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结核病,悠久的斗争史
结核病是世界三大慢性疾病之一,历史上很多文学家、艺术家皆死于此病,还曾被欧洲人当做时尚。时至今日,人类还在与之进行斗争。
在人类与疾病抗争的历史上,有一种病曾是不治之症,当时被称为白瘟疫,但欧洲有一段时
间却以得此病为时尚,甚至有些人主动去感染得病。它就是结核病。
01
结核病历史悠久
结核病又称为“痨病”(源自希腊语“消耗”一词),其历史很悠久,可追溯到6000年前的意大利和埃及。最早有关结核病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古希腊医学家希波格拉底(公元前460-前377年),他第一次详细记载了,且认为结核病是传染性疾病。
由于古时候对结核病没有统一的命名,许多看似无关联的疾病实际上是不同形式的结核病。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公元前403-前211年)上就有类似病症状的记载。宋代以前,结核病的名称有很多,诸如劳疰、虫疰、毒疰、肺瘘疾、劳嗽、急痨等。从宋代开始用痨瘵(痨病)作为统称,代替了其他名称,从晚清至今,中医称为肺痨。西医传入我国后,一般称之为。
伴随着近代工业的产生和迅猛发展,城市化运动加速,各主要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以空前的规模急剧增加。但是,他们的生活、生存条件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住宅拥挤、通风不畅、空气污浊、食物污染、营养不良,这就为结核病提供了滋生的土壤。19世纪,结核病在欧洲和北美大肆流行,散布到社会各个阶层,贫苦人成为主要入侵对象。
现代细菌学科学奠基人、结核杆菌的发现者罗伯特·柯霍曾说过:“结核病对人类的危害十分严重,即使那些最可怕的传染病如鼠疫、也应列于其后。”据统计,从滑铁卢战役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20-60岁的成年人中,的死亡率是97%,结核病人的面多是苍白的,只是在午后才出现特有的潮红,所以人们把结核病称为“白瘟疫”。
02 
欧洲曾以得结核为时尚
在1944年特效药链霉素等重要药物发明之前,人们对结核病本质根本不了解。18世纪时,欧洲有一段时间甚至以得为时尚,有些人甚至主动去得。那时候流行大裙配上紧身衣,人们为了美,节食挨冻,导致得肺炎、。那个时期欧洲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在他们的审美观中,白为最佳。
不仅如此,结核病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呈现也一度极为盛行。东西方文学作品中病态“结核美”的典型代表分别为:小仲马的名著《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体现了一种颓废美;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低热而绯红的双颊亦反映出结核病患者病态的柔美。
林黛玉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情绪不佳、睡眠不足,再加上饮食不调、营养不良,就会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从而使被感染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在脑力劳动者中,患结核病的多数是生活没有规律,精神压抑、心情忧郁的大家。19世纪以来,许多文学家、艺术家患上了,英年早逝,其中包括肖邦、契诃夫、勃朗宁、史蒂文生、勃朗特妹、拜伦、劳伦斯,以及中国的郁达夫、林徽因、萧红、鲁迅……因此有人说,是艺术家的疾病。
鲁迅
03
结核病宣传日
人类与结核病的争斗
人类早期与结核病的抗争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为抵抗这种疾病,西方国家曾提出“营养疗法”,我国民间也有很多偏方,如吃“人血馒头”、“打鸡血”等,但种种方法都没法阻止结核病菌的侵袭。
1820年英国医生卡森成功地发明了实验动物的肺萎陷疗法,为人工气胸疗结核病指明了方向。经过不断尝试,20世纪20年代以后人工气胸疗法逐渐得到推广。这种方法虽然有效,
但局限性强,创伤性和副作用也较多。
为了弄清结核病的真正原因,科学家投入到寻元凶的战斗中。19世纪后半叶是医学病原学获得丰收的年代,涌现出巴斯德、科赫、梅契尼可夫、志贺杰等一大批优秀的微生物学家,结核杆菌也是在这一时期发现的。
科赫(Robert Koch,1843-1910)是德国著名的细菌学家,他发明了多种细菌培养基和显微镜摄影技术,确定了判断病原体的科赫原则,更重要的贡献是他发明了一种新的染方法——抗酸染法,这种染方法可使隐身的结核杆菌在显微镜下暴露原形。1882年3月24日在柏林生理学大会上,科赫郑重宣布他到了结核病的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因此被人们誉为“杆菌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