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摘 要: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而且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关注生理健康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此外,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已经成为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寄宿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寄宿制
这几年间,我一直在农村寄宿制初中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此想和大家交流几点体会。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主要心理表现及其成因浅析
农村寄宿制初中的学生一般都来自偏远的农村,由于亲情的缺失、学业的压力、交际的困惑以及竞争、成长、家庭、社会不良风气、青春期生理心理巨大变化等原因,使很多学生一时不能适应寄宿制学校的生活,心理蒙上了阴影。具体表现在:
1.不善交流,性格孤辟
农村寄宿制学校大多数学生与家长的情感沟通时间少,即使放假时,能和家长见面说话的时间也很少。特备是留守儿童,几乎没有与父母交流的时间,导致许多学生和自己的父母之间共同语言日渐减少,甚至在家中和自己的父母基本不说话。长期如此,自然会出现情绪异常,如忧郁、胆怯、孤僻、优柔寡断、冷漠,有的孩子会出现心理早熟、感情脆弱、不容易沟通等现象。
2.缺乏安全感,情绪焦虑,感情淡漠
过早的独立生活方式导致情绪焦虑。寄宿本身就是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这种生活方式相比以往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学生突然离开了家庭,离开了亲人,很容易产生一种自卑感,行为上也表现为孤独、羞怯。当他们独自面对问题时,经常产生难以应付的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缺乏安全感而情绪焦虑,从而导致学生对于父母、亲人、朋友感情淡漠。这一点留守儿童表现得尤为突出。
3.自控力差,容易冲动
孩子在长期缺乏监护人的教育管理情况下,自我约束能力逐渐变差,加之青春期生理成长与心理成长速度的落差,极易造成学生的毛躁、冲动。特别是留守儿童,大多由爷爷奶奶带,他们对孩子过分溺爱,疏于管理和教育,甚至对孩子听之任之,更多的是从生活方面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很少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
一部分学生因一时不能适应寄宿制学校的生活而蒙上心理阴影,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引导,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学生的心理障碍,不仅影响学生整个青春期的学习、生活,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健康生活。
二、应对策略
1.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拓宽沟通渠道
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座谈会,提高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定期让留守生与父母通话,汇报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让他们感受父母的关爱;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感恩教育等,使寄宿生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帮助孩子认识自我,正视自己成长中的变化
“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我们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认识到,成长是美丽的,不必焦虑、恐慌,更不要逃避;引导他们感受成长的快乐,指导他们学会在困境中迎接挑战,学会在彷徨中寻求帮助,从而逐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营造关爱氛围,给予更多的情感关怀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可见,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我们可以精心策划主题活动,创设更多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交流、感受温暖、感受成长的快乐与幸福。
4.给予足够的自由空间与和谐的精神环境
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如寝室内务整理、课外兴趣小组、游戏等等。这样既能愉悦精神,又能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沟通、学会求知
、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在这样的集体中生活,他们会感到温暖、感到安全、感到快乐。
5.加强自尊教育,培养集体荣誉感
集体荣誉是人们意识到作为集体成员的一种尊严的情感,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克服缺点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学生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与落后都关系到集体的荣誉,从而制止不良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
教育应该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是感化心灵的工作。积极、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课题,更是时代发展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当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我认为,农村寄宿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结合农村教育发展的形式和特点,同时应与家长达成共识,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共同参与和支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成效。
(作者单位 重庆市开县河堰初级中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