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原文的翻译及赏析
  敕勒歌原文的翻译及赏析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流传于北朝的乐府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诗作。此诗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本店铺带来的敕勒歌原文的翻译及赏析。
  敕勒歌原文的翻译及赏析篇1
  原文:
  敕勒歌
  朝代:南北朝
  作者:佚名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阴山脚下啊,有个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
  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蒙古包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翻滚着绿的波澜。
  那风吹草低处啊,有一的牛羊时隐时现。
  注释
  ①《敕勒歌》:这是南北朝时代敕勒族的一首民歌。
  ②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甘肃、内蒙一带。川:平川、平原。
  ③阴山:一条山脉的名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北部,又叫大青山。
  ④穹庐(qióng lú)蒙古包。
  ⑤笼盖四野(yǎ)笼盖,笼罩;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苍苍: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野茫茫:草原无边无际。
  ⑧见(Xiàn)显露,露出来。
  赏析:
  这首北朝民歌,虽然仅有二十七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它歌咏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抒发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水土,对游牧生活无限热爱之情。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从中我们也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那不可抑制的由衷赞美之情。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野两句承上,且描绘笔法上略有叠沓,蕴涵着咏叹抒情的情调。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这两句显现出敕勒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
木兰诗原文带拼音  这首民歌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敕勒人的豪情。
  敕勒歌原文的翻译及赏析篇2
  《敕勒歌》原文及翻译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翻译:
  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个巨大的帐篷,笼盖着整个原野。
  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一正在吃草的牛羊。
  赏析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羊统统隐没在那绿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
羊,东一,西一,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注释
  ①《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③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④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⑤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苍苍:苍苍:青。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⑧见(Xiàn)同现,显露。
  敕勒歌原文的翻译及赏析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