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晋敦煌大族略论
汉晋敦煌大族略论
冯培红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20)
摘要:汉晋时期是敦煌大族形成并发展到鼎盛的阶段,对此一时期的敦煌地方社会产生了
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到汉末魏晋时期涌现出许多在全国都颇有影响的着名人物.本文经过研
究认为:西汉后期,一些中原汉族家族如索,曹,张,汜,令狐等氏,由于犯罪,避祸或拓边,征战
等原因,西徙敦煌并定居于此.东汉前期,他们通过立功西域等途径,出任官职,提升了家族的
地位.东汉后期,他们从武力军功转而崇尚儒学文化,以经学传家,并以通经致仕,为官作宦,
进而使其家族发展成为儒家世族.到魏及西晋,这些家族的人物精通经纬,驰名海内,其学术
文化领先于全国水平.而宋,阴二氏大约也在此时通过武力崛起,侪身于敦煌大族之列.
关键词:汉晋时期敦煌大族
前凉政权时曾说,张轨在河西实行保境安民的政策,首先是"联合河西大族的力量,用以稳固
自己的统治".所列举的河西大族主要是敦煌的宋,阴,汜,索,令狐,张等氏,以及陇西辛氏,晋
昌张氏,武威贾氏.在研究西凉政权时先生也指出:"我以为西凉李氏政权的出现,是
河西汉
人大姓支持的产儿O"②
在先生指导的研究生中,也有从事河西及敦煌大族这一课题的研究的,如陆庆夫教授在
《汉人李嚣建立的西凉政权》中以"敦煌大族与西凉政权"为小标题,罗列了阴,唐,张,索,汜,
宋等氏,并认为"李衙既然是在敦煌地方势力的支持下建国的,因此,在他的政权中,敦煌地方
势力当然就占了绝对的优势.……西凉政权的大小官职,基本上被敦煌的豪门望族所把持着.
……
可以说,如果没有敦煌大族的支持,西凉政权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地建立;西凉政权的建立,
又使敦煌大族在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上,有了可靠保证,得到进一步满足.李嚣正是敦煌大族
收稿日期:2005—05—15
作者简介:冯培红(1973一),男,浙江长兴人,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副教授,博士,主要
从事敦煌学,隋唐史研究.
l00?
汉晋敦煌大族略论
政治,经济利益的总代表."④李军(天石)教授专门考证了西凉政权中的大姓,发表了《西凉大
姓略考》一文,也遵循齐先生的说法,称"西凉政权可以说是河西大姓,尤其是敦煌大姓的产
儿",只不过将齐师所言的"河西汉人大姓"进一步定位于"敦煌大姓",更加准确.尤成民选
择汉晋河西大族进行研究,先后发表了《汉代河西的豪强大姓》,《汉晋时期河西大姓的特点和
历史作用》等论文.④比我低一级的刘雯选取李氏,索氏等家族进行了个案性的研究,也发表了
系列论文.@另外,在先生创办的敦煌学研究室中,曾在研究室工作过的郭锋先生也从事敦煌
大姓家族特别是张氏的研究,发表了一些成果.④
正如尤成民在《汉代河西的豪强大姓》一文开篇所指出的:"河西豪强大姓形成于两汉.兴
盛于魏晋隋唐,对河西历史影响深远,因而成为河西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确实,河西大
族是汉唐河西历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一些着名的大姓家族自汉至宋一直发挥着政治文化与
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功用,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汉晋时期的河西大族中,尤其
值得注意的是敦煌大族,最为典型与突出.比如,上引齐师所列的作为前凉政权支柱的大族,
共举出敦煌6姓,陇西1姓,武威1姓,晋昌1姓(晋昌郡是晋惠帝元康五年(295)主要从敦煌
郡中分出来的,西晋十六国的晋昌张氏即汉代敦煌郡渊泉县张氏,实为原敦煌张氏),当然这
不是前凉望族的全部,先生只是举其要者而言,然由此也可明显看出敦煌大族在前凉政权中占
据了非常突出的比例和显着的位置,是前凉政权的重要支柱.《晋书?张轨传》记载他于永宁
(3ol~302)初出为护羌校尉,凉州刺史,"以宋配,阴充,巳瑷,阴澹为股肱谋主",@这四人皆出
自敦煌,正说明了敦煌大族地位之特殊重要.学术界对河西大族的研究,也以探讨敦煌大族者
居多,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先生治学理路的继续指引下,在吸收诸位师兄
及学界成果的基础上,对汉晋敦煌大族作进一步的深人探讨,并以此文庆贺先生七十华诞暨从
教五十周年.
一
,汉武帝至王莽时期西迁敦煌的汉族家族
敦煌汉族大姓的由来,是汉武帝击败河西匈奴之后陆续从中原迁至此地的.在设置河西
四郡以后,为加强边防建设,抵御匈奴和进一步经营西域,汉朝一方面在河西大规模屯军戍防,
另一方面从中原内地迁徙大批贫民,犯官,刑徒来到这里,∞这些军民构成了河西地区最早的
汉族移民.
敦煌作为汉帝国最西部的边郡,既是中西方丝绸之路的交通咽喉,又是汉朝经营西域的重
要基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据《汉书?地理志下》记载,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敦煌郡
有"户万一千二百,121三万八千三百三十五."在河西四郡中,敦煌郡的户121是最少的.@但是,
在汉晋时期,敦煌地区的文化发展却走在了前列,涌现出许多在全国都颇有影响的着名人物.
阴识这应当归功于那些迁徙至敦煌的戍卒,贫民,犯官,刑徒等,正是这些汉族移民给地处边陲的敦
煌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并培育出了敦煌文化这朵灿烂奇葩.
在一些传世史籍,敦煌文献和出土碑志中,记载了从汉武帝至王莽时期中原家族移居河西
敦煌的史实.到偏远之地敦煌并且后来发展成为敦煌大族的,主要是犯了罪或为了避祸的官
吏及其家眷.西汉官吏因获罪而被发配到敦煌的,是经常之事.如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
91年)戾太子刘据事件被镇压后,"吏士劫略者,皆徙敦煌郡";@又如汉成帝时陈汤与将作大
匠僻万年因赃获罪,两人"俱徙敦煌".∞
据敦煌文献P-2625((敦煌名族志》"索氏"条记载:
101?
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2期(总第48期)
汉武帝时,太中大夫索抚,丞相赵周直谏忏旨,徙边,以元鼎六年(前111)从钜鹿南和迁于敦煌.凡有二祖,号南索,北索.初,索抚在东,居钜鹿之北,号为北索.至王莽天凤三年(16),呜开都尉索骏复西敦煌,骏在东,居钜鹿之南,号为南索.莫知长幼,成累代官
族.@
又S.530(沙州释门索法律窟铭稿》亦记载其远祖西汉太中大夫索抚因直谏逆旨.惟恐被诛,于
元鼎六年从钜鹿西徙,"居于流沙,子孙因家焉,遂为敦煌人也."@由此可知,索氏在敦煌初建
郡时有索抚因罪徙边,到王莽时又有索骏避祸西来,皆止敦煌.然而,除了索抚,索骏二人之
外,P.2625(敦煌名族志》"索氏"条并未记载到西汉时期其他索氏人物,只说"莫知长幼,咸累
代官族",表明西汉后期索氏在敦煌历史舞台上尚未抬头,还称不上是大姓豪族.
着名的《邰阳令曹全碑》也记载了汉武帝时期曹氏西徙敦煌的情况,碑文云:"君讳全,字
景完,敦煌效谷人也."曹全是东汉时人.已定居在敦煌郡效谷县.碑文在追述其先祖时云:
"世宗廓土序竟(斥境),子孙迁于雍州之郊,分止右扶风,或在,或处武都,或居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