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卷第10期 2021年05月
Vol.34 No.10
May 2021艺术科技
王维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他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其笔下“草木有灵,山水有魂”[1]。“关于语言文字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宗白华先生在他的《新诗略谈》一文中曾说得非常具体,文字具有两种作用:音乐的作用和绘画的作用。”[2]王维之诗,诗画一体,其每一首诗都彰显了文字的绘画作用,他的诗将眼中景与心中情融合,“达到了一种圆融观照的浑成境界”[3]。王维的诗作不仅美如画,更是禅意盎然。王维的母亲笃信佛教,是虔诚的佛教徒。王维自小受到母亲的熏陶,再加之成年后因历经坎坷厌倦官场而过着的半官半隐生活的催化,他开始参禅悟道。他将佛教禅理自然地融入诗歌创作中,诗歌中流露出的丝丝禅意成了其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王维对禅的体会和领悟具有层次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的诗文创作很好地体现了他对禅的理解的三重境界,即“感宁静”“心空灵”和“性释然”。
1…环境清幽,感宁静
谈及禅道,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第一个字便是“静”,可谓“禅中静,静中清,清中明,明可见性”,“静”可谓参禅的第一要义。何处得静?对于刚接触禅的人来说,在清幽环境中悟道参禅是不二选择。因为参禅需心
静,但即刻便做到心无旁骛、心如止水对于初学参禅之人而言相当困难,他们需觅得一处远离尘嚣的清幽之所,以外界之静感染境中之人,凝神静气,从而走向禅境。
王维的诸多诗歌就体现了禅的这一境界,即禅的第一重境界——环境清幽,感宁静。例如,《鸟鸣涧》中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一句,诗人身处夜笼罩的深山,四围没有人们的细语嘈杂,唯有桂花在山中静静凋落。在这静谧的环境中,纵然有着百般思绪也终将归于平静。又比如《冬晚对雪忆胡居士》中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一句,覆盖着层层白雪的深巷悄然无声,唯有诗人身处其间,独对庭院,满怀对友人的思念。再比如《游感化寺》中的“谷静唯松响,山深无鸟声”一句,诗人在前往感化寺的途中,山谷静谧,唯闻松声阵阵,走在密林深处,不闻鸟儿鸣啼。寥寥数字,山中幽静便跃然纸上。除以上诗人在诗中明言环境清静的诗句外,诗人亦在诗中隐晦地表达环境的清幽。《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就极具代表性。诗人并未在诗中直言“静”,反而叙述山中不知何处传来的人声,巧妙地用这空荡山林间的单调声响衬托出山林的幽静,而处于这一环境中的诗人也由此感受到了由环境带给内心的宁静之感,继而开始观赏山中美景。
这些诗文无一例外地描绘出诗人所处环境之清幽,无论是月夜春山,还是雪后深巷,抑或是幽幽深谷、空荡山林……尽皆静之所在,而这些静谧之境的描写也不由“给读者带来宁静的阅读体验”[4],让人感受到静的美。因为诗人身居静处,外界之静使诗人内心静和,开始感受独处的宁静,细细体会大自然带来的美好感受,享受难得的闲适之意。但在感受宁静的同时,诗人又能在静中将自己的心绪集中到心中
所念,使当下思绪不被他念所扰。以环境之静实现内心之静,这便是王维诗歌中禅的第一重境界。
2…于外观物,心空灵
在清幽环境中感受内心的安静,并集中自己的思绪是禅的第一重境界,也是悟禅的第一步。要想更加了解禅道,就要做到摆脱只有以外界之静实现内心之静的状态,做到心能生静,不被外物左右,心中唯有“空”,这也是禅的第二重境界——怀有空灵之心,用置之物外的眼光看待外界的种种。
佛经有云:“舍利子,不异空,空不异,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经中的“”指的是真实存在的物质世界,禅道中的“空”则并非我们平日理解的“空白”“空无一物”之意,而是指内心空灵的状态,即一种从容地对待世事万物的心态。诸多诗人会被外物影响,例如,“光阴的流逝与时序变化、植物的季节变迁牵动了在异乡为异客的词人敏感的内心”[5],于是作出感伤的词句。而王维则与众不同,他对世间种种都泰然以待,内心波澜不惊,“庄禅立意在超脱与自由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6],王维诗中流露之意实有几分庄禅之味。
纵观王维一生所作的400多首诗歌,不难发现,王维常使用“空”字。细品这些诗文可知,王维惯用“空”不单是个人喜好,更是因他心中对禅的领悟让他在作诗时不自觉地使用这具有禅意的字眼,这体现了王维诗歌中禅的第二重境界。例如,《过香积寺》中的“薄暮空潭曲,安禅龙”一句,日薄西山,诗人独自一人在幽深山林里行走,满山只闻“山泉呜咽”,钟声悠悠,蓦然发现山中深潭已空,便不由联想到佛
经中那象征了人们心中邪念妄想的毒龙那伽,因为安禅,才“毒龙难寻”。王维想通过这句诗告诉我们,只有当排除了心中的杂念,不为邪念妄想所扰,让心保持一种空灵的状态,我们才能更好地领略山林空静之趣,探悟禅理。又比如《辛夷坞》中“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一句,诗人在诗中只是单纯写景,并没有明确流露自己的情感,王维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描摹出辛夷花在山中自开自落的生长情况,诗中简单数字,读来却禅意满满。只因诗人当时心境空灵,精神上自满自足,达到了于外观物的境界,这才有顺其自然的心态,能够不掺杂情感地记录下辛夷花的自然生长,不似“感时花溅泪,恨别鸟尽心”中诗人杜甫“面对浩瀚的家国理想和苦苦求索的人生之路”而伤感落泪[7],因外物流产生强烈的情感波动。怀有一颗空灵之心,不因外物或喜或悲,这便是王维诗歌中呈现出的禅的第二重境界。
3…宠辱不惊,性释然
从人类行为学角度分析,人类行为的根本目的是让
论王维诗歌中禅的三重境界
张静怡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37)
摘要:王维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品读王维之诗,宛若鉴赏一幅美丽的画卷。除了“诗中有画”这
一众所周知的特点,王维诗歌的另一个为世人所关注的特点便是其字里行间的禅意。本文通过对王维诗歌的解读,探寻诗人由“境”入“心”至“性”的禅的三重境界。
关键词:王维;诗歌;禅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0-0131-02
131
132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艺术研究
自己适应环境并生存下去。参禅悟道的本质亦如此,它归根结底是为我们更好地生存而服务。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都不免要经受诸多风雨的洗礼以及诸多琐屑的搅扰,这往往会使我们生出许多悲喜忧乐,被世事左右,东奔西顾,疲惫不堪。此时,拥有释然的心性和“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
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胸怀便成了难能可贵的生存智慧,王维便是有此生存智慧的人。
王维的前半生是较为顺遂的,他既有入仕之意,和其他文人一样希望“可以获得更高阶层人物的赏识,从而
实现满腔的理想抱负”[8]
,还有入仕之才,年方十九就高中状元。但他的成功人生却在晚年出现了重大转折。刘
微说:“研究文本不能脱离时代。”
[9]
研究一个人以及他的作品亦如此,就像“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生来就是社会
性动物”[10]
。毋庸置疑,时代带给个人带来的社会遭遇往往会在他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玄宗末年,安史之乱爆发,王维被迫在叛军政权中任伪职,但待肃宗收复长安后,王维又因此事被判罪。幸得他在任伪职期间写下了用于表达自己屈从的无奈的《菩提寺私成口号》,再加之胞弟王缙为其求情,这才未遭重责,并
最终得再度升迁。王维一生宦海沉浮,他看尽了官场倾轧、世态炎凉,但坎坷的经历并未让他丧失对生活的热情,而是让他在历经种种不如意后产生了回归山林修禅立身的想法,就像在社会锤炼中看尽险恶的人们“开始期盼过去小桥流水的
乡村风光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静生活”[11]
。与王维遭际相似的从人生高地跌落谷底的南唐后主李煜的作品相比,王维之诗不似李煜之词因“后半生深悲极痛[12]”而充满郁结于心的悲痛之情。王维在诗文流露出的更多的是平静,因为他晚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以一颗宠辱不惊的心看待周围的一切,正如他自己所言:“晚年尤好静,万事不关心。”他不再执着于世间纷扰繁杂的事务,只着眼于内心的禅修,写下了许多蕴含禅意的诗篇。“古
人讲究文以明道、文以载道”[13]
,王维便在其诗中展现出了他所领悟并达到的禅的第三重境界——对世事释然,荣辱得失皆忘却。
在王维的众多诗歌中展现禅的第三重境界的诗篇不在少数,比如《竹里馆》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句,诗人独居于山中的辋川别业,内心苦楚却无人可知,唯见皎洁的月光洒落其身。诗句中的“人不知”三字表现出了诗人因内心悲痛无人知晓的淡淡忧伤,“但格调
并不消极”[14]
,
清新自然的山林月与诗人的淡远心境融为一体,政治上的不顺似乎都在明月的照耀下烟消云散。又比如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场新雨过后,山中的空气显得格外清新,让人感到初秋的凉意。明月青松,石上清泉,浣女归家,莲叶轻摇。诗人向我们“展
示了一幅山灵水秀、天人和谐的风俗画”[15]
。美好的夏天逝去,秋天将至,这一自然现象常常会惹起人们的愁思,涌起“悲秋”的心绪。但王维却一反“悲秋”常态,对这一自然现象抱着释然相迎的态度,他觉得秋也有秋的美,秋日的山林也可任王孙居留。这种顺应自然,安然迎接事物变化的境界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但王维做到了。再比如《钟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此句尤能彰显出禅的第三重境界。诗人在山中顺着溪水前行,不知不觉便走到了尽头,面对如此窘境,诗人不急不躁,反而索性坐下来看空中的云朵变换。诗人这一行为展现出的是他对“应尽必须尽”的领悟,蕴藏着遇到“山穷水尽”后泰然处之,以平和心看待当下所遭遇的不
如意的人生的智慧。溪水的尽头就如王维生活中遭遇的
困境,看似无路可走,让人不由焦急难安,但王维却选择直接将眼前困境抛之脑后,忘却烦恼,兀自欣赏起了山里的风光。这种对世事释然、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使王维没有在坎坷中消沉,依旧生活得轻松洒脱。而这种对世事释然,对所面对的种种都宠辱不惊的处事态度正是禅的第三重境界,不仅如此,它还是让我们能够安然处世的人生大智。
4…结语
王维诗歌承载了其悟出的禅之三境。从身处清幽环境中自外而内地体会悟禅时的静心,到能够做到不借助外在的静,只凭自己内心的空灵,以旁观者的视角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再到了悟禅理,对生活中的种种遭遇都抱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的释然豁达的心态,能够排除人世繁杂安然处世,做到荣辱得失皆忘,于自然山水间安闲自在地度过余生。王维在其诗歌的字里行间自然地展现了禅之三境,“诗佛”的称号名副其实。王维之诗是诗、画、禅三者的交融,品读王维的诗歌,能让我们在享受文学美的同时,还能探明禅的三重境界,更能让我们从禅的三重境界中学到受益终身的处世之道。
参考文献:[1]…匡华.曹文轩小说中自然意象的解读[J].艺术科技,
2019(32):150-151.[2]…匡华.论曹文轩小说语言的美学特征[J].汉字文化,
2019(18):49-50.[3]…范瑞懿.浅谈《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魅力[J].汉字
文化,2019(08):39-40.[4]…段崇洁.肝肠似火…白茶清欢——试论汪曾祺小说的
艺术特[J].汉字文化,2019(10):32-33.[5]…甘雨秀.从《虞美人·听雨》及其《竹山词》之意境
探蒋捷一生[J].大众文艺,2019(08):14-15.[6]…范琳,于师号.汪曾祺笔下“淮扬文化”的独特人文
内涵发探[J].安徽文学(下),2018(09):27-28.[7]…郭思远.眼泪的盐质艺术——文学作品中眼泪意象
的内涵分析[J].汉字文化,2019(10):17,23.[8]…叶雨涵.浅析唐元时期士人阶层和平民阶层的思想
变化——以《莺莺传》和《西厢记》为例[J].汉字文化,2020(07):156-157.[9]…刘微.唐传奇《李娃传》中李娃形象探析[J].大众
文艺,2019(11):60-61.[10]…任安静.探析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中的美学思想
[J].美术教育研究,2020(19):54-55.[11]…焦健,宗昊,张天娇,等.论刘亮程散文中的故乡意
象[J].安徽文学,2018(12):43-44.[12]…黄心怡,于师号.王国维《人间词话》对南唐后主的评
述探微[J].安徽文学(下),2018(11):7-8,11.[13]…沈嘉欣.从《搜神记》《阅微草堂笔记》看志怪小
说的教化彩[J].汉字文化,2020(14):32-33.[14]…侯婷.电影《钢的琴》的艺术美探究[J].艺术科技,
2019(32):88,90.[15]…薛乔珲,张恬,李蕊芳.从《边城》到《长河》——沈
从文流动的生态意识[J].戏剧之家,2019(24):221-222.
作者简介:
张静怡(2001—),女,江苏无锡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邹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