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案设计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中        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查阅王维有关资料
2)、略知山水田园诗
3)、搜索王维的诗歌名句并简要赏析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2)过程与方法:
赏画、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感悟诗歌与绘画、音乐相通的艺术美。
三、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要求学生掌握 “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3、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把握诗人的情感归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 利用【百度搜索】富有画意的中国山水写意画供学生欣赏,利用【百度搜索】将《山居秋暝》中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写意画放大供学生欣赏。
2、 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视频】到著名学者研究王维身世以及评价王维诗歌艺术成就的视频课件,课堂放给同学们看,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的欣赏诗歌的手法。
四、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利用百度图片与百度视频将诗歌中的意象美形象的表现出来,给学生提供审美空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对“知人论世”这一鉴赏手法的理解并学会运用。
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创设情境)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幅画,在欣赏的同时,希望大家给每幅画配上一句诗。
欣赏【百度搜索】
国画: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image.baidu/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4%BA%BD%AD%CB%AE%C5%AF%D1%BC%CF%C8%D6%AA&in=3067&cl=2&lm=-1&pn=4&rn=1&di=27810745545&ln=2000&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
【百度搜索】摄影作品: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image.baidu/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D0%A1%BA%C9%B2%C5%C2%B6%BC%E2%BC%E2%BD%C7&in=24752&cl=2&lm=-1&pn=144&rn=1&di=5301357633&ln=2000&fr=&fmq=&ic=&s=0&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
山水写意画: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image.baidu/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9%C2%D6%DB%CB%F2%F3%D2%CE%CC&in=26432&cl=2&lm=-1&pn=0&rn=1&di=5261492478&ln=1885&fr=&fmq=&ic=&s=0&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pn1&-1
刚才这些画大家都想到了合适的诗句来做解说,真好。不过我想,画的创作者,本来就根据诗句来创作这些写意画的,也就是说,这些诗歌本身就极具有画面感,极有意境,所谓“诗中有画”,诗歌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可能也是因此而来。甚至于写意画也只能道出诗歌意味中的一二,不能尽显,而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诗歌,才能深味其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王维的《山居秋暝》就恰恰是这样一首“诗中有画”而又耐人深味的杰作。
设计意图:中国的写意画,有很多研究美术史的专家认为当追溯到王维,王维的“诗中有画”大概是因为他是画家很懂得布局画面,疏密有致。而中国的诗歌艺术中往往讲求韵,这个环节的设置就是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诗歌的艺术气息,尤其是诗歌中的画意美,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激发出来,并且让课堂融入艺术气息。)
二、整体感知
(一)分析诗题。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歌朗读。总体感知诗歌内容。<学生活动一>
1、教师范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学生齐读。读出声,读成韵。
设计意图:“熟读诗歌三百篇,不会做诗也能吟”这一环节我省略了传统的背景介绍和作者介绍,直接进入文本,通过诵读的方式直接感受诗歌的辞藻美,体验语言文字的意象美)
三、感受诗歌中的画意美。
(一)明晰诗意:
(让学生口述这首诗歌,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首诗歌内容)<学生活动二>
王维的诗被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请同学复述诗歌内容,在复述时,注意突出主语,注意形容词的修饰要恰当,最主要的是要突出诗歌的画意美。给三分钟时间准备。
(设计意图:五言律诗,短短四十个汉字,如果老师来串讲或者设计问题,那么学生很可能被动的学,机械的学,所以,我设计了这个环节,让学生自由表达,口头复述,再造意境,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师提示:发挥想象,联想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    (提示:可从光、、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可参考的复述: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中空蒙人迹罕到,一场雨刚下过不久。
秋天的傍晚,山中的景致美不胜收。”
“明月松间照”——暮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天的花儿谢尽了,我却很任情而适意,如此美好的地方啊,我真要留在这里居住下来。
(二)具体赏析画意美    <学生活动三>
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1、下面我们来欣赏这首诗最富有画意的一联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先请大家欣赏写意画【百度搜索】
image.baidu/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3%F7%D4%C2%CB%C9%BC%E4%D5%D5+%C7%E5%C8%AA%CA%AF%C9%CF%C1%F7&in=24752&cl=2&lm=-1&pn=49&rn=1&di=6992039943&ln=2000&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
(请学生动笔写下赏析:突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现出来的自然美)
天已暝,却有皓月当空;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诗句中蕴含了几组对比:动静、上下、远近、彩、刚柔等。
2、欣赏这首诗的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可先请大家欣赏写意画【百度搜索】
image.baidu/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1%AB%B6%AF%CF%C2%D3%E6%D6%DB&in=3533&cl=2&lm=-1&pn=15&rn=1&di=32234494665&ln=828&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
(请学生动笔写下赏析:突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表现出来的人情美)
竹林里传来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感知,与再联想,让学生体悟中华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书面的语言组织训练,让学生的在审美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投影部分学生的赏析文字,共同研讨意境的再次营造是否合适。
四、揣摩这首诗歌歌的创作意图: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手法
1、了解王维【百度搜索】王维简介视频(626秒起至824秒结束)
www.tudou/programs/view/Y7aAwTTvA7I/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他家境颇丰,九岁能文,母亲笃信佛教,自幼耳濡目染。二十一岁中进士,青年得志,后来遭遇“舞黄狮门”,初尝仕途挫折。中年丧妻后,吃斋信佛,李林甫摄政后,王维更觉官场黑暗,步履维艰,不想同流合污但又家庭负担沉重的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有他自己的诗歌为证《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百度搜索】zhidao.baidu/question/85772584.html
2、学生探究:“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深层含义:<学生活动四>(允许各抒己见)
通过对王维的生平了解,我们大致可以判断“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中的“王孙”应该是指作者自己。由此可见,诗人笔下极具有自然美和生活美的场景(教学环节三(二)重点赏析的内容)原来是作者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而那“空山新雨后”的“空山”应该是作者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山中”如此美好,洁净纯朴,朝中却是黑暗的,古代读书人常遵循“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难怪诗人要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设计意图:通过影像资料和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更加清楚诗歌的意境营造最终还是以情感的表达需要为基础的,知人论世是我们了解作者创作意图,把握诗歌意象背后的深层情感的重要途径)
3、王维让山水田园诗有了盛唐气象。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而且因为王维的独特的经历和他在佛法上的研究,同时精通音乐与绘画,所以他的山水田园诗在描绘自然美,表现人情美的同时,往往还有让人顿悟的禅意。王维笔下的自然山水与人情美一方面是盛唐时期农人的实际生活,另一方面也是作者理想中的社会之美的表现。
五、课堂总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果然如此。《山居秋暝》这首韵俱美的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王维 “亦诗亦佛,佛性为诗,诗入佛境;半隐半仕, 仕不碍隐,隐在仕林。”的人生经历和诗歌特也一定给我们很多启示,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手法,在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的同时能够走进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去完成我们与古人的心灵对话。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山居秋暝》
4、拓展阅读《终南别业》《终南山》并对“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这两联诗句写下自己的鉴赏文字。(可从画意或禅意的角度鉴赏)
六.教学反思
《山居秋暝》是王维的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教学后,有以下几点感受:
1、语文课堂设计突出学生情感需求,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高中语文课堂往往因为教学任务重而又面临高考压力,往往语文课堂并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是毋庸置疑,有多媒体画面和影像的课堂往往是充满生机的,学生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而且我选取的视频简短而有启发意义,所以学生印象深刻,相信以后一定会迁移这种能力,自己学会“知人论世”,鉴赏各种文学作品。
2、语文课堂需要创建美的情境。诗歌艺术是美的艺术。如果学生没有起码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需要,那么简单的几十个汉字排列实在是没有审美的可能。但是这也正是汉字的神奇,如果通过了解作者,了解诗歌与绘画的相同之处(课前的情境设计恰为此意)体悟朴素真挚而空灵清净的精神世界,那么这种古今对话就变成了可能,我们才有可能在面对浩瀚的文史资料时有自己的辨别和见解。
3、培养学生自主鉴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诗歌鉴赏历年来是高考得分的分水岭,理解与表达能力的集中显现处。课堂上我安排学生复述诗意,将自己想象的场景口头表达出要点,给景的特点出合适的形容词,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拓展阅读时让学生对名句写出简短的鉴赏文字,也是为了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4、对写作的启示
我认为学习诗歌很大的一个作用是“怡情”,而“知人论世”往往是通过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从而深入到他的内心,揣测出他文学作品中或直接或曲折的表现出来的个人的思想情感,而我们常常教导学生“我手写我心”,王维诗歌中的“物芳”恰恰是他“志明”的表现,这实在是给我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