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散文》读后感(3篇)
篇一:《贾平凹散文》读后感
2011年3月某日,我收到了厚厚一大包邮件。一看那粗重厚朴的笔迹,便知是盼望的稿子到了——贾平凹自选自编的新散文集《天气》原稿。真是意外的惊喜,虽然一向知道贾平凹写作不用电脑,但一般是会请人打字的吧?谁知竟然就把手写稿件复印了寄来。
说起来,编作家手写稿的稿件,比之电子文件,自是多了一些工作量,光录入后的校对工作,就花了大量时间,且很考验认字功夫。但是直接面对作家的手写体,上面还有勾勾画画的修改痕迹,也真是久违的一种编辑感受。
贾平凹的文字,一遍遍地看,一遍遍觉得好。看着不事雕琢,家常话一般,但是意味深厚又情趣盎然。我编着,常会停下一会儿,体会或者回味一下看过的文字。贾平凹到底是个有大情怀的作家,即使在散文中也处处可见,可感。比如《从棣花到西安》《六棵树》《一块土地》《定西笔记》《说棣花》等文,都体现着他对家乡、对中国西北的那块厚土、对土地和农民的切身入骨的爱。爱之深痛之切,为土地被糟践、农民被剥夺,他沉痛而又无奈,于是笔下每每苍凉。贾平凹又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作家,他的《写给母亲》一文,我读一遍感动一回,再读还是感动落泪。
在每一部长篇完稿之后,贾平凹便出行,到处走走看看。是写长篇劳作后的休息,又是为下一部新作品在作准备。他要看到真实的民间、真实的底层生活,一路行走,一路思索,落纸成文,成为《天气》中最重要的
部分。还有一些日常不经意中写就的短文,体现着贾平凹的生活状态和情趣,那是平实又亲切、古朴又充满灵性的。
关于这部散文集,贾平凹在序中说:“小说可能藏拙,散文却会暴露一切,包括作者的世界观、文学观、思维定式和文字的综合修养。我以前研读别人的小说,总要读他小说之外的文章,希望从中寻到一些关于他的规律性东西,我现在编《天气》,又这么说,我把我的衣服就撕了。”又说,“以现在的年龄,如果让我评估我的散文,虽不悔其少作,但我满意我中年以后的作品。年轻时好冲动,又唯美,见什么都想写,又讲究技法,而年龄大了,阅历多了,激情是少了,但所写的都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体悟的东西,它没有了那么多的抒情和优美,它拉拉杂杂,混混沌沌,有话则长,无话则止,看似全没技法,而骨子里还是蛮有尽数的。”
没有技法的散文,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了。
《天气》出版后,反响甚好,《人民日报》登载过胡竹峰的一篇评论,题为《铜绿斑斑,大象缓步》。文章写道:“《天气》所录者,叙事写情谈理,没有花架子,点到为止,如镜照人,其形态自现,又如古
琴之音,缓缓而发。贾平凹下笔成文,长短自有定数,不求奇巧精工,但奇巧精工自来。”所论甚当。
最后还是借用贾平凹的话:“读散文最重要的是读情怀和智慧,而大情怀是朴素的,大智慧是日常的。”
读《天气》可作如是观。
篇二:《贾平凹散文》读后感
这几天,我读了《《贾平凹散文精选》》这些文章让我受益匪浅。
读了《落叶》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也是一个不可泯灭过程。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不可捉摸的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们各自的存在。
《看人》让我从此看问题,办事情,心胸就不会那么狭窄了,目光就不那么短浅了。也不会为了蝇头小利去勾心斗角,还不会因为一时荣辱而狂妄火消沉了。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丑石》。作者家门前有一块大石头,这石头很丑,一点用都没有,有时还会让人绊倒,所以人人都讨厌它,希望把这不吉利的东西搬走。有一天,一位天文学家被丑石吸引了。经鉴定,这是陨石,已经落下两三百年了。作者感到了自己的可耻和丑石的伟大,感受到了丑石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伟大。这篇佳作,被作为“身处人海之中,心想山林之美”的佳作。这篇文章说明了一个
道理:认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要看一看他的本质。我也知道了丑石的确很丑,但它是以丑为美,而我觉得它的美更是价值之美,内在之美。丑石不屈于误解和寂寞是因为它有真理,它知道自己不一般,而我们只要心存真理,哪怕受到误解、诬陷,甚至受到所有人的鄙视。但我们同样有自尊。
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的“丑石”。表面上一无是处地,可要是真正把自己表现出来,却是很优秀的。我们村里就有这样的一块“丑石”,他是位个子高高的男生,没什么方出类拔萃。可再一次校艺术节闭幕式上,他居然表演了拉丁舞,跳得还不错。他那潇洒的动作,使我们对他刮目相看。这正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贾平凹散文精选
再让我们把目光转向马路清洁工。在炎热的夏天,许多人拿着棒冰待
在凉爽的空调室里,清洁工却拿着扫把在大街上忙忙碌碌,为的是让我们城市干干净净。清洁工和丑石,一样是默默的承受,认真做好自己。
表面上平淡无奇,不代表自身没有价值。
篇三:《贾平凹散文》读后感
贾平凹的文字,一遍遍地看,一遍遍觉得好。看着不事雕琢,家常话一般,但是意味深厚又情趣盎然。我编着,常会停下一会儿,体会或者回味一下看过的文字。贾平凹到底是个有大情怀的作家,即使在散
文中也处处可见,可感。比如《从棣花到西安》《六棵树》《一块土地》《定西笔记》《说棣花》等文,都体现着他对家乡、对中国西北的那块厚土、对土地和农民的切身入骨的爱。爱之深痛之切,为土地被糟践、农民被剥夺,他沉痛而又无奈,于是笔下每每苍凉。贾平凹又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作家,他的《写给母亲》一文,我读一遍感动一回,再读还是感动落泪。
在每一部长篇完稿之后,贾平凹便出行,到处走走看看。是写长篇劳作后的休息,又是为下一部新作品在作准备。他要看到真实的民间、真实的底层生活,一路行走,一路思索,落纸成文,成为《天气》中最重要的部分。还有一些日常不经意中写就的短文,体现着贾平凹的生活状态和情趣,那是平实又亲切、古朴又充满灵性的。
关于这部散文集,贾平凹在序中说:“小说可能藏拙,散文却会暴露一切,包括作者的世界观、文学观、思维定式和文字的综合修养。我以前研读别人的小说,总要读他小说之外的文章,希望从中寻到一些关于他的规律性东西,我现在编《天气》,又这么说,我把我的衣服就撕了。”又说,“以现在的年龄,如果让我评估我的散文,虽不悔其少作,但我满意我中年以后的作品。年轻时好冲动,又唯美,见什么都想写,又讲究技
法,而年龄大了,阅历多了,激情是少了,但所写的都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体悟的东西,它没有了那么多的抒情和优美,它拉拉杂杂,混混沌沌,有话则长,无话则止,看似全没技法,而骨子里还是蛮有尽数的。”
没有技法的散文,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了。
《天气》出版后,反响甚好,《人民日报》登载过胡竹峰的一篇评论,题为《铜绿斑斑,大象缓步》。文章写道:“《天气》所录者,叙事写情谈理,没有花架子,点到为止,如镜照人,其形态自现,又如古琴之音,缓缓而发。贾平凹下笔成文,长短自有定数,不求奇巧精工,但奇巧精工自来。”所论甚当。
最后还是借用贾平凹的话:“读散文最重要的是读情怀和智慧,而大情怀是朴素的,大智慧是日常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