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心理问题现状
  学生的成长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很多家长因为自身素质不高,观念陈旧,认识不到位,他们无力也无心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孩子吃饱饭,穿暖衣,有学上,有钱花,就会健康成长,但现实中住宿学生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远离父母上学,亲情缺失,缺少与父母的沟通、交流。长期如此,已造成他们心里压抑和很多的积怨,无处倾诉或发泄释放。在这种状态下,学校只强调学生的养成教育,追求学业成绩,忽视了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其结果只能使他们的心理矛盾加剧,问题更为突出,各种心理疾患,就会表现在学习和生活当中。
  1、价值观缺失。学生进入寄宿制中学,由于班额增大,竞争加剧,又正处在自制力较差的阶段,需要父母的监管。而父母又长期在外务工使孩子缺少了关爱,再加上委托的监护人监管不到位,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经过多次努力仍然得不到提高,于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随心所欲,以求心理负荷的释放,最后形成破罐子破摔心理。还有部分父母在外务工认为自己不能在孩子身边给予精神上的关爱,所以在物质上补偿,子女对物质和金钱的需求父母都尽量满足。
造成了教育的缺失与放纵,使孩子拥有过度自由的空间,养成了奢侈浪费、乱花零钱、好逸恶劳的陋习,导致学生误认为学而无用,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耐挫能力差。住宿学生原来在家依赖父母,在校靠老师管束。现在突然家长靠不上了,老师的照顾又是有限的,紧张的学习生活和激烈的学业竞争,加之家庭亲情的缺失,给很多学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抗御挫折的能力比较低,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遇到挫折不是勇于面对,而是逃避退缩,心理压抑,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3、恋家思想严重。学生原来食宿在家,父母照顾得多,关爱体贴交流多。现在寄宿在学校,环境条件很不错,还享受国家“两免一补”、交通补助以及营养早餐等惠民政策。学生上学家长基本不需花费。因此,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无所牵挂。学生一个学段回一次家,家长和孩子的联系沟通自然减少,缺少了一份关爱和监护。由于孩子在校行为上缺少监管,自控能力差,易养成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心理上缺少疏导,感到紧张和焦虑,产生被遗弃的感觉,表现出孤僻、沉默寡言、内向等不良情绪。加之学业压力很大,生活还得自理。所以.学生自然产生了浓厚的恋家思乡情绪。常常归家心切,不思学习,不求进取。到了八、九年级,已适应了学校的寄宿生活,在校吃穿不愁,还能和同学朋友一起嬉戏,很开心,也很快
乐。于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忽视了家庭,淡化了亲情。常常有家不归,令家长学校担忧,严重地影响到了他们的人格品质和学业成绩。
  二、有效应对策略
  1、重视家庭教育。①家长要处理好务工与教育孩子的关系,不能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而误了孩子的一生。即便被生活所迫外出工作,也要经常通过各种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身心变化,随时倾听和解决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适时融入教育。②父母要主动向老师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孩子每一个阶段的成长变化。总之,父母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把精神上的关爱和物质鼓励结合好,使孩子感受到亲情和家庭的温暖。
  2、强化学校教育。①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有问题的学生,在家因成绩差让家长失去信心,缺乏鼓励,在校多受歧视,存有畏惧心理。为使他们打消顾虑,教师可通过谈心,及时排解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真诚地关爱、取得学生的悦纳和信任,就会把你当做最亲近可信赖的人,就会对你吐露心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且能将教师的要求化为具体的行动。从而唤醒他们的进取意识,逐步调整学习心态,消融焦虑情绪。②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校园生活。教师要贯彻好课改理念,课内组织
好小组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合作,广泛交流,逐步克服不善交往的心理障碍。同时,学校要精心策划组织好各种课外活动,如唱歌、游戏、体育活动、演讲、各种竞赛,等等。给学生提供参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一技之长得到展示,压抑的心理情绪得到释放。
  3、家校携手,合力育人。学校应充分发挥好纽带作用,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及其监护人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其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设立家长听课日,重大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建立家校联系卡,等等。使家庭、学校互通情况,合力育人。
  总之,寄宿制学校住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值得学校、老师、家长的高度关注。要让学生喜欢学校,喜爱学习,依恋师生,同时勿忘家庭亲情,使学校既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校园,更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乐园。
  (本栏责任编辑 刘艳军)
寄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