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生已经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体。寄宿制这一教育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和自控能力,加强了孩子的集体观念,但同时脱离家庭大环境的成长也给农村中小学生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应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加强努力,以促进农村中小学寄宿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寄宿制教育;农村;中小学生;成长
一、寄宿制教育对农村中小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独立自主,不仅是指生活中饮食起居的自理能力,还包括一些问题上的决策能力。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一直处于家长的庇护中,碰到关键问题,自己拿不定注意、优柔寡断。而在寄宿制学校,孩子出于本能地减少了求助、依赖的意识,很多事情学会自己做主,独立能力显著增强,家庭教育中对独生子女过分包容、娇宠的缺憾也得到了弥补。
(二)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
自控能力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现在许多家长出于对“独苗”的疼爱,对孩子的各种要求总是尽力满足,这使得很多孩子养成了任性的毛病,同时没有机会学习控制自己的欲望。而在寄宿制学校,通常是一个老师面对三四十个孩子,无暇照顾到每一个人的感受,同学之间也要更好地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因此,每个人都需要不同程度地控制自己:适度地控制自己的欲望,控制自己不满情绪的表现,控制自我为中心的做法等。自控能力的提高,成为他们今后立足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三)加强孩子集体观念,促进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更好发展
普通学校里,孩子们下课后各自回家,同学之间缺乏交往,联系也不密切。但是在以“集体生活”为主的寄宿制学校里,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孩子不再被隔绝在一家一户,形单影只,他们可以更多地从与同伴的沟通交往中学会理解他人和如何与他人相处。
二、寄宿制教育对农村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
(一)环境适应不良所引起的消极影响
在入学初的一定时期内,一些学生并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想家恋旧心理难以排遣,不习惯新任课教师的授课方式,不适应寄宿学校的规章制度,吃不惯学校的饭菜,与周围的同学不太熟悉,没有可以诉说知心话的朋友,感到孤独寂寞。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其他同学都比自己强,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失去信心,不能正视升学后的新的竞争和分化,从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和焦虑情绪的产生。
(二)情感缺失
父母与孩子联系少,很多寄宿孩子多数时候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他们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对社会的安全感、信任感无法建立。
(三)心理缺陷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下一代。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烦恼与冲突需要倾诉对象帮助他们分担,需要正确的引导。但一方面远离父母,缺少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学校老
师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寄宿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有限,多数学校并没有能力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些都对寄宿学生心理发展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焦虑自闭、缺乏自信、社交恐惧等。
(四)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寄宿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属于表现为:损坏公物,破坏公共设施;不遵守课堂纪律;讥笑挖苦身有缺陷的同学;爱搞恶作剧,使人上当受骗等等。这些行为虽然属于比较轻微的越轨行为,但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性格及人格发展的关键期,若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必然会影响他们未来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三、寄宿教育存在负面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亲子沟通缺失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场所。父母对子女的关切程度及为其提供的情感支持和社会资源对孩子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平时寄宿在学校的孩子们,一般是无法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农村父母由于忙于生活,文化教育等原因,往往忽视与孩子的情感沟通。
父母与孩子之间交流较少,孩子对父母最基本的情感需要无法获得满足,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隐患。
(二)学校因素:教育管理水平滞后,很难具有针对性
就目前的现状,多数农村中小学的“寄宿制”管理还处于“看管”的低层面,保证学生寄宿制“不出事”的低要求上。以生活管理员为例,学校为降低成本,一般不聘用有一定管理素质、文化程度较高的专职人员,而多以低工资聘用当地的农民,这些农民多为初中学历。
(三)社会因素:环境复杂,诱惑多多
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社会上存在着太多的诱惑与陷阱。一方面,农村中小学的寄宿儿童背井离乡、远离父母,缺少关爱、监督与引导;另一方面,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寄宿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个巨大的诱惑。寄宿学生由于上网成瘾而辍学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自己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久而久之,在寄宿学生中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四、建议及对策
(一)家庭方面:父辈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许多孩子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往往都是由于父母与子女间沟通缺失造成的。作为寄宿孩子的父母,要经常来信来电,应注意沟通方式,进行耐心地询问、了解,鼓励孩子的每一个进步。要注意让孩子宣泄心中的不快。同时教给孩子一些策略,能够主动排遣自己的不快情绪。
(二)学校方面
1.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
办好寄宿制学校,最关键的就是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对于优秀教师的引进,要严格把好入口关,对于不合格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要坚决辞退。同时进一步实施对教师及管理人员的培训,也可聘请先进地区的教学专家到学校指导和讲学,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在教师待遇方面,要注意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提高教师工资,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及住房条件,让他们能安居乐业。
2.给予学生集体的温暖
孩子远离父母,时常会有孤独感,会有莫名其妙的烦恼,因此我们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同时,在学习方面,除老师热心辅导外,班级也可以组建学习小组,或者使高年级的学生与低年级的形成一对一的帮扶,以便遇到学习难题时能够得到及时解决,让寄宿的孩子在生活学习上体会到集体的温暖。
3.多与家长沟通,彼此了解孩子的情况
通过及时沟通,向家长宣传正确对待和教育子女的方式,让他们对子女的期望适中,不断提高家长的心育意识与水平。同时学校要建立家校联系卡,要求每周与家长联系反馈一次。同时,家长也可以及时从教师那里获取有关自己孩子的信息。有些家长会觉得把孩子放入寄宿制学校由老师管教就什么都不用操心。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再好的老师也无法替代父母的关爱。所以我们要通过老师,更好地传递亲情,也只有通过老师,来更迅速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三)社会方面
1.政策帮助
政府应重点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寄宿学生提
供完整的成长环境,使寄宿学生在老师、同学体中成长,使之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受到切实有效地教育和管理。
2.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关怀寄宿学生的成长
寄宿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社会各方面统一认识,密切协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关心寄宿学生的良好氛围。应进一步加强与文明办、工商、教育、关工委等部门的合作,净化学校周围环境和文化市场中不健康文艺作品的出笼。采取切实措施控制和消除日常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消极因素。
参考文献:
[1]周芳.寄宿制小学心理教育的实践策略[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
[2]周念丽.寄宿制学校利弊谈[J].家庭教育, 2004,(6).
[3]董树梅.影响城市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家庭原因探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6,(4).
[4]张丽根.寄宿制小学生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学与管理, 2005,(5).
[5]章剑和.现代寄宿学校学生心理热点透视[J].上海教育, 2001,(0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