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了解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重点)
2.能够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并仿写进而掌握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的方法(重点)
3.体会对比的特点再运用对比的方法仿写
4.积累背诵古诗《游子吟》(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游子吟》古诗朗读动漫制作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月是故乡明》和《祖父的园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课文都饱含着浓浓的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如何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交流平台
1.指导学生先读一读之前学过的《月是故乡明》和《祖父的园子》这两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文章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想好后先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2.小组交流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3.引导学生谈感受看看和你的感受有何异同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交流结果指名读
生1:读到《月是故乡明》中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这句话时我能直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生2:读《祖父的园子》时我从描写园子里的花草虫子鸟儿等事物的语句中体会到了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对祖父和园子深沉的爱与怀念
生3:我在读《月是故乡明》时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体会到了作者的怀乡之情
生4: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了也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2)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习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方法一: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
方法二:有感情地朗读
方法三:通过直抒胸臆的句子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四: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学生交流自己还在哪篇文章中把自己想象成了文中的“我”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交流自己都在哪些文章中运用了有感情地朗读的方法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4.小结: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有很多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先初步掌握以上几种在进一步的学文中要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和文本对话中加深对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的理解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词句段运用(一)
1.过渡:一篇篇文章的情感浸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在情感的海洋中幸福前行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做个“我说你猜”的游戏看看谁最聪明
2.出示游戏规则:读句子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猜一个最能表达这个句子情景的字
3.屏显句子:
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
飞出来
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1)学生读句子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然后思考一个最恰当的字来概括句意并说明理由
(2)同桌之间交流答案
(3)指导学生汇报第一个句子的答案——亮
学生汇报答案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说理由(人睁不开眼睛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引导学生一种事物形容太阳的亮
④教师指导学生接龙汇报。
(4)指导学生汇报第二个句子的答案——热
学生汇报答案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说理由(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教师指导学生抓住事物对“热”的不同反应接龙
4.小结:第一个句子是写太阳的光芒亮然后围绕“亮”写了“人”“蚯蚓”“蝙蝠”的不同反应;第二个句子是写天气热然后围绕“热”写了“鸡”“狗”“蝉”对“热”的不同反应我们在描写事物的时候可以先出这个事物的特点,然后通过不同事物的反应把这个特点写具体
5.练笔进一步内化感悟加深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1)屏幕出示关键字:忙 冷 吵 静 快 辣
(2)出示练笔要求:选一种情景仿照着说一说
学生自主仿说组内交流
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全班交流
修改自己的仿说
第二课时 
词句段运用(二)
1.激趣:下面的这几句诗你能填上吗?
课件依次出示:
不知细叶谁裁出(          )
(          )缘愁似个长
(          )恨别鸟惊心
(1)学生填空朗读诗句
(2)导学:想一想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学生汇报后相机出示:比喻 夸张 拟人
(4)小结:比喻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的运用使诗句的表达更生动了
2.学习“对比”的表达方法
(1)出示文中的句子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学生读句子,思考表达特点然后小组讨论
(3)集体汇报交流
第一句把不同地方的月亮和故乡的月亮对比表达出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第二句把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和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对比突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句把绍兴别致的乌篷船和姑爹的小渔船对比突出对姑爹小渔船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3.小结:通过对比方法的运用突出对最在乎的事物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4.小练笔:照样子写一写
(1)学生自主练说尝试写一写
(2)组内交流,推选有代表性的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日积月累
1.过渡:母爱是伟大的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出无数赞颂母爱名篇更是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熟悉的古诗——《游子吟》
2.了解题目
(1)课件出示:“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与歌曲相似我们还学过相关题材的诗《暮江吟》《石灰吟》等
(2)教师强调:游子吟就是出门远行的人的吟诵吟咏
3.了解背景
(1)学生汇报
(2)教师补充:
孟郊唐代诗人一生穷困潦倒直到46岁才中了进士,50岁时做了溧阳县尉这是个小官他时常思念家中年迈的老母亲一天明月当空他望着家乡的方向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想起年轻时几次赴京赶考出门前老母亲都忙前忙后为他准备行装他清楚地记得第三次进京赶考的前一天晚上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为他缝制衣服的情景他深感母爱的伟大回房提笔写下了这首历代传诵的名作——《游子吟》。
4.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同桌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齐读
5.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读古诗想象画面边读边和同桌合作尝试画一画
(2)学生到黑板展示绘画并说明理由
(3)指生结合画面和诗句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内容
(4)想一想:最能表达诗人感情的是哪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播放视频讲解动画
7.练习背诵
(1)自由练习背诵
(2)接龙背诵
(3)齐声背诵
(4)配乐背诵
布置作业
1.把学到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2.搜集描写母爱的故事
   
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以《我的青春阅读》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
【答案】我的青春阅读
记得有个智者这样忠告过:生活里,要善于阅读那本无字的书。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生活就是一场场温和细腻的诗情画意;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生活更是这一场场的简单明朗,却又不加修饰。但走过这回味悠长的岁月,经过这些鲜翠嫩绿的日子,在蓦然回首处才会发现,这简洁生动的生活,这宽阔明朗的心地,才是那本无字的书,
西游记里有这么个情节:师徒四人取经回来的半路上,才发现那些取回来的经书空无一字。是他们的失误吗?是佛祖的故意捉弄吗?都不是。其实,人生就是一本需要阅读的无字书,每个人的人生之路不可复制,自己的路就在自己脚下。
在这深情款款的岁月,阅读着生命,阅读着生活,生活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黯淡萧条的境遇,忧愁抑郁的心境,懵懂青涩的日子,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必修课。即使小心翼翼地不去主动招惹那些缠人的烦恼,这种种烦恼也会随时随地充盈心头。而剑拔弩张的各种执着,更是壮大了那些烦恼的力量,更加让那些浓浓的烦恼溢满了生活。
这如同初春嫩绿的树芽般的青春岁月,也不会逃离那些烦恼的侵扰。对童年的失落,对未来的向往,对现实的迷茫,被各种烦恼蒸煮着的生活,也涌动着淡淡的愁绪。
生活的过往,需要的不是迷失于烦恼,而是读懂那些烦恼,超越那些烦恼,读懂生活,活出生活的惬意和恬淡。青春不是一场失意的蜷缩,对生活的积极面对、积极改变,才是对青春最大的致敬。
生活的禅法,单纯而繁复、憨拙而聪灵、岑寂而鲜活。它需要那出那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去直面一切躁动着的烦恼困惑,去把那些如夏天的空气般溽热的烦恼,去转化为一场生动而温和的宽厚。这不仅是青春的意义,更是对青春、对生命最大的致敬。
生活不是一场在各种烦恼打击下的垂头丧气,而是需要站成一棵树的样子,抖擞着满身精神,一枝一条,一梗一叶,一地绿荫,一片葱茏。
生活更像是一场回味悠长的经过,也许等年华老去的时候,才会真正去仔细回味这生气盎然
的生活。生活不应该是一场面对回忆的后悔,因为生活里的一切都可以被我们认真把握,都可以被我们努力改变。
生命从来就是一场积极努力,不懈怠,不懒惰,不消极,勇敢地去直面那些烦恼,去改善那些所有的境遇,去承担哪些所有的重量,这就是我们对生命勤奋积极的阅读,这才是我们光芒万丈的青春。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题目是《我的青春阅读》,关键词是“阅读”,“我的”和“青春”是“阅读”的限定修饰语。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可以改变命运,但并不是一定改变命运。所以作文时可以围绕阅读方式来谈谈自己的青春阅读。比如,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还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也可以结合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思考,谈谈自己的青春阅读。写写自己的阅读体
验,也可以写自己的阅读收获,还可以写自己对阅读有关问题的思考。不管些什么方面的内容,都要注意题目要求:不少于800字。
点睛:命题作文是传统的作文考试方式。有人说命题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意思是命题作文限制得过死,不利于同学们发挥习作个性。其实,我们只要把握命题作文的写作规律,一样可以写得精彩。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1、确定文章体裁;2、划定取材范围;3、掌握写作重点。要写好一篇命题作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步:精细审题。一般情况下,审题应做到“瞻前顾后、一字不漏”,明确题目的范围及重点,准“题眼”。
第二步:精深立意。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犹如文章的灵魂,必须正确、集中、深刻。
第三步:精心选材。力争用与众不同的材料,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
第四步:精彩表达。表达包括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确立了中心,选好了材料,就要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此外,还要精心锤炼词语,巧用修辞手法,力求让文章语言“活”起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曾永义《愉快人间》说:“为了‘人间愉快’,就要‘人间处处开心眼’,就要具备担荷、化解、包容、观赏等四种能力,达成‘莲花步步生’的境界。”这是一段充满生命智慧的哲思。
“人间愉快”,可以是敞开心胸、放宽眼界的自得;可以是承担责任、化解问题的喜悦;可以是对周遭事物的谅解和包容;可以是观照生活情趣的艺术……。
请你以“人间愉快“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可叙述,可议论,可抒情,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答案】人间愉快
愉快,听上去是一个很“大”的词。很多人一生都在寻求愉快,但到了垂暮之年,终于有时间坐在摇椅上,享受午后的慵懒阳光时,才发现,愉快其实就在身边。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绘画,但其实那只能称为涂鸦。我喜欢拿着五颜六的水彩笔在白纸上涂涂抹抹,画一些别人根本看不懂的线条与图形。但在我的眼里,它们也许是我在树枝间看到的一只麻雀,或是在阳台上无意中注意到的一株幼苗,抑或是傍晚天边的那一片灿烂的火烧云……也许我永远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画家,但小时候的我,拿着画笔,用画来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无疑是愉快的。愉快,其实就在于你可以用所爱的方式去展现生活。
稍大一些,我又爱上了摄影。与其说喜欢在那些变幻莫测的光影中寻最美的状态,不如说
我喜欢用这种瞬间“凝固”的方式记录生活中点滴的美。我拍摄的照片也许并不专业,甚至有些许模糊。但每当我回顾那些照片时,它记录下的情景却仿若重现,也让我重温了当时的愉快。毋庸置疑,那个手举照相机,透过相机屏幕,小心翼翼地将自己认为“美”的东西一一记录下来,并在成功后手舞足蹈地与父母分享的我,是愉快的。愉快,在于你珍视生活中细微的美,并用心想把它留住。
后来,我渐渐喜欢上了登山。纵然,爬山的过程很累,但当我站在山顶,俯瞰大地,看到山下小小的人影穿梭在那些街道上时;当我仰望天空,看到远处的云海仿佛触手可及时;当我回望来路,看到已走过了那些数不清的台阶时,那种战胜自己的胜利感带给我无与伦比的愉快。愉快,就在于你不断地挑战自己,不断地努力,不轻言放弃,直到成功地站上山巅。
毫无疑问,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我们可以选择用自己的方式体味生活,可以学着珍惜、把握生活中点滴的美好,这样,才能收获真正的人间愉快。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命题作文,从内涵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观点型命题作文。
论题型命题作文。命题提供的是一个观点所属的范围,具体的观点需要我们对论题进行分析和切割,
寓意型命题作文。命题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既有表面的意义,更有隐含意义。
关系型命题作文。命题采用两个或三个词语,中间用间隔号或“与”“和”等词连接,这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本次作文的题目是“人间愉快”,重点在“愉快”,材料中已经给出解释:可以是敞开心胸、放宽眼界的自得;可以是承担责任、化解问题的喜悦;可以是对周遭事物的谅解和包容;可以是观照生活情趣的艺术……考生可以就此取材作文。
命题老师希望考生必须具备担荷、化解、包容、观赏等四种能力,因此,考生必须不能太肤浅,只停留在吃喝玩乐的感官愉悦。“人间愉快”是长年以来逐渐体悟的一种生命境界,甚至于认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立意上:应论述承担生命的意义,“生活小确幸”,例如观赏一只猫的表情、读书读累了抬头望见皎洁的月光等,从中反思“人间愉快”的来源。如自愿当义工的经历,在助人过程中,不但解除自己心中的郁闷,也获得别人感谢,这就是最好的回馈。要有写作深度,如“如果双手握紧名利不放,就无法空出手来去开天辟地。如果双眼紧盯着目标,就无法看见背后的洞天福地”,再如“心中的小恶魔不作怪,取而代之的就是人间愉快”,又如“一个人笑,两个人都会快乐,何况是一人”这样的语句。
【点睛】
命题类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如下,(一)增加词语法,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加词语法”。具体步骤:第一步,明确已给题目含义(内涵和外延),第二步,在题目的或前或后或中间加上词语,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的目的,第三步,根据所添加的词语确定写作的中心(主旨、主题、中心论点),确立观点时,可以用判断句或者条件句来表达自己的爱憎情感,确定自己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二)抓关键词法,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具体步骤:第一步,确定词语结构,明确写作范围和对象,辨清写作重点。
在偏正短语的题目中,中心词往往就是写作的对象,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往往体现了题目的特殊要求,它也往往就是题眼。
在动宾短语的题目中,宾语一般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而动词一般是写作的重点所在,它也往往就是题眼。
在主谓短语的题目中,谓语部分常常是写作的重点,它也往往就是题眼。比如本题中的“愉快”,应是写作的重点。 第二步,到可以拓展联想的词语,运用联想和想象确定自己熟悉的主题。(三)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法(即化具体为抽象,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 有些命题
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周国平先生对当代人的精神状况作过这样的描述:“精神生活的平庸化是我们时代的一个明显事实。在精神领域,不管幸运还是不幸,每个人独自承担拯救自己灵魂的责任,这将是许多代人的命运。热情的理想家所能做到的,至多是鼓舞人们自救,而不是充当救世主。”
精神自救是精神健康的标志,即使没有哲学和哲学家,我们也有不满和自救的需要。
请以“精神的自救”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自己或别人的经历,也可以表达感悟和思考。
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精神的自救
人生在世,处于何种心态,拥有怎样的精神很重要。在精神普遍平庸的当今,我们首先要拯救自己的精神,然后才能担当责任,兼济天下。
当“3·11”日本大地震的消息传来时,我们本以为失去亲人的日本人将会满面痛苦,整个国家
将会陷入一片沉痛气氛中。然而,打开电视、电脑,所看到的画面让人震惊:地震灾区的市民有序地在超市排队买生活用品;有的安然、平静地坐在宽敞的避震区;有的在电话亭外有秩序地排队等待着给亲人打电话,报平安……若不是屏幕上写着“日本大地震”等字样,我简直不相信这会是震后人民的反应!面对灾难,他们隐忍着悲痛情怀,理性地对待灾后救援。这应该是“精神自救”的极好范例。
抛开历史的仇恨,用客观的眼光看待日本,他们确确实实地做到了精神的自救,他们能如此镇定地对待苦难,是因为他们拥有坚定的自救精神。
当今社会,有多少精神缺失的人,他们将毒奶粉送入婴儿的嘴里,他们将瘦肉精端上人们的餐桌,将馒头染,他们将公园里的盆景据为己有,他们将道路旁的公共设施随意毁坏……如果不进行一场“精神自救”的革命,我们的社会将毫无信义和秩序可言。
“精神的自救”需要信心,需要意志,更需要顽强的毅力。当黑暗遮蔽了光明,“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毅然投入汨罗江,这是屈原对自己精神的自救,他不希望自己的精神被玷污,于是采用这种极端的方法来拯救精神。渔父对他的劝告他不听取,他要让自己的精神存活下来,传递给后人。当伟大的思想遭遇强暴,生命颠簸于急流险滩,孔子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的精神自救便是坚定信念,怀抱理想,相信未来。从皇帝成为阶下囚应该不是
滋味,一般人很可能会熄灭生命之火,但李煜却以赋诗填词来陶冶情操,拯救自己的精神,因为他的精神自救,中国文学也就多了“春花秋月”的词韵。
精神自救是精神健康的标志,每一个人都有不满和自救的需要。在精神生活匮乏的现在,我们应该拯救自己的精神,不能等待救世主的降临,更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为自己的精神与灵魂负起责任,更要让精神之火熊熊燃烧,绵延不绝。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命题作文,命题是“精神的自救”,这是一个关于人与自我的话题,直指人的心灵,符合高考命题的趋势。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这则材料透露出三方面的意思:一是当今时代存在着精神生活平庸化的现象;二是每个人都有独自承担拯救自己灵魂的责任;三是精神自救是精神健康的标志,精神的缺失要靠自救来完成。理解了这三层意思,就可以进行立意了。可从以下几方面构思:(1)什么是“精神的自救”。简单地讲,“精神的自救”,就是从精神的层面对自己进行思考、反省、修正和调整,从而加强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2)为什么要进行“精神的自救”。可列举现象,阐述当代人精神的缺失。如缺少应有的信仰和信念,精神 颓废,萎靡不振,人心浮躁,功利至上,
以“自我”为中心。或缺少应有的基本道德。如瘦肉精、毒奶粉、地沟油、注水肉、苏丹红、漂白剂等事件屡禁不绝。缺少应有的基本文明行为,如乱吐乱扔、破坏环境、毁坏公共设施等行为屡见不鲜。(3)怎样进行“精神的自救”。可阐述“精神自救”的具体方式和途径。如多读书,吸收前人的精神营养。多思考,经常自省。多学习,补充精神给养。(4)“精神自救”的艰巨性、复杂性 。“精神自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努力,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5)只有“精神自救”,才能成为人格完善的人。要明确表达自己对“精神自救”的理解,力求把见解说深说透,但也要注意辩证思考。注意论证的全面性与层次性。从文体上看,本题没有限定文体,故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如写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有充足的论据,有清晰的论证思路;如写记叙文,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点睛】
作为命题作文,要充分吸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确定文章的写作走向。命题人往往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展示一些信息,我们要认真地领会和推敲。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从而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
氛围。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瞬间或久远等等。要切中题旨文意,暗合命题要求。命题人总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紧扣教材,巧拟文题,从某个角度去测试考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把握作文的主题选材范围、结构等,以利正确定向下笔。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突出个人感受最深的材料。众所周知,我们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记自己熟悉的事,谈自己熟悉的问题,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才能写出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的好文章来。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文题与自己熟悉的内容对接,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把作文引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境地。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青春,是一边流泪一边微笑的成长过程。请以“我迈过了那道坎”或“我想迈过那道坎”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要求:①两题中任选一题;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姓名;③书写规范工整。
【来源】安徽省马鞍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
【答案】我迈过了那道坎
“又输了,不玩了。”话音未落,我手一掀,象棋子滑落棋盘,散落一地。有几枚棋子,也许是摔疼了,也许是输的次数太多了,滚到茶几下面藏了起来。
“不像话,没出息。”爸爸点上烟,坐在沙发上,慢慢的吸着,目不转睛的盯着我,既不生气,也不着急。
我被看毛了,怒目而视,冲爸爸喊:“别抽了,别在屋里抽烟。”
爸爸掐灭了烟,半晌没说话。我气还未消,用脚踢了几个地上的棋子。这时爸爸左手举着面包,右手举着苹果,向我晃了晃,心平气和的说:“儿子,你看,农民不知道当年会不会发生干旱或洪涝,他们都要劳作。怕天灾就不干活了吗?不干活就没吃的。同样,你怕输,就什么都干不成,什么都学不会,长大也不会有出息。”
那一年我六岁,爸爸讲的道理能懂。收拾好残局,收拾好心情,继续和爸爸鏖战。输棋虽生气,但不会无理取闹,我不怕输了,我要迈过那道坎。
我终于熬到咸鱼翻身的时候,并且发现了新大陆。有一天,大姨夫来家里串门,和爸爸对弈,竟然胜了,胜了好几局,可替我“报仇雪恨”了,我似乎到了知音。以后每逢去大姨家,我都会和姨夫过招,我总是输。可我不怕输,和高手过招能学到真本事。大姨夫耐心的给我讲棋谱,讲思路,使我的棋艺大有进步。
不怕输是我制胜的法宝,带着它我要闯江湖去了。
夏天晚饭后,小区花园的灯下,几位爷爷定时定点的下象棋,我蹲在一旁,观棋不语,我不仅看热闹,还看门道。过了一段时间,几位爷爷看我按时点卯,就说:“小家伙,手痒吗?上来露一手吧。”我没推辞,大大方方的接受了邀请,心里盘算着怎样才能胜出。姜还是老的辣,我没胜出,打个平手。一天又一天的磨砺,爷爷们是我的免费陪练,在磨练中,我终于胜出了。
我从一个小屁孩长大了,经历了一些事,懂得不能怕输,怕输就没有赢的资格。棋如人生,人生如棋。山外青山楼外楼,用平和的心态去迎接强者的挑战,站在“高人”的肩上,增加了高度,还有迈不过去的坎吗?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道材料+命题作文。命题作文的题目是命题者确定的,是唯一的,不容变更的。考生审题时,要做到字字落实,有所侧重。字字落实实际上就是把题目中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写清楚。本题作文要求两题中任选一题,题目是“我迈过了那道坎”和“我想迈过那道坎”。“我迈过了那道坎”这个题目由这样几个词语组成:我,迈过了,那
、道、坎。我们要对这几个词语逐一落实,“那道坎”点明了特定的事物,这是一种明确的限制,其中的“坎”是一个比喻。它既可以比喻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遭遇的艰难、挫折,也可以喻指一个家庭、社会乃至一个国家发展、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困难、矛盾和不足等。所以,学生既可以从小处入手,也可以从大处着眼,从世界、国家、民族、文化角度来写这道坎。“我迈过了那道坎”一是暗示了人物应以“我”为主,写“我”的情感体验;二是显示了事件的目标和结果,所写事件必须是给自己带来新生感觉的有益事件,还要写出事件的起因和经过,交代清楚为什么会产生“我迈过了那道坎”的结果。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自己受到亲人、师长、朋友甚至陌生人的关爱和帮助,内心感到满足;二是自己因突破了自己的局限而感到自豪。而题目“我想迈过那道坎”,一是暗示了人物应以“我”为主,写“我”的情感体验;二是显示了事件的目标和所做的努力,所写事件必须是给自己带来新生感觉的有益事件,还要写出事件的起因和经过,交代清楚为什么会产生“我想迈过那道坎”的想法。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自己受到亲人、师长、朋友甚至陌生人的关爱和帮助,内心向往;二是自己因想突破自己的局限而努力实践。写文章时,只要围绕“迈过那道坎”来写都算符合题意。
文体上没有明确要求,可以写记叙文,可以以记叙文字为主,但要用议论文字来点睛,表达自己的情感。写议论文时,要善于举出实践的事例来证明论点。
考生写作时要巧妙切入。“千古文章意为高”,要想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需要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譬如可以用自己细腻的心灵触角,感受世界上最朴实最真诚的情感。
【审题】
本题是一道命题作文,命题有突出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的指向。其特点:有核心词,有思维导向;有对材料的解剖,也需围绕材料发散引申。总之,“活”,是这道题的最大特点。不管怎么说,相信“活”一点的考生应该能写出有思想、有文采的好文章来!
材料梳理。材料只有一句话:青春,是一边流泪一边微笑的成长过程。可知本题是要求写青春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挫折,以及是如何迈过去的。
供选立意有:1、从“人”的角度感悟有:战胜困难让我更坚强、乐观、自信。2、从生活的角度感悟有:让我学会理解、懂得感恩、知道珍惜等等。
行文结构:从小处着手通过记叙自身一次关于“迈过那道坎”的故事,抒发生活感悟。选用叙事经典五段式,从文章开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文章结尾五大部分来安排结构。注意故事的结果及文章结尾段为抒情议论段,需要深入剖析。
素材:
1、情感类:可以是与父母亲人的亲情、老师同学之间的校园情等。比如发生某件小事,我
迈过了那道坎,让我懂得了珍惜亲情、友情、师生情等。 选材事例:
(1)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的我越来越叛逆,渐渐的开始讨厌父亲,父子之间的沟通也日渐越少,父子之间产生了一道无法逾越的坎。作者在一次看到童年时期与父亲快乐玩耍的照片后开始顿悟了自己的无知,感受了亲情的伟大和宽容。
(2)那次期末考试我没有考好,对于处处都要强的我来说这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回到家后父母不但没有安慰,反而严厉的批评了我,由此我灰心失望,成绩一路下滑,是老师的帮助让我迈过了那道坎,回了自信,走向了成功。
2、成长类:与自身经历有关,原本胆小、悲观、自私的我,通过某件小事懂得一些道理,学会端正态度,学会改变自己。
3、事例:
(1)我是一个胆小如鼠的孩子,平时最害怕接触到水,尤其是游泳,可妈妈偏偏在暑假的时候给我报了一个游泳班。游泳教练特别的严厉,要求严格。我艰难的经历了从学习闷水到划水姿势再到换气的过程,在两个月训练中我迈过了那道坎,通过了游泳考核。
(2)我生长在一个贫困的家庭,母亲天生是一位腿有残疾的人,每次开家长会我都拒绝让妈妈来,虽然我不敢正视妈妈的目光,不敢与妈妈沟通,但是我总能到自认为很充分的理
由。这件事就像一道坎一样横在我们母女之间,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篇题为《小巷深处》的文章,使我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虚荣与无知,我顿悟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我成功的迈过了那道坎。那道虚荣与无知的坎。
【点睛】
高考记叙文写作的四大要领:要领一: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情节精彩,故事性强,悬念重重,能引人入胜。有了故事性,才有了记叙文的本质。记叙文写作,成败的关键皆由故事性决定。要领二:塑一个鲜活的人物。写记叙文离不开写人。要人物形象鲜活起来,除了对人物与事件进行叙述以外,还必须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等。要领三:作一番生动的描写。包括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等。不管是人物描写、景物描写,还是场面描写,都必须注意细节描写。要领四:抒一段动人的情感抒情,简单地说,就是用真挚的语言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在记叙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对所记叙的人和事抒发感情,可以让平白的叙事锦上添花,引起读者的共鸣。抒情的文字有时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凭借所描述的人、事、景、物来传情达意,即间接抒情,常见的间接抒情方法有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种。抒情文字有时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也就是直抒胸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以分享,美味可以分享,欢乐可以分享,幸福可以分享,经验
可以分享…… 生活因分享而充满温馨。
请以“分享”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 不少于800字
③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分享
百灵啼声婉转,麻雀扑打着翅膀,鸟儿在同一片蓝天飞翔;小草青葱,树木成阴,草木在同一片土地呼吸;行人匆匆,游人闲适,人们在同一片土地生活。分享--一个具有魔力的词语,给我们以无尽的财富与收获。
分享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充实与快乐。分享是一种大智慧。懂得分享的人能收获高于常人几倍的快乐。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我醒来,我便思索着如何与他人分享我的快乐,因为那会使我更快乐。”盖茨的确如其所言做到了分享:他与世人分享他最新的研发成果;他与社会分享自己的财富;他在分享中得到了人们的敬重,在敬重里获得了更多的快乐。不会分享的人
只能在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中自以为“幸福”地度过每一天。没有分享,便不能开阔心胸,而心胸狭隘如何能有真正的快乐?分享就似一种催化剂,有了它便可以催生出更多的幸福与快乐。
分享能够提升人生的情趣与境界,赢得人们的尊敬。竹林七贤徜徉在山水之间,在分享彼此的志趣之时升华了各自的情谊;苏轼与王安石虽然政见不同,却喜欢互相探讨诗词、分享两人的文学见解,因而他们的友情坚如磐石;居里夫妇毫不吝啬各自的一点一滴,无论是财富抑或是科研成果,他们都与世人同享,所以他们成为了我们毕生爱戴尊敬的对象……因为分享,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渐渐消失;因为分享,他们收获了双倍的幸福;因为分享,他们得到了世人的尊敬。
分享能使各种文化和谐相处,使国际关系更加融洽。世界是一个大家庭,各国灿烂的文化需要世人共享。回想中国古代闭关锁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文化的趋同与单一会日益严重;再想想二战时期法西斯对于人、对于文化的肆意扼杀几乎将世界一步步推向衰败。现代社会需要和谐,我们应当学会分享。因为分享能让文化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分享能创造一个和谐宁静的国际大环境,分享将使世界这个大家庭更温暖!
让我们懂得分享,让我们试着分享,让我们充分发挥分享的魔力,让分享这个神奇的词语在
生活中熠熠生辉!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篇材料兼命题作文,考生要注意抓住材料“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以分享,美味可以分享,欢乐可以分享,幸福可以分享,经验可以分享…… 生活因分享而充满温馨。”这样考生就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分享来写作了。
点睛:本题考生注意挖掘材料中的分享,在写作的过程中就有了写作的方向,最好是将生活中与他人分享的例子写入作文中,同时也要注意挖掘分享的意义,这样就能使得作文写得更加深刻。
请以“有朋自远方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答案】有朋自远方来
清茶一杯,明月满窗;独坐案前,翻开一卷墨香,探望从远方来的友人;友人之所以为友,是因为他们满载这人性的光辉、人格的光芒;因此,我愿静息以待,他们自远方来,留给我一方灵魂的圣水,一缕思想的阳光 。
拄杖无时夜叩门,你步履蹒跚却精神抖擞,你的心中还有愿望和梦想;王师北定中原,家国天下压得你弯了腰,却始终不肯垂下头。一代文人,本应是踏马游街,却演变成颠沛流离;
山河社稷,危在旦夕!那昏君,那乱臣,后退了,抱着衣食的美梦;你不甘,你不愿,前进着,怀着对这土地深沉的爱!你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楷模,你激励着这个民族要相信“柳暗花明”终会到来!而不幸的是,你化作零落的泥土,惟有香如故。如今,当你看到这中原的今日,你的额头不再皱眉,倍感欣慰;你从古代来,用拐杖敲醒我对着土地的热爱!
我自远古来的友人——陆放翁
大爱润物细无声。你自异域而来,带着对神明和生命的敬畏;你自天堂而来,带着对人间和弱小的大爱。我看着你的手,它已不如你年轻时那般光滑柔软;它曾为流浪儿童擦过身子,它曾帮满身癞疮者上过药膏,它曾为艾滋病患者抹去泪水。我的朋友,让我抱抱你吧!你那曾经温暖过穷苦残疾人民的身躯,是那么的温柔和圣洁;你那玲珑却跳得有力的心脏,是那么晶莹透明。走进我的你,是那么光彩照人,净化着我的灵魂,赐予我大爱的力量。
我自异域来的友人——特蕾莎修女
心系天下祝和平。其实你的离开并没有多久,却为何有这么多人淡忘了你的存在?伊拉克的哀鸿遍野,伊朗再起烽火,你那高大的身影和对和平的祈愿被谁抹杀了?联合国的半旗的诚意致敬又随谁的变质而烟消云散?而今,通过这神奇的通道向我们走来,诉说着你对和平的祈盼,让我紧紧握着和平的未来。没有种族差别,没有国界之分,只愿人类和平共处!这就
是你,一个阿拉伯男子的心愿。
我自隔世而来的友人——阿拉法特
合上这卷墨香,你们不得不离开,但却留给了我无尽的精神享受:爱国、无私、和平,在心中结合成对生命美好的祝福和祈盼!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何日君再来?我当虚席以待。
【解析】
【详解】
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题目非常简单,要求以有朋自远方来为题,写一篇文章。审题上没有多少难度,但是若要写出深意来,还需认真思考。人世间最可贵的感情无疑是亲情,除却亲情,那就是友情。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考生可以从友谊的可贵入手,赞扬伟大的友谊;也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有朋从“远方”来,他会从遥远的地方给我们带来什么财富、见识或感受?为什么远方之客要来造访?我们该以怎样的方式待?考生还可以上升一个层次,从国家的视角考虑,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热情好
客的国度,从古至今,我国如何对待远来之客,为中国为世界做出了什么贡献?总之,考生抓住一个角度思考,即可得出正确的立意。
赞颂母亲的诗
立意:
1.有朋自远方来,我们当虚席以待;
2.我若盛开,朋友必来;
3.有朋自远方来,带来财富、沟通、共识、和谐;
4.珍惜友谊。
素材:
1.许攸去投奔曹操,曹操正在睡觉,一听老朋友许攸来投,连忙从床上跳下来,鞋袜不穿,跑出恭迎。曹操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先拜于地。许攸一见,感慨万千。
2.200888日晚,北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领导人和贵宾出席了开幕式,同全场观众共同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吟诵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对世界各地奥运健儿和嘉宾的欢迎。到了2110分,运动员入场式开始,反映世界五大洲风格的乐队轮番奏响不同大陆的经典乐曲,来自奥林匹克运动发源地的希腊代表团首先入场,其他国家和地区代表团按简
化汉字笔画顺序先后进场,共有20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加本届奥运会。五颜六的足迹与文艺表演留下的图画,共同构成一幅“人类家园”的美丽景象。100名白衣少女和着节拍,交叉双臂、挥动双手,如同洁白的和平鸽振翅高飞。运动员和观众也和少女们一同舞起双臂,场内呈现万鸽齐飞的壮观场景,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殷殷期盼。历经7年的精心筹备,中国向世界奉献一个共叙友情、同享和平的盛大庆典。
3.一天,鲁迅接到一封瞿秋白从福建长汀的来信。原来瞿秋白不幸被捕,起先他冒充医生,身份还未暴露,便写信来请求接济。鲁迅收到信以后,就和弟弟周建人一道设法从各方面筹资,打算买一个铺子,以此作担保去跟监狱当局交涉,以将瞿秋白保释出来。因叛徒指认,瞿秋白身份暴露,于1935618日英勇就义。由于消息的阻塞,鲁迅一时未能知晓,所以在730日和89日还在设法筹资营救。后来确信瞿秋白已牺牲,鲁迅在很长一段时期悲痛不已。为了纪念这位“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知己,鲁迅怀着无限沉痛的心情与茅盾、郑振铎以及瞿秋白生前的其他几位好友筹划为瞿秋白出本书。其时鲁迅身体状况已经很差了,但他抱病忍痛,殚精竭虑为此书操劳。一个月之后,30余万字的载有瞿秋白译文的《海上述林》上卷编就,书名由鲁迅亲笔题签。此书以“诸夏怀霜社”署名,“诸夏”,即中国,“霜”为瞿秋白的原名,“诸夏怀霜”意为中国人民永远怀念瞿秋白。
4.忘年交,是指不拘年龄、职业、辈份,彼此推心置腹而结交为无话不谈的挚友。东汉末年,天下纷争,雄四起。孔融、祢衡具有文才,孔融年已五十,而祢衡年末二十,仍能相交为友。孔融将祢衡推荐给汉献帝,赞美他:“资质美善异于常人,见善若惊,嫉恶如仇,如使立于朝廷百官之中,必可见其正直廉能。”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祢衡性情刚傲,不肯事曹。曹操怀忿召为鼓吏,祢衡演出史上有名的“击鼓骂曹”。曹操以借刀杀人之计,将祢衡遣送刘表处,后被江夏太守黄祖所杀,年仅二十六岁。孔融秉性刚直,因谏阻曹操南征刘备、刘表、孙权之事拂逆曹操之意。御史大夫郗虑向来与他有嫌隙,便趁机对曹操进谗说:「孔融平日每每轻侮丞相,又与祢衡相友善,祢衡称赞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赞美祢衡是“颜回复生”。以前祢衡侮辱丞相,都是孔融指使的啊!曹操大怒,将孔融并其二子杀害弃市,年五十六岁。这两个忘年交,真是乱世中的悲剧英雄啊!
结构层次:
《有朋自远方来》是一篇议论文,文章却以诗一般的语言,深情表达了对“远方”而来的朋友的赞美。文章巧妙地把书中人物当成“远方”的朋友,自己读书即是朋友自远方而来,这样作者在选材上就可以信手拈来了。文章以并列式的手法结构全文,选取了三个典型人物,陆游、特蕾莎修女、阿拉法特,并且三位从“远方”而来的朋友带给了作者无尽的精神享受:爱
国、无私、和平。文章这样收尾,照应了前文所说的“他们自远方来,留给我一方灵魂的圣水,一缕思想的阳光”。文章最后以“何日君再来?我当虚席以待”结束全文,给人以文采飞扬之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遇”是一个机会,也是一种缘分,生命里有数不清的“遇 ”是一次相逢,也可能是离别;“遇”是成功,也可能是失败;“遇”是甜美,也可能是苦涩;“遇”是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
请以“遇”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纵有相忆,却不悔相遇。不论过去、现在,亦是未来。若有分离后失忆的一天,我也是恳求上苍,保留我们每个人相遇的时刻。因为,我不想失去相遇那刻的美。
在悠扬笛声穿越蝴蝶花间的场面,刘彻与阿娇相遇。那刻,犹如无数飞花腾起,少女清亮的眼眸中闪过一丝涟漪。我素喜这样的场面,是那么唯美、纯真,不掺一点杂念,那是独特的美。这种美,只能留给相遇。王献之与爱妾桃叶的相遇中,就夹杂着这样的美,千古传诵的
《桃叶渡》仿佛记录了那样的一个唯美的故事,“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春光映无限,感郎独采我。”王献之与桃叶的词句间流露出他们对相遇时刻的感恩与回味。
我常在想,若我有失忆的一天,会不会忘记我所认识的亲人、朋友?那种失去一切,毫无依靠的感觉是怎样的?也许,我会祈求,但凡是失去一切的记忆,也一定要保留我与每个人相遇的记忆。相遇,那是一段故事的开始,是人生一小段的起点。相遇,更是一种美丽。
或许,我会与你在未来的某一瞬间相遇。就在一个雨后的清晨,在雨水未干的青石路上。那会是一个怎样的清晨?青石路上,石子间稀松的泥土里还散发着雨后的清香,稀少的行人路上留下一串斑驳的脚印,树上的雨水滴落下来,正好滴进小印坑里,冲淡了印记……你从对面走来,脸上挂着那朵淡淡的微笑,目光柔和,你轻轻地触着路旁的芍药花,就这样走来。我也许是微笑的,或是诧异的,期盼的,静静地迎接这样的一次相遇。这种相遇,我在期盼,期盼着那一刻的美。
总有过后的无尽的相忆,也不如璀璨或唯美的开始。有时,我们,也许就会站在窗前,望着芍药花,回想曾经或是期盼未来的相遇,而自然忽略了那些也许是令人悲叹的过程。
那是因为,相遇是一种美。
那是因为,纵有相忆,却不悔相遇!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请以“遇”为标题。“遇”,指的是相逢,不期而会。生活中有很多的不期而遇,可以写遇见成功、机遇、贵人等美好;也可以写遇见困难、挫折、失败等。正确认识生活中的遇见。题干要求“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观点”。“遇”的对象可以是实际的事物,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可以写感谢生活中的遇见。如现实生活中遇见的知心朋友,教会我做人的道理,引起我的改变,引领我走上正确的生活之路,我内心的感激等。感谢生活中遇到的人、事等。遇,是一个多么简朴而又简单的一个词语,人生有太多次遇见,世间万物,每个人所遇见的事情都有太多的不同却也会有太多的相同点。如写“遇”阅读,一次偶然的跟阅读的遇见,促使我自此与以往的自己不再相同,阅读和时光一起塑造了一个不一样的我。遇是一个机会,也是一种缘分,生命里有数不清的遇,遇是一次相逢,也有可能是离别,遇是成功,也可能是失败,遇是甜美,也可能是苦涩,遇也许是第一次,或许也是最后一次。遇只是一次偶然,但足够生存,正因生命中有数不清的遇见的存在,促使了我们由不
相识到相识,从无知到成熟。每个人都会跟自己遇见,跟自己的心灵遇见,因为这便是生存的初始和最终的希望。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
【点睛】
命题作文需要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写出更好的作文。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展开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巧妙构思,化抽象为具体。“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读你的感觉像三月
迷人的风景
铭心的往事
美好的人们
伟大的经典
⋯⋯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读你的感觉像春天
--据歌词改编
请以《读你》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只能写成记叙文或者散文。2.不得暴露个人身份信息。3.不得抄袭或者套作。4.不少于800字。
【来源】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8-2019学年高一第二学期半期联考语文试题
【答案】读你
十里长堤之上,夜笼罩四野,车头灯似莽撞的兔子跃进这肃穆的苍青。我头轻轻倚着车窗,用痴醉的目光看你,看这容貌依旧的你。我是否该在你额前一吻呢,我的故乡?
爸爸拉开车门,轻声道:“路太长,出来休息下吧。”我应声而出,被野性的山风揽了个满怀,注视着江堤前水波温情脉脉的长江,货轮、渔船在夜中亮着警示的光芒,忽明忽暗;那岸边繁华的都市有彻夜不熄的夜世界和川流的车,散发着流光。转过头来,这儿是一片已入梦乡的恬静,蛐蛐儿眯着眼絮语,微风撩起山林的情思,长过衣襟的野草随风轻摇却抖下了簌簌的乡思。伫立于此,胸口汹涌的乡愁几欲喷薄。我已无法用简单的“看你”、“听你”、“嗅你”、“触你”来形容我的情感,唯有那温柔的“读你”二字称我心意。
阔别三年的故乡,你已睡下,知否?知否?一个游子正在你的睡脸上静静注目着,读着你被时光雕出的丝丝皱纹,读着你为哺育儿孙在眼角新添的哀怅? 萤火虫密谋着,在我转眼的一刹那,手挽起手,合伙点燃了山火。一刻间,山林没有了秘密,每一个角落都亮起了清明透彻的光芒,但这光芒熹微,并没有因此照醒故乡。在山连绵的夏日宁夜,我沐浴山风,在悄无声息中观赏一场山火,只是这山火无热无躁,尽是多添了几分幽幽罢了。
地上山火,天上银河。仰头而望,璀璨金光星罗棋布,浩瀚气势要把我吸入其中,蔚蓝深沉的天空低吟着诗句,最后沉沉睡去。哦,故乡,这星光是你在梦中思念游子的泪珠吗?这份
思念如此清澈,以至于发出这等异耀的辉光!因为我从你赐予我的这夜星空中,读出了你在梦中悄声呓语的哀愁。“你当初被我们接到城里去念书时,也是晚上,萤火虫和星星同样这般闪亮。”爸爸倚在车身上,仰头凝视夜空,任浮游的萤光在身边晃荡。
我愣住了。故乡,你那殷切盼归的心我读懂了,眼睛却怎么泛出泪来?你用夏日最热烈美好的景送我离开,望我早归,哪知却是一别三年?今日你以同样之景迎我归来,怎不让我感激?
月光白花花的,像懂事的孤儿在长堤两旁的树下荡着秋千。农屋已熄灭灯火,在微弱偶起的蝉声和蛐蛐儿的梦话中沉眠。野草依旧挥着手,文静地庆祝我回家。只有明灭的萤火映亮我的双眸,作最后的仪式。这便是你的语言,千万般形式不过一句慈母的轻语:“你回来了!” 释迦拈花时,迦叶笑了,人们问:迦叶为何而笑?大宁禅师说:因为他想笑。如我现在这般,读懂你是多么值得欢呼庆幸的事,而我却没了缘由的,在你多般形式的言语下,无声而独寂地垂泪。
读你,读你。故乡,读你这浓愁的乡情。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题是一则材料类命题作文,对于材料类命题作文,我们在审题立意时,既要注重题目也不能忽视材料,题目固然重要,比材料更直观,但这里的材料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材料往往隐藏或暗示着写作的方向。
文题“读你”,“读”是品读、审视,即通过观察、学习或体验而了解、理会、感悟。显然,“你”作为“读”的对象,具有多义性,是泛指,我们应把思维尽量放开,在学习和生活的形形的“你”中去寻合适的对象。“你”既可以是具象的人,如骨肉至亲、朋友同学、邻居路人,甚至可以写自己;还可以写历史名人、当代公众人物如领导人、作家、明星,也可以写文学作品中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也可以写某类人,如老师、医生、社会上的弱势体(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或者进城务工人员等)。“你”可以是具象或抽象的物可以小到一滴水,大到宇宙,或者花、鸟、虫、鱼、叶、树、云、蓝天、山河,动物等。还可以写学校、家、家乡、祖国、民族、时代、某段历史等。
“读”作为了解“你”的途径,具有过程性,这个过程应是一个认知过程,是一次思维碰撞, 是一段情感体验。因此,在叙事中应着重体现“我”是怎样来“读你”的,又是如何把“你”“读”懂的。这个过程可以表现自己对个人或社会的认识了解,也可以表现自己对自然的诗意解读,
还可以表现自己跟自己的一番心灵对话。
材料也不可忽视,如“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是具体解读“你”的方式;“读你的感觉像三月”“读你的感觉像春天”是读“你”带来的感受;“迷人的风景、铭心的往事、美好的人们、伟大的经典……”这些是“你”的内涵。好好解读材料可以打开写作的思维。
结构示例:
本文要求只能写成记叙文或者散文,因为题目的关键是“读”,所以要以记叙文字为主,但要使用其他的表达方式作为补充,最好是夹叙夹议,或者先叙后议。此题需要通过一件或者几件具体事例,写出对“你”越来越深入的认识了解过程。事件可以是并列式结构,也可以是层进式结构。手法可用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等。
素材积累:
1.人是降临人间,所以我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我努力去读懂他们,而读你却并非易事。
2.母亲是一个人一生最关键的人,母爱更是像空气一样,播散在每一处。母亲就好像一本书,你必须用心感受,才能读懂它,读到母爱。
3.我愿在夏风中,读你树叶一碧,然后微笑,然后等待。
4.读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我仍想将你当成一棵树,读懂你细密年轮下无人在意的伤悲。 只是,时间还允许我这样做吗?只愿上天有心。
5.看你花白的双鬓,浑浊的双眼,干皱的皮肤,父亲,我似乎懂了。我懂了你欢乐之后的责任,你沉默之中的关切,你愤怒过后的省视。再读你,我读出了父爱的辛酸、厚重和无言。一路上,你的白发、愁容和背影早已刻入我的心中,编纂成一本最珍贵的书,它的名字叫“父亲”。 再小心翼翼地捧起你,轻轻翻开书页,走向前方,然后,细细读你。我知道未来有一天,我会真正地懂你,感谢有你,父亲,我会认真“读你”。
【点睛】
对于“材料类命题作文”,我们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中,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审视材料,明确方向
对于材料类命题作文,我们往往只注重题目而忽视材料,因为题目比材料更直观。这样忽视材料的存在,往往是造成审题立意偏颇的主要原因。这里的材料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材料往往隐藏或暗示着写作的方向。
如:2012年江苏卷“忧与爱”这一命题,但从给出的题目来看,“忧”与“爱”两者是单纯的并列关系,但我们结合一下材料,不难发现重点应该在“忧”字上,“忧”中见“爱”。因为“忧”与“爱”并非
对立关系,相反,“忧”是源于“爱”,“爱”得越切,也就“忧”得越深。“忧”得越深,就显示“爱”得越切。这样,审视好材料,也就更加明确了作文题目的写作方向。
(2)把握命题,准确界定
把握命题,就是要对命题中所给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准确的界定,我们既要准确揭示概念的本质特性,也要特别注意区别“邻近概念”和“近义概念”。一旦混淆了题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则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如,“忧与爱”这到命题,我们在审题立意时必须对“忧”和“乐”这两个概念有明确的界定。这里的“忧”是一种“担忧”,是一种因爱而产生的“忧心”,万万不能和“愁苦”混淆在一起。
(3)两者兼顾,梳理关系
在材料类命题作文写作中,要把“材料”与“命题”两者兼顾,明确两者间的关系,不可偏颇。一般来说,两个组成部分之间可能存在着如下几种关系:1.导入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的指向,一步步引出命题本身;2.解说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加以必要的阐释说明,一般是借助材料来阐释命题所包括的内涵或命题所涉及的范围;3.限制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的内涵或外延适当加以限制,或者对写作侧重点予以暗示,以避免命题过大或过宽泛。梳理好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审题立意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