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
发表时间:2018-04-17T11:53:27.180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4月总第268期作者:乌尔娜[导读] 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对中小学的布局进行了合理调整,在中小学教育当中推行了寄宿制教育。
新疆博乐达勒特中心学校833413 摘要: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对中小学的布局进行了合理调整,在中小学教育当中推行了寄宿制教育。进行寄宿教育之后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生活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于学生年龄本身比较小,离开家庭独立生活难免不适应,心理上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小学心理健康一、目前农村寄宿制对学生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
寄宿制的农村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体,他们出生在农村,远离父母,独自一人在外求学,再加上年龄较小,身心发展不成熟,很容易形成社交问题从而造成心理隐患。一方面考验小学生的个人自理能力,生活中的一些小困难容易影响情绪;另一方面,孩子之间可能存在的攀比有可能使他们埋怨原生家庭,伤害他们的自尊,同时影响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家庭条件的落差让他们自卑脆弱,对他人的情绪和评价十分敏感,很可能曲解同伴的意思。同时自尊心又让他们过分要强,对于竞争的结果十分在乎,一旦落后于人就可能过分自责,甚至丧失斗志陷入深渊。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心理健康检测开始走进各类小学和中学。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检测的结果,跟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帮助。
从临床的心理健康检测结果可以发现,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也不同。低年级的小学寄宿生由于年龄较小,还不太适应离开家庭走进学校寄宿生活,因此主要产生了社交方面的困扰。随着升入高年级,他们开始有新的朋友和交际圈,社交困扰逐渐减少,随之而来的是学业上面临的巨大压力,因此可能产生对学业焦虑的困扰。同时,不同性别的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不同,男生的学业焦虑高于女生,而女生的社交焦虑高于男生。这是因为女生对人际交往和交际圈的敏感促使她们关注社交伙伴的作为和不作为,一切行为都让她们担心降低自我的社交评价。心理问题的变化会反映在小学生的行为上。自制力不够强的小学生做事比较冲动,学业上也可能不够投入。性格怯懦的小学生对于困难没有挑战意识,很容易后退。寄宿的环境也可能让小学生形成小团体,再加上影视作品和游戏产生的不良影响,特别是高年级的小学生很可能盲目地模仿一些暴力行为,并且误认为自己是讲义气。这就造成了寄宿学校中打架行为频发,严重的很可能造成未成年犯罪。此外,家长将学生寄宿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在这一点上教师和家长都有共识。因此,教师需要照顾好学生们的起居生活等,并且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和家长沟通方面,教师需要通过沟通交流了解到学生的饮食习惯、性格特点。目前,存在一部分教师对于寄宿学生不懂得如何关心,不结合学生特点进行教育,从而导致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二、有效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
1.培养良好的学校氛围。学校是寄宿制的农村小学生主要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
氛围,鼓励学生互相帮助、积极向上。政府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政策,加大对于寄宿制农村小学的物力和人力投入,改善校园环境,提高硬件设施水平。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放校图书馆,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进行思想交流。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寄宿制小学学生主要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就是学校,接触到最多的成人就是教师。孩子在不经意之间会模仿教师的言行,将教师看作他们成长的榜样。但是需要正视的问题是,农村的寄宿制小学目前普遍缺乏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因此,一方面,针对现有的教师队伍,应该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教学素质,更好地为寄宿制农村小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要改善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工作环境,吸引更多的年轻教师走入教师队伍。目前很多城市的小学都已经配备了专业的心理教师,而农村寄宿制学校则普遍存在心理教师缺乏的问题,还需要社会给予进一步的关注。
3.引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针对寄宿制小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特别是人际交往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团体心理活动的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必要的时候,学校可以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或高校心理教师走进农村寄宿制小学开展心理讲座,有条件的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测评,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给予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的帮助。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自评发现问题,及时寻求教师的帮助。要鼓励学生养成自尊自信、自立自爱的品格,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4.加强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家长也是学生的教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著以及长远的,对人的一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和家长进行沟通。但是,目前存在一些教师忽视了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家长对于如何教育小孩缺乏清楚的认识,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教师需要积极和家长沟通,帮助以及引导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促使家长掌握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从而使学生可以感受到家长和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参考文献
[1]胡业凡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12):163-164。
[2]李娟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社会关系与孤独感研究——以山西省忻州市为例[J].现代农村科技,2017,(11):91-92。
[3]吴方文宋映泉黄晓婷校园欺凌:让农村寄宿生更“受伤”——基于17841名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实证研究[J].中小学管理,2016,(08):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