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江永水龙壁画旗帜图像考释
作者:***
来源:《寻根》2022年第04期
        壁画是古代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发展至今,历史悠久、体系完备,更不乏精品上乘之作。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于2015年6月在湖南省江永县勾蓝瑶寨发现的水龙祠壁画便属壁画艺术中的精品。水龙祠壁画规模之大、绘制之精美、内容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实为瑶族地区乃至全国所罕见。水龙祠壁画的发现为人们了解瑶族和研究瑶族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水龙祠壁画中的部分旗帜图像
        “明旗鼓各官兵,耳只听金鼓之声,目只看旗帜之。”(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四卷本,中华书局,2001年)旗帜于军队之作用犹如眼睛于人体之作用。水龙祠壁画的内容以军队为主,故若想对水龙祠壁画进一步解读,考释壁画中所包含的大量旗帜很是必要。现已清理出的五铺壁画中包含旗帜的有第一铺、第二铺和第五铺。其中第二铺壁画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
好。第二铺壁画是气势恢宏的“三界图”长卷,分上、中、下三界,每界之间由云层隔开。经统计,上界有旗帜19面,中界有旗帜14面,下界有旗帜10面,共计43面。第一铺壁画因部分遭受损坏现存旗帜6面。第五铺壁画与第二铺壁画呈遥相呼应之势。首先是位置相对应,第二铺壁画绘于大殿右边的墙上,第五铺壁画绘于大殿左边的墙上。其次是壁画内容相对应,第二铺壁画中所有人物均面朝大殿正堂方向,手中兵器俱收于肩腹处,当是前往水龙祠进行祭祀的场景。第五铺壁画中所有人物均面朝水龙祠大门方向,手中兵器俱向身体前方端持,当是祭祀完毕返程的场景。第五铺壁画整体损毁严重难以辨认,但因其与第二铺壁画内容呈对应之势,故其所含旗帜情况当与第二铺相同。因壁画年代久远,墙面脱落,一些旗帜虽可辨认出大体形制却不能明确辨认出具体图像,故不能确认其类型。保存相对完好的部分旗帜是笔者此次考释的主要对象。这些旗帜图像以其形制和内容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旗,包括五方旗、大五方旗和五方转光旗等;第二类是幡,形制与旗不同。
        (一)旗
        1.五方旗
        五方旗用于指挥军队的行动,以青、赤、白、黑、黄五分别对应东、南、西、北、中
五个方位。“东西南北有贼,各随方举旗,当方面兵急须装束。”(杜佑:《通典》,王文锦、王永兴等点校,中华书局,2016年)说明早从唐朝起五方旗便发挥着标表军队方位、统一号令和传递敌情的功能。“若主将五方旗招俱起立、点动,则五方之营俱动……若主将五方旗俱偃,则五方之营俱照旗偃之……主将至把总俱用五方旗……黄旗属土,凡军行,中营、中军所用。但见黄旗,即知为某中营、某中军也……凡人面向者为前,红旗属前。凡军行、军垒所在向前者,则用红旗;但见红旗,俱想向前。凡人就本身之左手为左,蓝旗属左。凡军行、军垒所在向左者,则用蓝旗;但见蓝旗,俱想向左。凡人就本身之右手为右,白旗属右。凡军行、军垒所在向右者,则用白旗;但见白旗,俱想向右。凡人就本身之背为后,黑旗属后。凡军行、军垒所在向后者,则用黑旗;但见黑旗,俱想向后。”(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四卷本,中华书局,2001年)“‘五方旗’表示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古代用青、赤、白、黑、黄五代表东、南、西、北、中。”水龙祠壁画中多次出现了白、赤、黑、青、黄五种颜的旗帜,主要集中出现于第二铺壁画中。经统计,上界共有青旗5面、黄旗6面、赤旗2面。中界有黑旗1面。下界有赤旗1面、白旗1面、黄旗1面。从画面上来看,这些旗帜大小基本一致,形制也基本相同,均为方形。青旗旗身青,或无旗边或红旗边,旗杆黑,杆套白,飘带红,杆头饰以红缨,带尾呈三角状,并饰以类似圆铃铛的小物件。黄旗除旗
身黄之外与青旗别无二致。赤旗旗身红,或无旗边或黄旗边,飘带青。黑旗旗身黑,旗边红,飘带红。白旗旗身白,无旗边,飘带红。
        2.大五方旗
        大五方旗亦叫五方形旗,用于将领指挥军队作战,是在五方旗的基础上添加相对应的神兽形象绘制而成的一种旗帜,分别为青龙旗、白虎旗、朱雀旗、玄武旗和蛇旗。东方青旗上绘青龙即为青龙旗、西方白旗上绘白虎即为白虎旗、南方赤旗上绘朱雀即为朱雀旗、北方黑旗上绘玄武即为玄武旗、中央黄旗上绘蛇即为蛇旗。“大五方旗五面,行,则五方列。《礼记》五方神旗‘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蛇。’……此旗五面,以四面四方立表,兵之所視,以为坐起进止,左右前后周旋者也。杆高一丈五尺,缨头珠络,旗照方向。边以生旗之配之,不可犯本旗之。旗心方五尺……东方青陵九,甲乙寅卯木,其神青龙,其蓝;南方丹陵三,丙丁巳午火,其神朱雀,其红;西方皎陵五,庚辛酉申金,其神白虎,其白;北方玄陵七,壬癸亥子水,其神玄武,其皂。”(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四卷本,中华书局,2001年)“中央黄陵一,戊己辰戌丑未土,其神蛇,其黄。”(茅元仪:《武备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大五方旗用于指挥军队作战。五旗分别是
中央黄旗,上有蛇形图案;东方蓝旗,上有龙形图案;南方红旗,上有朱雀图案;西方白旗,上有虎形图案;北方黑旗,上有玄武图案。各旗均方五尺。外面有边,用五行相生的理念,采用生旗之。即黄旗用红边,蓝旗用黑边,红旗用蓝边,白旗用黄边,黑旗用白边。旗杆高一丈五尺,顶部装饰缨头珠络。”(胡汉生:《从〈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两书看戚继光所部明军的旗帜》,第十三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水龙祠第二铺壁画中多次出现绘有动物图案的旗帜,在这些旗帜中可以确定青龙旗、朱雀旗和白虎旗的身影。白虎旗成双出现于第二铺壁画上界最前端。旗帜方形,旗身红,无旗边,飘带青。旗帜中央赫然绘着一只直立而起、背生白双翅、头部和脚部均有青腾云的猛虎形象。此虎通身白,兼有黑斑纹,后脚站立,前脚腾空举起,尾巴直翘,俨然一副张牙舞爪、跃跃欲试的模样。朱雀旗亦出现于第二铺壁画上界中,在财神赵公明前端,与白虎旗相隔不远,只有一面。旗帜方形,旗身红,旗边黄,飘带青,旗帜中央绘有朱雀形象。此神鸟身体布满鳞状斑纹,颜红白相间,尾部有青的三根尾巴飘然而起,喙部下方须毛也呈青,双爪白,昂然站立,白双翅完全展开,俨然一副雄赳赳气昂昂的姿态。青龙旗也位于第二铺壁画上界中,在关公前端,与朱雀旗相隔不远,只有一面。因该旗损毁严重,故旗身颜无法确认,飘带红。旗帜中央依稀可以辨认出一条龙的形象。此龙身体大
致白,呈“S”形盘旋姿态,周围饰有红和青祥云图案,尾部红,龙头白,龙须青。在第二铺中界画面中间亦出现了一面青龙旗和一面朱雀旗,并且两面旗帜紧紧相邻,青龙旗在前,朱雀旗在后。青龙旗方形,旗身红,旗边青,飘带红。旗帜中央绘制的龙通体青白相间,龙爪白,周围饰以白和青祥云图案。朱雀旗方形,旗身红,旗边青,飘带白。旗帜中央绘制的朱雀通体红白相间,尾部青,三条尾巴中居中一条青,两边两条白,周围也以白和青祥云装饰,喙部下方须毛也呈青,双翅完全展开。这两面旗帜上的青龙和朱雀的头部朝向是呈相对的形态,不同于上界壁画中青龙和朱雀头部同向的形态。《纪效新书》与《武备志》两书中朱雀旗的插图基本相同,但都与水龙祠壁画旗帜中的形象有些出入。两书中所绘的朱雀形象是一只呈翱翔状态的小麻雀,四周云纹围绕。水龙祠壁画中的朱雀形象是一只呈站立静止状态的三尾孔雀。毫无疑问,这样的朱雀形象更符合我们心目中的朱雀形象,也在其他古籍如《三才图会》中得到了印证。该壁画中还有其他绘有动物神兽图案的旗帜,但因受损模糊,故不能确定玄武旗和蛇旗的具体位置。
        3.五方转光旗
        五方转光旗立于将台之上,用于作战时将帅指挥外表五方。行军时则用“金、木、水、
火、土”五行旗代替五方转光旗发挥功能。“五方转光旗五面各照方为。此用在将台上,行则随主将以为外表五方之应,外表视此为进止立伏,杆高一丈五尺,边与旗幅同,用夹绢二幅,长四尺,阔三尺,带用五自下相生而上长,旗身有牛,旗头用雉尾璎珞。”(茅元仪:《武备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五方转光旗:五面。用在将台上。主将出行时跟随主将,其作用是指示五方军士的进止立伏。旗杆高一丈五尺,顶部用雉尾、缕络。旗用夹绢二幅制成长四尺、宽三尺。旗分别为蓝、红、白、黑、黄。均有边,与旗面同。旗杆的上部各有带二条,长度是旗长的1.5倍。带则自下而上按五行相生规律,排列白、黑、蓝、红、黄五。”(胡汉生:《从〈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两书看戚继光所部明军的旗帜》,第十三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五方转光旗’用在中间将台,统帅指挥外表五方。”(陈海生、金双平:《明代军旗术语初探》,《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水龙祠壁画第二铺上界的画面中央出现的一幅旗帜与上述文献中记载的五方转光旗十分类似。该旗旗身红,旗边黄,飘带青,旗杆头部饰以红缨。旗帜中央绘有一个黄的呈“”形的云纹图案。而《武备志》中所绘的五方转光旗上却有分散于旗帜四角和中间的五个呈“”形的云纹图案。虽然与文献记载中稍有不同,但亦可基本确定此面旗帜是五方转光旗。
        水龙祠壁画中旗帜图像的功用
        旗帜是军队建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发挥着独特且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一曰鼓,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进也;二曰金,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三曰旗,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制兵也,所以偃兵也。此之谓三官。”(饶宗颐:《管子》,赵善轩、李安竹、李山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在冷兵器时代,旗、鼓和金被称为军队中的“三官”,足以说明旗帜对于军队的重要性。“瑶族师公作法时,‘兵马’是最主要的召唤对象。水龙祠壁画中的兵马仪仗,正是瑶族文化这一方面的重要体现。”(吴灿:《湖南江永水龙祠壁画再释读》,《世界宗教研究》2017年第6期)水龙祠壁画中的兵马仪仗是瑶族师公开坛施法时召唤助阵祈福禳灾的。师公是瑶族地区民间信仰即瑶传道教的代表性人物,说明该壁画是瑶族民间信仰文化的载体。直观来看,壁画中的旗帜图像包含了众多的宗教元素,如五方旗对应着东、南、西、北、中五方和青、赤、白、黑、黄五,大五方旗所对应的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中蛇五象,五方转光旗对应的东、西、南、北、中五方等。这些元素更为直接地证明了水龙祠壁画与当地民间信仰之间存在着联系。水龙祠壁画中的旗帜图像除了具有军事方面的功能,还蕴含着宗教方面的功能。
        渲染气氛的功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即祭祀,戎即战争,二者均离不开旗帜的参与。除了这两者,皇家或者官宦的卤簿仪仗中也会使用大量的旗帜。旗帜具有渲染场面气氛的功能。人们希望能够借助旗帜壮大场面、造足声势,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水龙祠壁画既是军事仪仗的作品,又是宗教活动的产物,渲染气氛的功能显露无遗。
        象征身份的功能。“大将建旗,饰以熊虎。偏将建,饰以乌隼。裨将建,饰以龟蛇。”(郑居中:《政和五礼新仪》,商务印书馆,1986年)置于军队中的旗帜一直具有标识军中将领身份和地位的功能。明代戚继光部等级体系完善,并且明确了代表各级将领身份的旗帜形制。队长认旗、旗总认旗、哨官认旗、把总认旗、营将认旗、主将认旗形制均不相同。水龙祠壁画中的旗帜同样也发挥着象征身份的功能。第二铺上界壁画前端五猖神身后接连出现了五位道教神:温元帅温琼、赵玄坛赵公明、关元帅关羽、马元帅马华光和王灵官王善。在五位将军的前面均飘扬着青龙、白虎等大五方旗。五位将军与五面大五方旗均是一一对应,表明每面旗帜都是与之对应的将军身份的象征。
        承载信仰的功能。随着宗教势力的发展,旗帜不再仅仅局限运用于军事活动之中,而是普遍出现于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之中。如上所述,水龙祠壁画中的盛大场面是瑶族师公开坛
作法召唤而来的天兵天将。既然该壁画与瑶传道教密切相关,就必然承载着瑶族人民的精神信仰。第二铺壁画上界出现的绘着“国泰民安”“共享太平”“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字样的旗帜和卷轴更是直观明确地向观者表达和传递瑶族人民内心最为朴实的祈祷和诉求。
        旗帜图像的文化内涵
        精神内涵难以描述,只能通过有形的符号象征来寄托和传递无形的观念内涵。水龙祠壁画是瑶族民间信仰文化的载体,通过解读其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我们可以略窥当地的民间信仰和居民的精神世界。
        (一)“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思想
        水龙祠壁画是瑶族地区民间宗教信仰的产物,其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國古代的阴阳哲学思想。但是正如前所述,文化内涵是以抽象的形式存在,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将其转化为实体的、具象的形式展现于观者面前。数字象征是众多媒介中的其中之一,并很好地充当了这一角。“三清”“四御”“五行”等名词便是通过简单的数字象征向我们传递着哲学观念。同时,这些众多的数字符号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而非完全独立的。
        《瑶族梅山经》一书中记载了大量的瑶族民间宗教科仪经文内容,其中便多次出现了“东、南、西、北、中”五方和“黄、白、青、赤、黑”五以及“三元圣”“三姑圣”等数字象征和相关旗帜字样。作为瑶传道教文化的载体,水龙祠壁画中亦是随处可见数字象征符号,其中的旗帜图像也不例外。例如,以青、黄、白、赤、黑五为底,以东、西、南、北、中五方为指示方向的五方旗,以五方旗为基础,在其上绘制青龙、朱雀、白虎、玄武、蛇五象的大五方旗,以东、西、南、北、中五方为基础的五方转光旗等均是数字象征符号的实例。诸如此类,无不在向人们传达着“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古代哲学思想。
        (二)祈福禳灾的精神诉求飘扬的旗帜
        “当人们面对无法解释又十分可怕的灾难时,就会把灾难性事物与超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恶的超自然力很可能按照它自己的意愿行事,而善的超自然力则必须经过人们的强烈请求才能降临。”(马雷特:《心理学与民俗学》,张颖凡、汪红宁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在古代先民看来,“人们的强烈请求”需要通过祭祀仪式上达天听,目的便是敬天法祖、祈福禳灾,希冀“善的超自然力”能够为人类带来福祉。可以说,从祭祀仪式诞生的那一刻起,祈福禳灾便是其目的之一甚至是主要目的。
        发现于瑶族地区的水龙祠壁画是民间美术宝库中的杰出作品,其内容反映的是瑶族师公开坛施法敬请天神的祭祀仪式过程,禳灾辟邪、祈求吉祥的精神诉求表露无遗,其中的旗帜图像同样也蕴含着这一思想观念。大五方旗上绘制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图像是我们熟知的四大神兽,亦称天之四灵。早在距今6500年前的西水坡墓葬中便已经出现了青龙白虎图,四大神兽的名号全部出现则是在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可见四象信仰在我国历时悠久、影响深远,四象之名早已经成为驱邪、避灾、祈福的代名词。道教兴起之后,四大神兽作为守护之神被纳入道教神系统,并在四象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中央蛇的神兽形象。由此,大五方旗的旗心所呈现的便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蛇五象图像。人们赋予它们寄托和传达祈福禳灾美好愿望的象征意义。另外,水龙祠第二铺壁画上界中出现的四面祈福用幡,则更为直观地向观者传达当地民众祈福禳灾的心理诉求。这四面分别绘着“国泰民安”“共享太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字样的幡旗更是从国家和社会、个人和家庭等不同的层面寄托和传递着瑶族先民内心深处驱灾祈福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