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
摘要:家庭是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起始环节,为孩子们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但是农村学前儿童教育由于受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家长的思想认识和能力素养等原因因素影响导致发展限制。本文分析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以提高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为了“使每个儿童均享有足以促进其生理、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水平”,学前儿童家长要担负起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任务,全面关心孩子、教育孩子。但农村学前教育由于受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家长的思想认识和能力、素养等因素影响导致发展受限。
一、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素质不高
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幼儿园放学回家的孩子第一件事就是拿出作业本写字,做计算题。而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却做得不到位,我们从媒体报道可知,农村学前儿童在家误食农药、溺水、被电击、烫伤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还有幼女被性侵的案件。另外,有的农村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家庭教育中,一味地溺爱孩子,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不尊重别人等。由于孩子得到这些方面的满足太过于容易和充裕,事实上会导致两种并非家长所期望的结果:一是孩子因此而变得越来越过于敏感,稍感不能尽如其意就会产生强烈的消极体验;二是孩子又因此而变得越来越过于不敏感,再多“爱”的提供都不易使其获得积极的体验。
(二)家长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在解决农村学前儿童的家庭
教育的问题时应着重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家长教育观念的不同导致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有很大差异,传统的教育观念就是打、骂,儿童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将对自己的个体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家长的教育观念不仅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还影响着后代的教育观念。 
(三)家长在教育方法上:重言传,轻身教
在生活中,家长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主要是通过给孩子讲解,比如注意清洁卫生,遵守交通规则等。家长会经常给孩子说:饭前便后要洗手,要天天刷牙等。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这样的现象:家长把孩子带进卫生间洗手,自己却不洗手就上了餐桌。在家里,爸爸妈妈给孩子说: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要看红绿灯。而事实是这样的: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路上,看到没车的时候,即使是红灯,某些家长也会牵着孩子冲过马路。试想:这样的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四)在教育要求上:家庭成员的要求不一致
孩子教育问题教育要求的不一致,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主要因素。在现实中,容易出现祖辈与父辈要求的不一致,也会出现父母要求的不一致。尤其是在主干家庭中,祖辈对孩子宠溺有余,约束不足,一方面父母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另一方面爷爷奶奶对孩子宠爱有加,导致孩子在父母面前一个样,爸爸妈妈面前一个样,让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由于成长经历、对教育的认识、环境因素的影响等也会导致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中国一直有“严父慈母”,也有“虎妈猫爸”,一个松,一个紧,这也容易导致孩子无所适从。
二、解决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更新家长教育理念,提高对教育的科学认识
家长的教育理念将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水平。现在的学前儿童的父母都是“80后”甚至是“90后”,他们说很容易接受新思想与新观念,现在主要缺乏的是学习、了解新的教育理念的渠道。因此,各地方教育机构、社区可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借助网络平台等手段,让家长实时了解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而达到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对教育的科学认识。
(二)扩充家庭教育内容,智力教育与非智力因素培养
齐头并进,同时兼顾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
智力因素的培养表现为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及思维等。家长可以通过跟孩子讲故事、玩益智游戏、看动画片等实现。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要表现为从小就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其积极、健康的情感,磨练孩子的意志,塑造良好的性格。家长可通过扩大孩子的交往,带领孩子参加一些募捐、看望老人院的老人的活动,培
养其爱心与同情心;也可大胆放手让孩子进行各种尝试,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在平时的各种活动中多激励、表扬,激发其学习动机;同时给予孩子一些有难度的任务,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不是立刻帮助解决,而是让其自己解决,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
对于农村学前儿童家长而言,安全教育是一个重大突出的问题。由于家长看管不力或者是缺乏相关教育,导致孩子被电击、误食农药、溺水、被拐卖、被猥亵、性侵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各位家长首先应该有安全意识,同时要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时刻警惕,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惨剧的发生。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广播、家庭教育讲座、家长会议等形式指导家长进行安全教育。同时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吃喝拉撒,培养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自信心,使孩子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三)纠正家长的不良教育方法,家庭成员之间步调一致
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其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主要通过给孩子一个具体的情景的方式进行教育,可以通过陪孩子看动画片、带领孩子进入现场等方式,通过家长的身教让孩子进行模仿。比如家长教孩子乘坐电梯注意安全、过马路注意安全,教孩子注意防水、讲卫生等,都可以通过家长的优秀示范行为开展,不能只通过给孩子讲道理的方
式进行,因为对于0-6岁的儿童来说,有些道理他们是不能明白的。另外,家庭成员应该召开家庭会议,讨论对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达到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做到步调一致,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通过无私的爱去感化孩子,针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对其进行教育,既不拔苗助长,也不放任自流,既不一味地溺爱、放纵孩子,也不过分地限制、压迫孩子,而是一种受理性支配的爱。
(四)重视教育的榜样作用,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 
  俄国著名思想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母能自己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母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从孩子出生一开始就是跟着父母“学习”,父母的一切行为可能都会影响孩子的行为。您孝敬老人,子女才可能孝敬您,您下岗择业时充满自信,子女才可能面对挫折不气馁并不断追求,以您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家长的人格作用也是最大的教育因素。 
 
(五)地方政府借助教育机构的力量,落实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由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成长经历等不同,导致家长的教育水平存在差异。当家长遇到教育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应该如何解决。因此,各地方政府要借助各教育机构的力量,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相关家长培训讲座,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家长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
总之,对于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学前儿童家长的事,而且应该是各地方政府、教育机构共同关注的事情,只有三方协调,共同关注,才能使农村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红.走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J].教科文汇,2010(4)
[2]李连英.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偏差及修正策略[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