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心理界乖巧的喜猫。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从2022年开始,将每年5月15日国际家庭日所在周,定为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
而在第一个家庭教育宣传周期间,互联网调研平台艾瑞咨询也发布了《中国儿童健康成长白皮书(2022)》。
据悉:这是全国首份儿童健康成长白皮书。
今天,喜猫就结合《白皮书》的内容,谈谈中国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
当前,中国约有2.5亿儿童体,包括幼儿园、小学及中学阶段的在校生。这个基数庞大的儿童体的健康成长,不仅关乎着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也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就提出:
我国将加大儿童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投入力度,并将儿童健康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优先保障儿童健康。
本次的《白皮书》通过对中国儿童家长体展开定量研究,围绕中国儿童的家庭画像、学习生活现状与特征、家长的健康关注痛点等问题进行深度解析。
01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现状、成因与后果
圆通快递什么时候上班儿童时期是心理问题、情绪问题及行为问题发生的高危时期,大约3/4的心理障碍都出现在这一时期。
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全国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抑郁症状的总体比例超过24%,且随着年级升高而上升。
《白皮书》的调查显示:
小学阶段儿童抑郁检出率约10%,其中有1.9-3.3%有重度抑郁风险;
初中阶段儿童抑郁检出率约30%,其中7.6-8.6%有重度抑郁风险;
高中阶段儿童抑郁检出率约40%,其中10.9-12.5%有重度抑郁风险。
从《白皮书》中也可以看到,处于12-18岁的中学阶段的儿童出现情绪不稳定、自闭/抑郁倾向等心理问题的比例也是最高的,达到17.3%。
不难看出来,从小学到升入中学之后,随着学业的增加,儿童的抑郁检出率与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可以大胆推测:学业压力是导致儿童心理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国家开始施行“双减”等政策,以缓解儿童学业压力。
八年级下册数学题除了学校课业,还有哪些因素会导致儿童出现心理问题?
《白皮书》指出:
除了学校过分重视考试成绩,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这种传统应试教育思维会给儿童的心理造成消极影响之外,儿童的个人因素,包括他的生理缺陷导致的自卑心理,因人格发展尚不完善信任危机带来的情绪失控及不良心态,以及不良社会舆论对他们的影响,都有可能造成心理问题。
当然,不容忽视的,还有家庭因素。
因为家长的教育不当,忽视儿童心里需要,缺乏沟通理解,过分保护或要求,以及严厉的惩罚等等行为,都可能造成儿童心理问题。
而这些心理问题会产生哪些不良影响呢?
《白皮书》指出,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可能会造成人际关系变差、情绪不稳定、人格不健全、行为出现异常等一系列问题。
而求学阶段的儿童,最让家长担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孩子的学习问题。
超七成家长在儿童学习状态方面存在担忧:幼儿园幼儿学习专注力较差,中小学阶段的儿童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问题。
《白皮书》指出:
由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很容易在学习方面面临较大的压力,从而影响自身的学习状态,具体表现为学习障碍、厌学、逃学、偏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畏惧考试等。
此外,在儿童的生活习惯方面,相对幼儿园幼儿和小学生来说,中学生课业压力更大、平时睡眠时间更晚,中学生家长也表现出对孩子睡眠习惯的明显担忧。
与儿童心理问题伴随而来的,是家长的焦虑水平也在上升。
02
家长的焦虑水平也不容易忽视
《白皮书》的调研结果显示:
在身心健康、学习状态和生活习惯三个评分维度上表现出完全不担忧的家长,分别仅占比26.4%、17.3%和14.8%。
换句话说,绝大多数家长,对于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身心健康、学习状态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都普遍感到焦虑。
而家长对学业的焦虑,极有可能给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带来更大的压力。
随着年龄上升,许多家长的教育风格也从更看重孩子快乐的宽松风格,向更看重发展和成绩的目标风格转变,亲子间也从高度亲密,向基于沟通和严格要求的相处方式转变。
如果说“双减”政策是从学校端出发,试图缓解儿童在校园内的学业压力;那么今年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立法的目的之一,无疑是为了改变家长因过分注重成绩而忽略儿童心理需要的情况。
但从目前家长的反应来看,这还是一条很长的路。
也许需要有更多了解儿童心理需要的专业人士参与进去,才能真正起到缓解家长焦虑,改变家长态度的目的。
《白皮书》报告也显示了:针对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类健康问题,家长虽已自发采取一系列改善举措,但仍感觉不足,薛之谦意外希望获得更多外部专业力量的介入和支持。
03
心理人如何介入和支持
就像喜猫前文说的,儿童的心理健康不仅关乎着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也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参与到保障儿童心理健康的行动中来,也是心理行业应负的社会责任之一。
国家已经将儿童健康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出台了一系列缓解学业压力、保障儿童心理健康的政策,家长们也在主动寻求外部专业力量的介入和支持。
作为心理行业的从业者,更应该积极主动地介入其中。
那么,心理人要如何介入和支持呢?
喜猫只能指出几个大的方向:
一是参与到校园体系中,加强学校的心理教育。
开机花屏
国家近年来出台了多项政策,包括将今年两会的《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列为重点提案,可以看得出来未来校园系统中的心理教师比例将会有较大的上升,这就为广大的心理工作者介入到保障儿童心理健康的行列中,提供了大量机会。
二是参与到家庭教育体系里,帮助家长为儿童提供更好的心理保障。
今年1月1号开始施行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了父母应当“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等内容,也带火了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一职位。
可见,对如何才能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保护好儿童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父母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外部的专业力量加入其中。
尤其是,很多家长因为儿童问题而导致自身出现焦虑水平上升等心理方面的问题,更需要专业人士参与其中,提供专业的帮助,这也是心理人可以也应该发挥自己能力的地方。
三是参与到心理科普宣传当中,尤其是加强整个社会对儿童心理的了解。
高中物理必修1
就像《白皮书》指出的,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学校、家庭,还有社会的影响。
想要全面保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只有先让整个社会(包括学校、家庭)都对儿童心理有所了解,都能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才能更好地保障儿童的心理健康,什么样的行为会给儿童带来心理伤害,包括如何更好地识别出儿童心理出现问题的征兆,才能为广大儿童打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这,就需要更多的心理人参与到心理知识的科普与宣传中来。
好了,以上就是喜猫暂时想到的一些心理人如何参与到儿童心理健康保障中的建议。如果你还有更多的想法,欢迎留言补充,和大家一起交流。
(本文内容参考:艾瑞咨询《中国儿童健康成长白皮书》,文中图片使用基于cco协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