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中华人文精神;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主要载体为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古代文化常识、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
端午节文章背景介绍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战略任务,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教材是“培养时代新人过程中最重要、最直接、影响最深远的工具。它体现国家意志,承载优秀文化;它传播科学知识,打开每个人心灵的窗口;它于无声处凝心聚力,培养代代新人,为民族复兴注入持久而深沉的力量。”国家统编的语文教材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重要载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精心筛选、编入语文教材的优秀篇目富含大量的中华文化认同认知因子,对培
养学生
的中华文化认同具有突出的作用。
首先,我们通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这门课程知道,学段大致分为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
第一学段(1-2年级)我们选择了两篇课文:一年级下册的《端午粽》和二年级下册的《羿射九日》。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端午粽》这篇课文就是以家庭过端午节、吃端午粽的事由向学生们介绍端午节和端午粽。
《端午粽》:这篇课文整体上给人的感觉条理非常清晰,课文以儿童的口吻,以家庭过端午节吃端午粽的事由,向学生介绍了端午粽的由来、样式、香味等,实际是一篇说明文,赞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课文中还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来介绍粽子的样子和它的味道。比如:美滋滋、又黏又甜、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词语会使描述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这些词语的准确使用离不开作者的细心观察,这一篇课文贴近生活,能很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这个中华传统节日中华传统习俗。同时在文章的最后又表明了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屈原,体现了端午节,这样一个传统节日的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神话故事作为中国文化极为绚丽多彩及极具神秘彩的一只代表了中国古代人对于大自然的无限崇拜,以及中国古典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是中国文化中的
瑰宝,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依然存在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羿射九日》:《羿射九日》是一篇神话故事,故事内容精练,结构紧接,讲述羿射九日的经过。很久很久以前,天上同时出现十个太阳,大地万物都快被烤焦了,人类的日子过得很艰难。羿决心救人们于水火之中,他一口气射掉了九个太阳,留下一个太阳造福世界,大地上重新现出了勃勃生机。本篇课文语言简单生动,易于理解,多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羿高大英勇的形象,赞美了他为人民除害的大无畏精神,表达了上古时期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这样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之一。
第二学段(3~4年级)
《女娲补天》也是一片神话故事。本文是一篇神话故事。神话主要是表现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念。正是因为这样,神话具有丰富多彩的想象、奇妙的情节和感人的艺术力量。其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本文主要讲了天塌下来一块,地被震裂,人们被水火所围困,女娲把人们从水深火热中救了出来,她又寻五彩石冶炼,补好了天,赞美了女娲勇敢善良、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女娲补天》一文结构完整,条理清晰。故事情节生动,充满了大胆的想象,富有神奇彩,让学生在生动
形象的故事语言中感受到了勇敢顽强、智慧能干、甘于奉献的女娲形象及她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华传统精神美德。
《纸的发明》: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创新的智慧成果和科学技术,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其中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
一,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本文叙述了没有纸之前人们用文字记录事件的不便以及纸的发明过程,说明中国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先介绍了我国不同时期用于记录事件、信息的工具,然后写造纸术的出现和改进,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并且让学生掌握蔡伦造纸的过程和书写材料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造纸术的生产流程,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三学段(5~6年级)
《梅花魂》:《梅花魂》,写的是一位老华侨十分珍爱墨梅图,在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梅花的手绢郑重地交给外孙女,让她好好保存的往事。整篇文章通过赞美梅花来颂扬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文章通过阐述老人对一幅墨梅的珍爱,透析出梅花那坚贞不屈
的气节。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通过贯穿在全文中老人的三次流泪,进而让读者感受到一个侨居在异乡的老人一份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因为“梅花”又名红梅,所以是中国的传统名花。“魂”指精神。“梅花魂”指的就是梅花的精神,即“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它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而且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
节倍思亲”之类的句子,就流下眼泪。外祖父常常教“我”读这些诗词,目的是使“我”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时借教读这些诗词,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每当读到“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些诗句,就勾起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无限思念,漂泊他乡的浓浓愁绪,就不由得流下了眼泪。小学生就会懂得,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它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外祖父爱梅花、送梅花图和爱祖国之间的关系。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因此,他把梅花看得比什么都珍贵。可见,外祖父爱梅花,实际上反映了他对祖国的爱。因此也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之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