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观后感800字左右5篇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大学观后感800字左右,希望能帮到各位.
大学观后感800字左右1
很浅面地读了《大学》,《大学》概含了不少儒家的思想,包括修身养性.以德服人.仁爱等中心思想.下面谈谈我读了《大学》的后感.
〝大学〞之所以是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代表着〝博大精深的学问〞.正如第一句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弘扬正大的品德.只有这样做了,我们才能实现自己要达到的境界,才能志向坚定,从而心安理得,思虑周详,有所收获.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古国,礼仪之邦.我想到当今的社会中,往往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插队.随地吐痰.谩骂等只是冰山一角,更有老人摔倒无人扶的现象,这不仅是道德的丧失更是人性的冷淡.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孔老夫子的〝仁
爱〞.这样的现状,我们如何能够思虑周详有所收获呢?
那些想要弘扬正大品德的人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端正自身态度,提高自身修养.这是我从《大学》中学到的.虽然我们只是宇宙中的一粟,但是〝Individuals
can make a
difference.〞.古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样的说法,这些说法在当今社会仍然是试用的.我们每个人只有提高了自身的修养,才能够为他人做表率作用,才能够为他人所信服.而提高自身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知识.
在这个日新月异,事物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显得极其重要.会认字不叫有知识,我认为有知识是指能够将自己所看所听所学用自己的思想转变为所想,进而转化成我们需要的东西,提高自身.这样的人才叫做有知识的人.
当今社会,大学泛滥,大学生也泛滥,但是大学生的质量却下降了.大学中,随处可见那些混文凭自甘堕落的大学生,我对这些人心存鄙夷.大学其实也是〝大学〞,那是一个思想交流碰撞,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一个殿堂,拥有这样一个机会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奋斗拼搏.有些大学生
每天打游戏.宅寝室,干着80岁也能干的事情,那我们要青春何用?趁着年轻,多学点知识,多培养道德情操,多去参加社会实践,多做志愿者活动,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心存感恩之心,以德服人,诚实守信,与时俱进,即使没有大出息,也会是个受人尊重的人.
大学观后感800字左右2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不计其数的传世巨著.读后感又俗称读书笔记,是对于一句话,一段文字,一本书的感想和见解.好的读后感应该是和原著作者在思想上的一次火花交锋,在文学修养上的一次升华.出国留学网读后感栏目在此为大家提供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痛苦的事情,知识程度不同.可能是涉世不深,可能是一直在家人,朋友,老师的呵护,陪伴下,对于〝痛苦〞这两个字我没有太深的感触.然尔,再读完着本书后,真的让我对这两个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位作者所经历的痛,所经历的苦,真的让人都为之心痛.好多次,都让我留下了泪水.灾难的降临真的是不期尔至,猝不及防.着灾难过早而又彻底的毁灭了萦绕在那个六岁小女孩那幼年的平静与温馨.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说话.〞读了《我的大学》这部文学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主人公青年时代的生活及命运,还使我懂得了如何从容镇静地去面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 翻开人生的一页书,相当于走向人生的道路.
这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著作,是高尔基三部曲的第三部.讲了:在一个中学生的股动下,阿廖沙来到喀山准备读大学,却发现梦想根本实现不了,只好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中小心工作,并认识了很多有思想的热心人,自己也成了一个有抱负有责任感的新青年.
当看到《我的大学》这个名字时,我还以为是讲的阿廖沙在大学的生活,其实却不像我想的那样.阿廖沙在那个黑暗的社会连上大学这个愿望都那么难实现.他那么爱读书,考上大学一定没问题,可是他很穷,没钱读书,只能打工挣钱,挣够钱了,或许还有一线希望.但这并不妨碍他一直追求理想.
我一下就想到了今年陕西省高考理科状元李宁宁,她家也很贫困,可是她考上了北大,北大还免了所有学费,还给了奖学金.所以,如果生活在现在的社会,只要学习成绩好,不用为钱发愁.
大学观后感800字左右3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曾子在此引用上古之圣人之经典,开始阐述仁学的要义皆来自上古时期的传承,通过孔子刨根问底显示了仁学的本质来源于人之心性,一切神祇之性皆来源于本性既德性,剥离怪力乱神,去除无谓的精神崇拜,回归自然,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彻底的回归,回归无神轮,一切人皆可圣,圣不在什么地方,心性就是圣地.由此可见,无论佛教宣说无神论却再次沦入神祇崇拜,其他所有宗教都没离开有神崇拜.这是我们华夏文明最璀璨的源起.
《尚书.周书》中德《康诰》乃周公封康叔于殷地之时所作的训辞.意为你要克制自我之私欲而昭示仁德之性,慎用刑法,善待孤寡老人等等弱者,才不会如同三监一样为了自己而使社会动荡.能够执守和实现内在心性之德于自己和天下,也只有这样实行圣贤之道于时时刻刻和事事物物中.
《尚书.商书》中《大甲》中说到伊尹放太甲这个事件中来说明〝先王顾諟天之明命〞的根本性.太甲上位三年而刚愎自用,一味享乐而朝政昏乱,被伊尹放于铜宫而反省,终于明白天子与百姓无别,明白心性只要而重新国泰民安.告诉大家不管是谁皆应尊重内在心性之本,方本国顾諟天下之命.
《尚书.虞书》至《帝典》阐述上古禅让之礼.〝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也就是说通过天子内在生命中高深光明的德性来普照和谐九族百姓,以至于和睦相处,风俗归厚,才使社会处于文明,以至于普天下太平.正如所说解放全人类,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一样.可见华夏文明上下贯通,从不偏颇,这就是我们国家的.社会本质以和谐为上.
通过对《尚书》三篇的经典引用,明明德之明是自觉.自发.自主.自由地彰显仁义心性,是超越的和先验的.正如孔子所说〝吾欲仁,斯仁至也〞.禅宗临济大师一样以人为本,心性自明,可见佛教传入中国,融合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本善才有了禅总本真,于是禅宗才是真正的汉佛之核心,完全超越原来的佛教框架.
读书明志在于透彻心性,大学之深邃在于此.
大学观后感800字左右4
小时候读书,老师会要求写读后感,只是那时的读后感过分八股,几乎千篇一律,后来也喜欢上了看书,每看完一本书就会想很多.只是今天所写的大学并非一本书那么简单,或者说不仅仅是一本书.
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真正的去读万卷书或许会发现,不但没有行万里路,反而在原地停留,大学四年,并不算长,但这四年走过的,却影响了一个人的终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民可能扯的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止于仁,恐怕现在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我读大学,并没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如此漠然的处世态度,可能很少有人可以做到,毕竟我们所处的社会太过复杂,太过现实,似乎已经很少有人会或者有机会去体会修身的意义所在.
我们总是以仰望的姿态去面对人生,或许仰望意味着追求,意味着理想,却未曾想过仰望的同时却已经将自己贬了值,人确实该有理想,该有追求,但是这种追求这种理想应该如何去体现呢,我们总是在应对这社会所带来的一切,却有多少人能对所谓的社会现实泰然处之,以一个平和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呢.
800字读后感 之前看过一本书叫《善待自己.善待生命》,书中有一段话说人用自己的实践一次又一次证明,人是一种可以重塑的生命形式,人是自己自主选择和创造的产品,但走到现实中,我们却把这种重塑生命的机会交给了所谓的现实社会.
你用明亮的眼睛看着世界,世界是明亮的;你用美好的眼睛看着世界,世界是美好的,愉快而幸福的生活来自心灵愉快和幸福暗示.我没有很好的理解我所处的世界,所以只好以书中原话来表达我对其的态度,或者我希望我拥有的态度.我想这种态度在现今社会中也算得上是大学中所谓的止于至善罢.
大学观后感800字左右5
初次接触《大学》,不求甚解,读完一遍以后最大的感受即是感动.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大学》讲的并不是声情并茂的煽情故事,为何会感动呢?此时的感动不只源于文中所讲,还源于著书者及注疏者.
总结一下,让我感动的有三点.首先,我读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一直对宋朝的学者无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总觉得他是个迂腐古板,呆滞严厉的学者,毫无灵气可言,看过这篇
集注之后才发现人家并非徒有虚名.他的注疏严谨而详尽,对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来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学者的一个典型代表,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学者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地学习钻研孔圣之道,几乎是带了一种虔诚的.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也许在今天的学者身上很难再发现,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它纯粹源于治学者本身.
接下来是第二点,《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个人道德修养与治理天下之间的辩证关系.前面很大一部分讲的是个人道德修养,〝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样的.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甚至是几近苛刻的要求.〝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君子自身的修炼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严厉.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著追求,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第二个地方.在当今这个标榜个性的时代,人们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来状态,〝个性〞在张扬其魅力的同时也为不少不思进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对于完美的极致追求也许并不会实现,实际上实现的人确实很少,但是他们这种对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这句话中,我看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有所作为,换句话说,就是用行动去改变现实,将目标一步步分解细化,从而逐步实现.与此同时,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渐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认真而严肃地经营人生,严格要求自己,修身养性.相比之下,我们现代人面对问题要消极得多,颓废与无奈也多得多.许多时候,我们也给自己树立光辉高远的理想,然而却仅仅是止于口头,懒于行动.只是说说而已,真到要为理想吃苦的时候却畏畏缩缩,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们自己,真是汗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