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导向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年级学科
科学
主备人
授课人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
单元主题
单元概述及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将机械运动作为研究对象的主题单元,以物质科学领域主要概念“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为线索,组织有层次的学习活动,并延伸到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最后回归到“物体的运动”的知识应用,实现了跨领域的综合学习。
本单元共8课,大致分为3个部分。
第1~6课“运动和位置”“各种各样的运动”“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与“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具体从物体的位置、不同物体运动形式的观察比较、不同物体运动快慢的测量比较这三方面展开。
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引导学生针对具体任务,明确设计要求,利用给定材料,结合前面几课所学,设计、制作自己小组的“过山车”并进行评价、改进和完善。
第8课“测试‘过山车’”,以观察、测量、比较“过山车”为主线开展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和研讨中总结、应用、内化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核心素养
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二、学情分析与学习条件支持
主题学情分析及学习条件支持
学情分析:
对于运动,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许多生活经验。例如有的物体是静止的,有的物体是运动的;有的物体笔直前进,有的物体绕弯前进等。但是,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还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知。例如他们往往无法判断自动上升的扶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习惯于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臆测不同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等。因此,希望学生经过本单元对物体机械运动的系统学习,对物体的位置、运动形式、运动速度等形成初步的科学认识,并能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来重新审视现实世界中各种物体的运动。
学习条件支持:
1.利用多种实验器材,开足探索活动。本单元需要较多的实验器材,需要学校购买或者师生自制教具、学具,以保证开齐、开足探索活动。其中有些器材,需要教师做好课前测试和调整,以保证活动效果。
2.利用重复测量活动,培养合作精神。本单元的一些测量活动,不仅要求重复测量,而且要求分工合作、精确操作,需要教师采用适宜方式,进行活动前的必要指导。
3.利用课外探索活动,培养科学习惯。本单元丰富而且有趣的探索活动需要学生离开座位甚至离开教室去完成,教师要注重课堂的组织和管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该动则动、该停则停、该听则听、该议则议”的科学习惯。
三、单元与课时学习目标设计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物体的运动有不同形式。
·物体的运动按运动轨迹(运动路线)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物体运动的快慢是可以测量和比较的。可以用“当运动距离相同时,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和“当运动时间相同时,比较运动距离的长短”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科学探究目标
·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描述某个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通过观察和比较,记录和描述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
·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借助秒表、软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并比较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
·根据设计要求,设计、制作、评价、改进自己小组的“过山车”。
·基于探索活动中获得的信息,开展基于证据的科学论证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亲历对物体运动的探究活动,表现出相应的探究兴趣。
·采用合适的方式,如实地记录和讲述有关物体运动的信息。
·体会到重复测试在提高证据有效性中的意义。
·愿意与同伴合作探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初步体验包括设计、实施、改进在内的简单的技术与工程过程。
·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课时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科学探究目标
1.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2.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科学态度目标
1.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2.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依据,能描述物体的位置。
难点:观察图片,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分类。
科学探究目标
观察、比较物体的运动,能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形式的乐趣。
2.养成认真观察、及时记录运动情况和开展交流研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用品和玩具设计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比较物体的运动,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
难点:对物体的运动形式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用图示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
2.能够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探究物体的运动形式。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
3.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材料,制作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并判断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难点: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
2.知道物体的形状和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关系。
科学探究目标
能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关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
3.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探讨。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会利用材料,搭建坡度不同、稳定牢固的斜面。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描述、比较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难点:发现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形状等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科学探究目标
1.会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会利用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
3.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用秒表计时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难点:利用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2.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科学探究目标
1.会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会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用秒表计时、软尺测量距离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难点:理解并运用速度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
2.能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务,并乐于反思和改进,体验设计产品的成就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验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过山车轨道路线并且根据设计图拼搭过山车模型。
难点:制作过程中轨道铺设及曲线轨道的调整。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自制的“过山车”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
2.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
2.形成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乐于交流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继续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小球的位置、运动路线,比较小球的运动快慢。
难点: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改进“过山车”。
四、各课时任务设计及学习活动(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课前三分钟
视频观看:播放小女孩喂鱼的视频,让学生思考什么在动、什么没有动?
活动过程
二次备课
任务/活动一
一、导入
1.出示教材P2小女孩喂鱼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提问:观察这张图片,它显示了怎样的场景?(预设:小女孩手拿着杯子蹲在池塘边的大石块上喂鱼,鱼儿争抢食物,将池塘里的水搅动起了水波纹。)
3.追问:你们认为图中哪些物体在运动?(预设:水中游动的鱼和被鱼儿搅动的水。)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呢?(预设:池塘边上的大石头。)
4.揭题: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怎样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程——运动和位置。(板书:运动和位置)
任务/活动二
二、探索一: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1.过渡:我们今天要学习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那就先从身边的现象开始研究。
2.提问:你们认为老师现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预设:运动的。)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预设:因为老师从黑板的左边走到了右边。)
3.讲解:你们说得很棒!没错,与黑板相比,刚刚老师的位置移动了,所以老师是运动的。像这样,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相比,如果它的位置移动了,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移动,我们就说它是静止的。
4.布置任务:(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2三组图片。)观察这三组图片,判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并说出你们判断的依据。(教学提示:学生容易把一个具体的物体分成多个局部去认识而做出错误判断,要帮助学生明确把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来判断。)
探索二: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
1.过渡:研究完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描述位置。
2.提问:怎样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呢?(预设:一个不动的物体作参照,说出与这个物体的方向关系和距离远近。)让我们借助方向盘和软尺,尝试描述自己的位置。
3.活动:分发方向盘和软尺,指导学生分组活动。
任务/活动三
三、研讨:根据校园平面图描述位置
1.提问:请大家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午间休息时,你在校园里活动,此时班长有事要你,你要如何把自己的位置告诉他(她)呢?(预设:可以告诉班长自己在什么物体的什么方向约多少米的地方。)
2.讲解:(教学提示:出示透明的、中心有测量尺的方向盘纸。)这是一张透明的方向盘纸,纸上的测量尺每一厘米表示实际40米的长度。
3.布置任务:请大家用红星在教材P3的校园平面图中任意标注一个位置作为你们所在的位置,然后将方向盘纸的中心点覆在校园平面图的某个定位点上,向你们的同桌描述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
任务/活动四
四、总结思考,完成坐标图
1.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用相对于某一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位置,那么,你们能在告知方向和距离的前提下逆向推断出物体的位置吗?
2.拓展:出示教材P3拓展部分的任务要求和简单坐标图,引导学生阅读。在确认学生理解了任务要求之后,指导学生在教材的图上完成任务
3.小结:通过和其他物体相比,看位置是否移动,可以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利用方向和距离可以描述物体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