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彦涵是中国版画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在新木刻运动之初,就为中国留下了许多优秀版画作品。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后,彦涵的艺术创作相应地做出了调整。题材上从描绘前线战斗场面和众积极参与斗争保家卫国转变成了以刻画解放区的新形势新面貌和农民翻身当主人的题材为主。艺术手法上从表现主义手法向民间化、民俗化转变。
关键词:延安时期;木刻版画;彦涵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20世纪30年代,广大人民饱受国内战争和外敌入侵之苦,许多胸怀理想渴望救国的热血青年弃笔从戎,但依然有不少知识分子和艺术家选择坚持创作,用他们的一片赤诚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一、《在延安文藝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前彦涵作品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
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过程中,版画一直是和社会发展关系最紧密的艺术形式。抗日战争
时期,文艺工作者最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农民和广大战士。图画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式成为了共产党向人民宣传武装救国思想,鼓舞广大众和士兵志气的最佳选择。在当时物质资源极其匮乏的延安,随手可得的梨木、枣木成了最经济适用的创作材料,而且木刻与其他画种相比画面效果更强,还可以不断地复制,因而成为了延安美术家们最常用的创作材料。
彦涵是中国版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为延安解放区版画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为中国版画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一生艺术创作风格多变,是一位乐于探索和勇于创新的艺术家。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彦涵先是参加了学潮运动支援抗日救国,之后又在1938年赶去延安,投身革命事业。鲁迅艺术学院给彦涵的艺术创作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在这里他深受新木刻运动的影响从而走上了版画之路。作为亲自参加过斗争并且长期处在一线的艺术家,彦涵创作出了众多关于革命题材和描写农村日常生活的作品。他将西方表现主义手法和中国传统木刻结合起来,经过加工融合,创造出了很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
1938年至1942年,彦涵到了延安后,又去了太行山参加战斗。彦涵有着真实的战争经历,他参与过火线任务,亲眼见过战友牺牲,经历了扫荡与反扫荡的艰难时期,这些经历让
他在创作时自然流露出真情实感,使作品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时期,彦涵在艺术技巧上用娴熟的刀法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形式上仍以西方明暗关系为主,以阴刻线造型,用阴影表现画面,明暗对比强烈,画面立体,表现感强。其木刻作品受珂勒惠支作品的影响,以黑为主基调,通过明暗的对比表现人物的面部,画面比较暗。
彦涵在1943年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当敌人搜山时》这幅作品,是他早期一幅比较成熟的作品。画面描绘了军民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外敌的动人场面。在战壕里,一名士兵上半身伏在战壕边对着敌人扫射,另外两名老妇跪在地上用力地用双手拖着士兵,防止这位没有站稳的战士摔落。在他们身边,一位老大爷正在扭头认真观察着周围的动向,好像准备随时顶替他们进入战斗。紧挨他们身边的是两位民兵,他们其中一个手中紧握着刺刀,身体向上探查着战况,另一个半趴在地上手里拿着一枚,作防备状。两组人物被精妙地联系到一起,使整个画面情节生动。整个画面黑白处理得当适宜,刀功娴熟,线条酣畅淋漓,可以明显看出作品中对珂勒惠支、麦绥莱勒的传承。全画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构图,整个画面给人以一种非常稳固的造型感,烘托了革命的浪漫主义气质。
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彦涵版画的艺术形式与表现语言的变化
全面抗战开始后,艺术家们深入前线进行宣传。这一时期提倡将艺术与政治相融合,创作题材和内容要从生活中来挖掘,要能贴近广大人民众。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对艺术界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的影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熟悉工农兵,转变立足点,为革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后,彦涵艺术创作有了一系列变化。从题材上来看,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前,内容以描绘前线战斗场面和众积极参与斗争保家卫国为主。之后以刻画解放区的新形势新面貌和农民翻身当主人的题材为主。艺术手法上从表现主义手法向民间化、民俗化转变。
为了使自己的绘画作品能够符合广大众的审美,实现其艺术价值,彦涵改变了“左翼”时期的写实和现代化风格,将我国民间年画和剪纸的传统艺术形式融入到作品中,削弱了画面明暗对比度。较少使用阴刻,以阳刻作为主要造型手段,不再使用阴影来表达画面立体感,而采用百姓都能理解并且接受的留白处理方法,让人物的面部更加简洁干净,黑白的强烈对比增强了画面的整体效果。人物塑造得朴实生动,着重展现了农民特征和人物性格以及神情动态,使画面充满了情节性和故事性。
彦涵创作生涯的第一个高峰是在“解放区木刻”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多描绘战争场面与土改运动中旳人民运动,主要是歌颂斗争的胜利,反映人们的民主生活、生产建设、土地改造等,这类作品在彦涵的创作中占了很大比例。《豆选》是彦涵“解放区木刻”中最经典的一幅作品,生动地反映了解放后劳动人民当家做主,具有了反封建、积极参与民主的意识。题材来源于农村的土改运动,豆选是为了适应当时环境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选举方式。在解放初期,农民因早前受各种压迫,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选举人民代表时,多数人都不会写字,于是就在候选人身后放一个空碗,谁选了他,就把豆子放到他身后的碗中,最后谁豆子多,谁就当选,这种选举方式即豆选。场景设置在一个开阔的农村场院,人物的表情刻画得生动传神,有的人低头细想,有的人在相互交头讨论。画面充满了人们对新农村生活的热情以及对自己投票权利的重视。构图饱满,黑白处理得当,人物表情刻画细腻生动,整个场面严肃而热烈。在今天来看,这件作品依然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艺术家从生活细节着手,以一个充满时代气息的细节为题材,刻画出了社会变革中的普通老百姓随之变化的生活,让人感到贴近生活的真实感。
彦涵的艺术创作在鲁迅美术思想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共同影响下,从单一地模仿西方版画的造型手法、创作技巧转变为面向生活,面向大众,吸收中国
传统民间美术精华的创作模式,创作出了一大批通俗易懂、众喜闻乐见的木刻作品。作品内容上以宣传解放区的革命运动和反映老百姓日常生活为主,真实反映了时代风貌和人民英勇抗战场面,形式上继承了“左翼”木刻的战斗性和刚健质朴的风格,进一步体现了民族化、大众化的民族特。通过木刻版画对百姓展开文化教育及艺术熏陶,提高老百姓的艺术鉴赏能力。彦涵的作品内容和形式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充分反映了时代精神,顺应了美术大众化的时代要求并为政治宣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当代版画的发展影响巨大。
三、彦涵版画的现实意义以及在当代艺术文化中的价值
彦涵作为新木刻的领军人物,其版画作品中借鉴了珂勒惠支、麦绥莱勒等西方版画家的手法,还吸收了中国传统民间版画艺术的精髓,并且敢于将中西方艺术的长处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有民族特的艺术作品,对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和成熟,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给我们今天的艺术学习之路提供了启发。
第一,艺术创作要紧随时代的发展。彦涵的艺术在当时为宣传抗战思想、鼓舞广大战士和众起到了积极影响,并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第二,创作时不要局限于单一的形式,但凡是好的艺术都可以拿来借鉴,去粗取精相互融合。第三,真正打动人心的好的作品不在于
作品作者的艺术技巧有多高,而是作品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震撼和感动有多深。我们在研究艺术的时候,除了研究艺术的形式语言外,更应该去探究艺术形式背后的触动人心的内涵,以及创作者个人精神境界层面的东西。
20世纪40年代的美术和审美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變化,这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有很大关系。彦涵等艺术家的创作从单纯模仿西方艺术手法转变为重视本民族文化特性,而且这次讲话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美术的发展。延安时期的木刻版画家们,响应时代号召,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社会需要和众需要,充分向人民众学习,形成了具有鲜明文化特的民族艺术风格。而众对他们作品的接受和喜爱,又反馈和鼓舞了美术工作者,推动了延安木刻版画创作朝着人民众所接受的、具有民族特征的方向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又一次给艺术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和引导。习近平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我们的艺术是广大众的艺术,是人民的艺术,要紧跟着最广大人民众的爱好和需求来创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讲话又一次肯定了文艺发
展应该坚持为了人民,坚持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面对当今时代纷繁复杂的各种怪象和乱象,我们应该守护初心,牢记艺术为广大人民众服务,多贴近生活深入生活,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令人民满意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李桦,李树生,马克.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1931-1981[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
[3]张望.鲁迅先生与中国新兴木刻运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1985.
[4]李允经.中国现代版画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5]黑崎彰,张珂,杜松儒.世界版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