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训思想》南京师范大学郦波
第一讲为学何如
一、为何学
l 不学无以修身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2 不学无以治平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3 读书改变气质
“学者,心之白日也。不知好学,即好仁、好知、好信、好直、好勇、好刚,亦皆有蔽也。此心自有光明正大,过人远矣。”(明姚舜牧《药言》)
二、学什么
l 历史开人智慧
“为学何如?想不免趋时.然亦须多读书史,务令文字华实相副,期于适用乃佳.多读史书,为益不少.”(苏轼《与弟子书》)
这美好的一天
2 学一点哲学
“颜貌同于目际,犹不自瞻,况是非在于无形,奚能自睹?饰其容者,皆解窥于明镜;修其德者,必知访于哲人。”(李世民《帝范》)
3 有专业,很重要
“人须有恒业,无恒业之人,始于丧其本心,终至丧其身。”(清张履祥《训子语》)
三、怎么学
l 格物方能致知
“私欲去而聪明始开,致知故先格物;念头好而是非明,实践乃为诚意。"(清刘沅《豫诚常家训》)
2  一记二问三思考
“日间思索有疑,用册子随手札记,侯见质问,不得放过.所闻侮语,归安下处,私省切要之言,逐日
札记。”(南宋朱熹《与长子受之》)
3 取法乎上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自非上德不可效焉。”(《帝范》)
低脂饮食四、“小学”与“大学”堪别
l 读书和做人不是两件事
“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将所读之句,句句贴到自己身上来,便是做人的法,如此方叫得能读书人。(清陆陇其”《示大儿定征》)
2 学习也要有气势
“园中新竹诞身,有不可遏之势。人为学,亦须蒸蒸日上,不可存萎靡不振之心。”(清王师晋《资敬堂家训》)
3 了解社会才会有所作为
“民情不知,世事不晓,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力。晋帝之‘何不食肉糜',其病即在此。”(清张之
洞《致儿子书》)
第二讲办事之法
一、于事
l 办事五到法
“办事之法,以五到为要。五到者,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也”《曾国藩家书》
2 处事三患
“思虑患不能远,临事患不能辨,改过患不能勇"(明方孝孺《家人箴》)
3 专注的力量
“应事以精,不畏不成形;造物以神,不患不成器。”(明徐媛《训子》)
二、于人
l 不资众力,何以成功
“列宿腾天,助阴光之夕照;百川决地,添溟渤之深源;海月之深朗,犹假物而为大。不资众力,何以成功。”《帝范》
2 宁与君子共过,不与小人争功
“不幸与君子同过,犹可对人;幸与小人同功,已为失己。况君子不必委过,小人无不居功.与人共事,何可不慎。”(清王祖辉《双节堂庸训》)
3 恩威并用,慈厚怀人
“非威德无以致远,非慈厚无以怀人。" 《帝范》
三、于人事
l 阳谋与阴谋
“智术仁术不可无,权谋术数不可有。盖智术仁术善用之以归于正者也,权谋术数曲用之以归于谲者也。”《药言》
2 待人接物四大坏心
“处己接物而常带慢心、伪心、妒心、疑心者,皆自取辱于人,盛德君子所不为也。”(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3 方圆之道
“人要放得、圆得,而方圆中却又有时宜。棱角峭厉非方也,和光同尘非圆也,而固执不通非易也,要认得明白.”《药言》
四、于己身不按规定使用灯光
l 处事留有余地,务得意忘形
夏洛特烦恼豆瓣“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清朱用纯《朱子治家格言》)
2 十分精神,成就十分事业
“吾人做事,第一须赖学问,第二须靠精神,有十分精神,方能办十分事业”(清胡林翼《致保弟》)
3 小聪明不足以成大事,人间正道是沧桑
“临大事,断大义,正道以当之.速机可以回小事,沉机可以成大计。”
第三讲四季品性
一、须戒除
l 人生三不原则
“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到处人皆敬重”(《曾国藩家书》)
2 为人两大丑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朱子治家格言》3 守财奴守得住什么
“自处宜俭,处事待人又宜慷慨。若一味和聚,全不肯散,当与不与,当济不济,当用不用,辜负天生地宝,所谓守财奴究竟何尝受得?”
二、要培养
l 先真后善美
“凡与人晋接周旋,若无真意,则不足以感人。然徒有意而无文饰以将之,则真意亦无所托之以出。《曾国藩家书》”
2 诚信最重要
送老师的花
“以身涉世,莫要于信。一事失信,便无事不使人疑。"《双节堂庸训》
3 正值者心安
“做官,做人,事事念念,为义为公。成败利钝,便无足计。大凡人能请约,即能秉正,事无不可为.”(明葛守礼《葛端肃公家训》)
4 豁达者光明
“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曾国藩家书》
三、求超越
l 逆境中超越自我
“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冲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量。"《药言》
2 静的力量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戒子书》
3 四季品性
“春夏发生,秋冬肃杀,天道也.惟人亦然,固要岩岩特立,令人不可干犯;亦须有蔼然之气,予人可近.”《双节堂庸训》
4 知耻才能上进,品高何愁鼠辈?
“才能知耻,即是上进.立身无愧,何愁鼠辈。”(明吴麟徽《家诫要言》)
第四讲百善之先
一、孝自教出
l 孝不教不知
“父之爱子,人之常情。子之忠孝,有待教训。”(李世民《教戒太子诸王》) 2 不孝多因无知
“不孝子孙,眼底无一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五代章仔钧《太傅公家训》)3 孝在修良心
“天理良心,人之所以为人;宽仁厚德,覆载所以长久。得天地以为人,天地故为父母;父母才有我身,父母故同天地。欺堂上父母易,欺头上父母难.孝在修德,德在修心。”(清刘沅《豫诚常家训》)
二、感恩与敬畏
l 孝是感恩,是敬畏:
“人生所关切者,莫大于天性之恩。父子兄弟,天性一体之恩也。子不孝,弟不悌,是灭天性也。”
2 感恩是一种卓识:
“终日戴天,不以为高;终日屡地,不知其厚。故草不谢荣于雨露,子不谢生于父母。有识者须反本而图报,勿贸贸焉已也。”(明袁仁《训子语》)
3 孝顺等不得:
“奉亲最急也,祭祀最严也.”(南宋陆九韶《居家制用》)
三、孝之误区
l 孝不在物质
“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北宋郑氏《教子语》)
2 孝不盲从
“为人父者,能以他人之不肖子喻己子;为人子者,能以他人之不贤父喻己父,则父慈而子愈孝,子孝而父喻慈。”《袁氏世范》
3 孝不是表演
“人之孝行,根于诚笃。以声音笑貌谬为恭敬者,其不为天地鬼神所诛则幸矣,况望其世世笃孝而门户长隆者乎!”《袁氏世范》
四、齐家与治平
l 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准备
“德修而行立,行立而名成,只在家庭中做起”(清钟于序《宗规》)2 家和万事兴
“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曾国藩家书》3 有价值的人生是最好的报
“为子之道,莫大于宝身全行,以显父母”(三国王昶《家诫》)
第五讲表里如仪
一、何谓礼仪
l 礼仪是涵养的表现
“凡言语、文字,与夫作事、应酬,接续涵养"(明袁仁《训子语》)
2 礼是一种自我定位
“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南宋朱熹《紫阳朱氏宗谱》)
3 礼是持身之道
“当崇长幼,以礼自持"(东汉张奂《戒兄子书》)
4 因礼致和
“礼终而退,和之至也”(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二、何谓礼仪
l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未来的我
“与人并坐,不可倒身后靠,摇腿颤脚。二者既惹人生厌,亦非后福之相。对尊长,则尤为不可。(清李绿园"《家训谆言》)
2 舌尖上的礼仪
“盛馔变,为相敬也;蔬食必饱,为相爱也.随分而宜,有何分别?识此意,人易于待我,我亦易于待人。"(明陈正龙《家矩》)
3 送礼要轻
“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北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4 敬学、济困是大礼仪
“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南宋朱熹《紫阳朱氏宗谱》)
三、表里如“仪”
l 仪自心出
“敬慎威仪,以近有德”(东汉郑玄《诫子益恩书》)
2 仪始于善良
“面不修饰,尘垢秽之;心不四善,邪恶入之。”《女训》
3 礼仪的关键在内心的至诚
“祭礼重大,以至诫严洁为主。”(南宋张浚《遗令》)
4 失礼莫失心
“和睦之道,勿以言语之失,礼节之失,心生芥蒂.如有不是,何妨面责,慎勿藏之于心,以积怨恨,”(清王夫之《丙寅岁寄弟侄》)
第六讲仁者爱人
一、仁者爱人
l 爱为生生之本
“和气能育万物,爱为生生之本”(明袁黄《训子言》)
2 仁爱可以去浮躁气
“欲平盛气,当先近情。近情者,洞民情也。”(清林纾《示珪儿书》)
3 相互友爱,具能自得
“同列之间,随器以应之,则彼自容矣.”(唐苏環《中枢龟镜》)
4 爱人者,人恒爱之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明高攀龙《高忠宪公家训》)
二、独夫而亡
l 独夫而亡
“不亲其亲,独智其智,颠覆莫持,二世而亡.”《帝范》
2 一个好汉三个帮
“枝叶不疏,则根柢难拔;肱骨既损,则心腹无依."《帝范》
3 势利眼中无朋友
“道义中有全交,势利中无完友.质直敢言者为诤友,善柔顺意者非良朋”(清胡达源《远小人》)
4 三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