种审美形态中,自然感性形式往往具有对称、均衡、圆润、柔和、比例协调的特点,与之相适应的是生理的快感、情感的松弛快适、心灵的共鸣,并且激发人们产生对于人生美好事物的丰富联想。
5.悲剧:悲剧美的内涵在于体现人的存在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的过程。具有正面价值的存在实践,在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冲突中受侵害、被毁灭,这个过程及其结果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但又被人的存在的勇气与理想力量,被更强烈的历史感与宇宙感所克服和超越,因而由痛感转化为快感,引起情感深层的激荡、振奋。
6.直观:直观是指心灵无需借助于感官刺激,也不经过逻辑思维,就能直接领悟或把握真理的能力。
7.审美态度:所谓审美态度是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
5.荒诞:荒诞的本义是不合情理与不和谐,它的形式是怪诞、变形,它的内容是荒谬不真。从形式上看,荒诞与喜剧相似,但它的形式是与内容相符的,所以不可能让人发笑;从内容上看,荒诞更接近悲剧,但它的对象不是具体的,无法有抗争和拼搏,更不会有对抗与超越。因此,荒诞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6.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说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指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形态深层的朦胧精神。 
7.意象:审美意象是艺术品的灵魂与核心,它不是一种物质存在,而是一种心理存在。其基本结构包括意与象两个方面。所谓“意”是指主体在审美(包括创作)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
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的非现实的表象。“意”由“象”来负载;“象”由“意”来充实,二者合为一体,便是“意象”。
8.意境: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而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9.艺术敏感: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则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10.美育:美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格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论述题:
1. 结合个人体验,谈谈审美境界的主要特点。
审美境界在人生各种境界中处于较高的位置,它的特点是:
饱含着最真切、最深刻的情感体验,是完全融化、溶解在情感中的人生觉解。
人与世界逐渐实现了较高程度的统一,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这种情与境的统一表现在接受效果上又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达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
在无限情思与自由想象中,生成包孕无限韵味的意蕴,从而比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更自由无碍,更耐人寻味,更具审美价值。(联系个人体验来谈)
2. 结合实际分析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应当是审美活动。
对美学学科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以往有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美学的对象既不是完全外在于人的单纯客观的美,也不是与对象无关、完全由人决定的主体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而是“审美”现象和活动。“审”就要有主体,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或介入,就没有审美现象。
从艺术美、自然美、科技和日常生活中的美等审美现象看,它们都是存在于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和活动。艺术美是一种在审美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审美现象。自然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
践中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客观联系。科技美与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也都在审美关系中存在。总之,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人的审美活动。
3. 结合个人经验谈谈审美体验的特点。
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结合个人体验谈上述特点。)
4. 举例说明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包括:
呈现阶段:是借助感知对对象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也就是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之中呈现出来。这是审美经验的真正起点,主客体之间一开始就超过了二元对立的认识论关系,而呈现为主客无间的审美状态。人在审美活动中以自己的整个身心来把握对象。
构成阶段:主体必须通过想象力的作用来构成较完整的审美对象。想象力包括先验层面与经验层面,先验想象力可以打破主题与对象的浑然一体状态,形成审美距离。经验的想象力
则最终构成审美对象的格式塔,即完形。想象活动中格式塔的形成是主体积极构成的结果,但必须服从作品本身的内在规定性。
评价阶段:主体从自己的价值标准出发,对于已经构成的审美表象做出具有普遍性的评价和判断。在这一阶段,主体的理解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审美活动中的理解是特殊的交感思考,欣赏主体与作为对象的准主体之间进行着精神交流。(结合个人体验谈上述各阶段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