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各位家长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密切关注形式把握动向趋势
    在初三这一年,孩子平时忙于各科学习,家长们要多看报纸和电视,多关注、了解最新的中考形势,并向有关学校和相关部门咨询中考政策信息。每年都有一些家长,因为对学校了解不够,导致孩子上学后,又觉得学校不适合,只得转学。在每年中考结束以后,许多学校都会举办招生咨询会,家长要留意参加,会上可以搜集一些学校相关资料,实地了解高中学校的情况,并分析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报考。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后,各个区一般会对初三生的成绩进行全区排名,分析出上示范高中、一般高中的大概分数。家长要及时关注这次排名信息,准确了解孩子学习情况,以便选择志愿时正确定位。
    此外,孩子学习时间紧张,没有太多时间看课外读物,家长平时读书看报时,还可帮孩子搜集作文素材。
二、制定合理计划结合实际对症下药
    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也有差异,学生间产生差距是难免的。初三家长不要过度关注考试分数,而要多花精力帮孩子分析还有哪些提升空间。家长要冷静面对孩子的每次考试,无论成绩高低都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并对下一步的升学目标有个清醒的认识。
初三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制订学习目标和计划,既要有总体计划,又要有各个阶段的小计划。计划要切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而且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时调整。
家长还要花时间帮孩子出薄弱科目。中考7科中,孩子哪门最弱,家长都要通过与孩子沟通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孩子的薄弱科目,家长还要及时与老师沟通,共同想办法帮孩子补上。
三、创造良好环境督促孩子学习
    初三家长晚上要尽量早回家,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应酬,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可以提醒孩子养成限时练习的习惯,监督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练习。如果孩子平时就把练习当作考试,会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有利于中考时正常发挥。
    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巩固,家长要不断督促、检查。家长要监督孩子不要边玩边做作业或边吃东西边做作业,这样不仅会影响学习效率,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平时还要多关心孩子的作业是否能按时完成,老师讲过的试卷是否能及时订正并整理错题。家长要教孩子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比如在阅读的时候,教给他们读、想、查、摘、记的方法。此外,每过一个阶段,家长最好抽时间和孩子一起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在复习的基础上形成知识网络。
四、关注考生情绪做好心理医生
  面对紧张的初三生活,家长的紧张有时不亚于孩子。相关心理专家提醒,家长不必过于焦虑紧张,要当好孩子的心理老师。
    到了初三,孩子的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情绪也常常有所波动。作为家长,一定要学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初三家长过来人韩女士说,初三这一年是孩子和家长最容易产生矛盾的时期,处理不当,很容易影响孩子的学习。韩女士的女儿刚上初三时,总和她“顶着干”,让做什么偏不做什么。韩女士想让女儿上重点高中,可女儿的目标是去一所中职校。后来,韩女士慢慢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转变了态度,开始征求女儿的意见,自己只是
提建议。没想到,这样一来,女儿反而同意她的建议,甚至主动征求起她的意见来。
    初三阶段,家长要学会当好孩子的心理老师。在紧张的初三生活中,家长和孩子都容易急躁,家长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在初三阶段,孩子可能会紧张焦虑,或因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丧失信心,家长需适时给孩子鼓励,和孩子交流。与孩子沟通时,家长的态度要温和真诚,千万不要居高临下,用责备、质问的语气跟孩子说话,更不能采取打骂的粗暴方式,那样只能使矛盾激化,既解决不了问题,又加深了彼此的隔阂。在选择学校等问题上,家长不要过分包办,可以替孩子搜集学校信息,给孩子提建议,不要以生硬的方式代替孩子做决定,要循循善诱。
五、勿忘锻炼身体加强体育运动
  针对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学习忙碌紧张的现实,相关教师认为,家长们要督促孩子坚持锻炼身体。
    面对初三紧张的学习,不少家长认为初三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舍得让孩子多花时间锻炼身体。陈明有时周末约同学打羽毛球,可还没等走出家门,妈妈就大喊:“都上初三了,还玩羽毛球!有那时间还不如多做几道数学题,哪怕背几个单词也好啊!”
六,切忌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能让考生把现有水平发挥到最佳程度,在考前阶段,家长对孩子要鼓励、肯定,不要动辄批评、指责。当孩子某一次考前测验失利时,一味责骂只会让孩子更加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弃,这时,家长最好多与老师、孩子沟通,共同出失利的原因,帮助孩子尽快走出失利的阴影 
七,切忌期望过高
  不少家长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爱把“至少要考580分”、“一定要上西工大附中”之类的话挂在嘴边,殊不知这样做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让孩子愈发悲观、焦虑,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孩子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本上已成定局,短时间内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因此,对家长来说,首要任务就是正确了解孩子的状况,接纳孩子的现状,不提不切实际的要求,你不妨告诉孩子:“只要尽到最大努力就行了!
八,切忌唠叨
    在孩子复习迎考期间,一些家长总爱在孩子面前反复念叨“你要加把劲啊!”、“你一定要考好呀!”等等,这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加重思想包袱。你有这唠叨的功夫,不如给孩子讲讲笑话,让他的神经放松一下。
初三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对于备战中考的初三学生而言,时间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的家长就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那么我们的家长都应当从哪些方面做起呢,专家就为家长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建议一:制定严格的时间表
  做作业时,家长不妨与孩子商量好做作业的时间和休息的时间,比如早晨6点到8点,头脑清醒,体力充沛,是学习的黄金时间;晚上6点到10点,不利于记忆,可安排完成复杂计算的作业。一旦定下来就严格执行。这样做使孩子具有一定的紧迫感,加强了注意力,最终使其学习效果得以提高。
  建议二:保持良好环境
  孩子的书桌上尽量不放平日他最感兴趣的非学习用品以免分心。既然有了规定,家长就不必陪读或监督,只需做自己的事情即可,但家中不要有过多的噪声,如搓麻将、看肥皂剧等。一定要在家里给孩子提供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
  建议三:做到奖惩分明
  当孩子按规定去做取得初步成效时,家长必须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这种奖励应以精神奖励为主也可辅之以必要的物质奖励。反之则必须给予应有的惩罚。
  建议四:让孩子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把每天孩子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一个时间预计。一定要给孩子留下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如一共要一个半小时,那么孩子一个半小时(甚至提前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余下的时间就必须由孩子自己支配,让他做喜欢做的事情。养成这样的习惯以后,孩子会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因为早写完就有更多时间玩了。
  建议五:从生活习惯训练
通过训练缩短孩子生活自理行为的时间。比如和爸爸妈妈比赛穿袜子,看谁更快。家长在比赛时,可以故意放慢一点,让孩子觉得有取胜的可能。甚至有时候不经意输给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能做得快。让孩子在生活中做事快,在学习中才会快起来。
家庭教育中容易忽略几大问题
问题一:要求完美
有的家庭,无论孩子表现如何出,都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父母会反复强调下次要更好。在这类家庭长大的子女,通常会不停地对自己有新要求,不懂得欣赏別人的优点,更不懂得对别人的瑕疵给予包容和理解。
问题二:喋喋不休
有的父母习惯于不停地向孩子发号施令,或是叮咛再三,或是详尽安排子女生活的细节,不让子女有机会为自己的事情做出选择。这类家庭的子女通常自主性较差,不会自发而主动地做事情,常常需要別人提示,习惯于听从命令。
问题三:有求必应
有的父母为了成为子女心中的好父母,不惜对子女千依百顺,甚至对子女很不合理的要求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在这类家庭中长大的子女,往往任性跋扈,易发脾气;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感受。
问题四:过分保护
有的父母为子女考虑得颇为周到,往往是子女还未开口,就为他们做好了种种安排。在父母羽翼下成长的子女,往往对周围的人和事不感兴趣,同时期待所有人爱护自己,由于过分脆弱,稍不如意就会觉得委屈,或者认为是別人亏欠了自己。
问题五:对子女的健康状况过分忧虑
有的父母时常会毫无原由地担心子女生病,或是营养不良。在这类家庭长大的子女容易对自身的病痛极尽夸大,尤其期望在中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且以身体健康或心理情绪来控制家人。
问题六:严厉苛刻
有的父母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要想让子女未来有出息,体罚教育不可免。在这类家庭长大的子女习惯看別人脸行事,通常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害怕受到处罚,极易形成双重性格,缺乏自信,没有勇气接受新挑战。
问题七:疏于照顾
有的父母因忙于事业或生计对孩子疏于照顾,致使孩子的精神需求和生活需求被忽视。这类家庭的子女往往较难与別人建立亲密关系,没有归属感,缺乏自我意识,不知何去何从,容易产生绝望情绪。
问题八:冷漠或淡薄
尽管有悖常理,但仍有少数父母对孩子感到讨厌。在这类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内心极度脆弱,性格自卑孤僻,经常会自我伤害;怀疑別人可能会讨厌自己,且先离弃別人。
温馨小贴士:疼爱孩子8要点
1. 我爱的是孩子本身,不是他的成绩或其他。我没有办法选择谁做我的孩子,不管他什么样,我都要别无选择地爱他,不要去在乎诸如成绩、才艺那些附带的东西。
2. 我最想要的是身心健康的孩子。当我们见到一些有身体或心理疾病的孩子时,常常会说,谢天谢地,我的孩子是健康的。只要他健康,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那么现在我有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还要求更多吗?
3. 不要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确定期望值。
4. 平常心看孩子的成绩。孩子成绩不如别的同学,不是丢人的事情。只要孩子将来可以很好地做人,就值得骄傲。
5. 不要拿孩子与自己比,不要要求孩子超过自己。事业无太大发展的家长也不要让孩子去圆自己的梦,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