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阅读训练20篇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
1.课外阅读。
故乡的山溪
今年暑假,我随爸爸回到山东老家。家乡青的山,绿的水,崭新的瓦房,鸡鸣羊叫,清脆的蝉鸣……一下让我陶醉了,但更使我陶醉的是村东的山溪。
一天清晨,我闹着要爸爸带我去山溪的源头。走到一座山前,爸爸说:“源头在山的那一边。”我是无力爬上那座山峰的,只好跟着爸爸往回走。我渴极了,蹲在溪边,捧一捧溪水,一饮而尽。好凉的水啊,喝一口全身清凉;好清的水啊,蓝天、白云、野花、蝴蝶,都清晰地映在水中。
山溪给了我欢乐。我和村里的小伙伴经常到山溪里捉鱼摸虾,这里的鱼虾可真肥。只一小会儿,小伙伴们就摸了不少,可我连个鱼鳞虾皮也没有摸到。小伙伴告诉我,摸的时候不能急,动作轻轻的,要不,鱼虾就会被惊跑的。我照着做了,果然摸到一只好大好肥的虾。小伙伴们瞅着我笑,我也不由自主地笑了。
好多天不下雨,田里的小苗儿卷起了叶子。村里的孩子们就引山溪的水,浇一位军属老伯伯的田。溪水潺
潺地、潺潺地流着,浸透了田地。多听话、多无私的山溪啊。顿时,我觉得家乡这些天真无邪的小伙伴不就像那正在流淌的山溪吗?
经典短文开学前,我不得不告别山溪。故乡的山溪啊,一直在我心中流淌……
(1)从文中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沉醉--________        清凉--________        清楚-- ________      确实--________
(2)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的山溪    ________的水    ________的山    ________地笑
(3)从文中出相应的词语。
①一口气喝完了。形容喝得十分爽快。________
②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________
(4)在文中出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
(5)作者写故乡的山溪,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解析:(1)陶醉;凉爽;清晰;果然
(2)故乡;清澈;青青;不由自主
(3)一饮而尽;不由自主
(4)山溪给了我欢乐。
(5)对山溪,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2)词语搭配就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这道题从结构上看是“形容词(或限制词)+的+名词”,应按照语言习惯合理搭配或结合选文到答案。
(3)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短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
短文中了。
(4)考查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短首。
(5)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陶醉、凉爽、清晰、果然;
(2)故乡、清澈、青青、不由自主;
(3)一饮而尽、不由自主;
(4)山溪给了我欢乐。
(5)对山溪,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搭配的能力,在于平时的词语积累。这些词语都是选文中的,只要对选文内容熟练掌握,做起来就不难。
(3)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4)考查学生掌握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5)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阅读短文,回答问有题。
诗中的“秋”
①小时候,爸爸教我一字一句地朗诵唐诗,还说,你长大了就能懂得读诗的妙处。我问爸爸什么叫“妙处”,爸爸笑而不答。不过,读诗的时候,纱窗外的萤火虫正提着灯笼跳舞,风吹竹叶沙沙伴唱,还有草丛中的牛蛙沙着嗓子呱呱地叫,把爸爸的吟哦声衬托得很“古典”。
②我读诗一定始于某一个秋天,因为《子夜吴歌·秋歌》是我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我问爸爸“捣衣”是什么意思,爸爸说,隔壁林家阿婆不是蹲在河边大石块上用棒子打衣服吗?这样,衣服可以洗得干净些,这就是“捣衣”。哦,懂了。
③我就这样一首首读了下来,读了很多描写秋天的古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哦,这首诗我懂得。我家屋后有山,山上有树,每逢深秋雨后,看月光在树间穿行,听山泉在岩石间流淌。这诗句中的意境就隐隐地浮现出来了。
④“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这两句我也懂得,只是我并不喜欢菊花的长相,它们的花瓣为什么这样整齐呆板呢?纸剪出来的似的。谢了的花梗子又黏又滑,还有一种难闻的怪味。读到“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了,
秋风送远了帆影——跟好朋友分别,心里是多么难舍啊!
⑤张籍有一首《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还有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两相对照,不都把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心情写活了吗?渐渐地,我读诗读出了兴趣,也会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和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关心起诗人的身世际遇了,我因此增长了不少知识。
(1)第①段中爸爸的吟哦声显得很“古典”,主要是因为()。
A.爸爸读诗有古人的韵味
B.萤火、风吹竹唱、蛙叫的衬托
C.吟哦的唐诗内容很典雅
D.“我”听不懂觉得神秘
(2)第②段中“捣衣”是指()。
A.万户月下演奏
B.儿童调皮捣蛋
C.特殊材质衣服
D.用棒子打衣服
(3)第③段中“我”学到的读诗方法是()。
A.要联系生活实际想意境
B.要把不同的诗比较着读
C.要想象诗句域面悟情感
D.要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
(4)作者引用的诗句中,与“秋”无关的是()。
A.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B.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C.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D.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5)第⑤段中作者引用《秋思》和《逢入京使》的主要目的是()。
A.说明两首诗题材不同
B.说明两位诗人都思乡心切
C.说明两首诗写法不同
D.说明要把不同的诗比较着读
(6)如果将第④段“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了”中的“水墨画”换成“油画”,你觉得恰当吗?说说你的理由。
(7)“我”最终也体会到了爸爸说的“读诗的妙处”,请你联系全文说说有哪些妙处。
解析:(1)B
(2)D
(3)A
(4)D
(5)D
(6)不恰当。理由:①油画彩浓重,与“清淡”不相符;②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更符合中国古诗的韵味。
(7)①联系生活,读懂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读出兴趣;②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比较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关心诗人的身世际遇,增长知识。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由第1自然段“不过,……把爸爸的吟哦声衬托得很‘古典’”可知。
(2)由第②段中“我问爸爸“捣衣”是什么意思,爸爸说,隔壁林家阿婆不是蹲在河边大石块上用棒子打衣服吗?”可知。
(3)由“哦,……这诗句中的意境就隐隐地浮现出来了”可知。
(4)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D:“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意思是骑马在路上时偶遇老乡,但当时随身没带纸笔不能写信给家里,只好请对方口头传达自己的情况。与“秋”无关。
(5)由“两相对照,……我因此增长了不少知识”可知。
(6)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7)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B;
(2)D;
(3)A;
(4)D;
(5)D;
(6)不恰当。理由:①油画彩浓重,与“清淡”不相符;②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更符合中国古诗的韵味。
(7)①联系生活,读懂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读出兴趣;②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比较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关心诗人的身世际遇,增长知识。
【点评】(1)—(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6)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
(7)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课外阅读。
纳米机器人是在纳米尺寸上制造的微型机器人。所谓纳米,又称毫微米,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我们知道,1毫米等于千分之一米,1微米等于百万分之一米,而1纳米则等于十亿分之一米。如此微小的单位,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的,甚至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都不能看见它!拿一个小小的纳米机器人与人相比,就像拿一个人与地球相比一样,差别实在太大了。
纳米技术指的是在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尺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有了
纳米技术,人类制造任何一件物品的最原始材料只有一种—原子!通过排列原子制造出机器人、电视、房子、高层建筑……
当你早晨一觉醒来时,由纳米传感器和纳米变材料组成的纱窗会根据你的需要自动送人新鲜的空气,自动调节室内的亮度;你不小心把纳米陶瓷材料制成的杯子掉在地上,杯子却像有弹性一样蹦了起来;又重又厚的电视机已经不存在了,它们是直接印到墙壁上的由神奇的纳米发光材料制造的电视;你使用的计算机已经精确到原子水平,因为样机的电路、存储器等都是用纳米尺度的元件制造的。当然,机器人也是纳米级的;你所居住的地球周围的太空神乖数的纳米卫星包围着,因为一次卫星发射可似将数百万领徽小的卫星送人太空……
当这天到来时,你就会发现,在某一方面,最小的的确是最好的。
(1)围绕以下内容,提取信息,制作读书卡片。
①纳米:________
②纳米技术:________
③纳米机器人:________
(2)本文主要采用了________等说明方法。
(3)在文中出说明纳米是“极小的”又是“神奇的”内容。
(4)纳米技术的应用价值在想象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有人说这毕竟是想象,不是现实,那这种想象能否变成现实?在科学探索中想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解析:(1)又称毫微米,它只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指的是在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长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在纳米尺寸上制造的微型机器人。
(2)下定义,列数据、作比较
(3)由纳米传感器和纳米变材料……数百万领徽小的卫星送人太空
(4)想象是科学探索中不可少的一种方式,但想象能否变成现实关键在于科学理论是否成立。纳米技术在应用上的神奇展望是由纳米性能特点所决定的,科学的探索既要求有大胆的想象,同时又要求有严密的理论探讨,只要为想象到理论依据,那么想象就可能变为现实。
【解析】【分析】(1)、(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到答案。
(2)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4)考查就某一观点谈看法,回答时能结合问题的主旨或生活实际谈看法,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1、又称毫微米,它只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2、指的是在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长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3、在纳米尺寸上制造的微型机器人。
(2)下定义,列数据、作比较;
(3)由纳米传感器和纳米变材料……数百万领徽小的卫星送人太空;
(4)想象是科学探索中不可少的一种方式,但想象能否变成现实关键在于科学理论是否成立。纳米技术在应用上的神奇展望是由纳米性能特点所决定的,科学的探索既要求有大胆的想象,同时又要求有严密的理论探讨,只要为想象到理论依据,那么想象就可能变为现实。
【点评】(1)、(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题目的要求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4.课外阅读。
一只贝
一只贝,和别的贝一样,长年生活在海里。有一次,他们被送到海岸,当海水又哗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