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抄报:汉字的演变——甲⾻⽂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篆书、⾪书、楷书、草书、⾏书等阶段,⾄今普遍使⽤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
古⽂字阶段的汉字,汉代以前的⽂字。更具有形象性。
战国⽂字:“诸侯⼒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皆去其典籍。”“⽥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冠异制,⾔语异声,⽂字异形。”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秦国⽂字,汉字发展的主流。
六国⽂字,地域差异⼤,不反映汉字发展轨迹,是⽀流。
甲⾻⽂
甲⾻⽂主要指殷墟甲⾻⽂,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于占⼘记事⽽刻(或写)在龟甲和兽⾻上的⽂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字中体系较为完整、时代最早的⽂字。
甲⾻⽂是中国的⼀种古代⽂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也
是现存中国最古的⼀种成熟⽂字。甲⾻⽂⼜称契⽂、龟甲⽂或龟甲兽⾻⽂。甲⾻⽂是⼀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部分甲⾻⽂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纪录。商代统治者⾮常迷信,例如⼗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神进⾏哪些祭祀,以⾄于⽣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占⼘,以了解⿁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所⽤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的肩胛⾻。通常先在准备⽤来占⼘的甲⾻的背⾯挖出或钻出⼀些⼩坑,这种⼩坑甲⾻学家称之为“钻凿”。占⼘的时候就在这些⼩坑上加热是甲⾻表⾯产⽣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占⼘的“⼘”字,就像兆的样⼦。从事占⼘的⼈就根据⼘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记载汉语的⽂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字和我们使⽤的⽂字,在外形上有巨⼤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法来看,⼆者基本上是⼀致的。
发现有⼤约15万⽚甲⾻,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活的诸多⽅⾯,不仅包括政治、军事、⽂化、社会习俗等内容,⽽且涉及天⽂、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法,展现了中国⽂字的独特魅⼒。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为载体的⽂献。
是已知汉语⽂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上的⽂字早先曾称为契⽂、甲⾻刻辞、⼘辞、龟版⽂、殷墟⽂字等,现通称甲⾻⽂。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 (以⽜肩胛⾻为常见)进⾏占⼘,然后把占⼘的有关事情(如占⼘时间、占⼘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档案)。除占⼘刻辞外,甲⾻⽂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历法、⽓象、地理、⽅国、世系、家族、⼈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化、语⾔⽂字的极其珍贵的第⼀⼿资料。语言文字手抄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