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2010级学员  邓海萍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用传统的社会学方法为主,以心理学方法和文化研究方法为辅,探讨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点和回归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个性美。
陶渊明长期在农村与农民为伍,这使他对农村有更多的了解,对农民有更多的同情,因而他的思想和行为就少了一份士大夫的文雅与风流,而多了一份田园的质朴与清新。陶渊明在仕途上不得志,生活中也很不顺心,陶几次徘徊于仕隐之间。又促使陶渊明接受了道家回归自然、向往自由的思想,平心静气地把田园和田园生活作为自己的生活氛围和理想归宿,把自我融入田园中。他的灵魂与田园密不可分,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因而他能用清新朴素的语言描述淳朴自然的生活与心情。其诗歌结构浑融一体,描写景物,神与物会而少夸张铺饰。选词造句看似信手拈来,却用心良苦。
关键词:陶渊明  生平思想  田园诗  艺术美
Summar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use traditional methods of sociology, psychology and resear
ch methods in cultural supplement, discussion on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ao Yuanming's pastoral poetry and personality beauty of returning to nature, the pursuit of spiritual freedom.
Tao Yuan-ming's long run in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which made him more about rural areas, farmers have moreympathy with his thoughts and actions, this is less of a scholar-officials of the elegant and romantic, and a pastoral simplicity and freshness. On Tao Yuan-ming in career does not have a successful career, life is very frustrated, pottery around several times between the official hidden. Tao Yuan-ming's accepted the return to nature, and longing for freedom of thought of Taoist school, calm and idyllic pastoral life as their ideal of life and incidence, integrate themselves into the fieldsAnd his soul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pastoral, reached the realm of heaven, so that he can use the clean simplicity of language describes the simple and natural life and feelings. Hun into the structure in one ofits poems, describing scenes, shop of God and be less exaggerated decorations. Choice of words to form sentences seem handy, but well intentioned.
Key words: life thought of Tao Yuan-ming's poems art
前言:
陶渊明出身于官宦家庭,陶渊明出生时,他的家庭己衰落,加上他12岁丧父,以至一生下来就过着贫穷的生活,日常生活中也雇不起仆人,生计也成了问题,不仅如此,陶渊明在仕途上不得志,生活中也很不顺心,他一直隐居农村,因而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农村与农民为伍。逐渐接近社会底层,这使他对农村有更多的了解,对农民有更多的同情。贫困的生活又迫使他不得不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并且也改变了他对劳动的看法。隐居农村,陶渊明交往的大多是他的邻曲,而非达官贵人。长时间的潜移默化,陶渊明的思想和行为,也就少了一些士大夫的文雅与风流,从而多了一份田园的质朴与清新。志不得伸,又促使他接受了道家回归自然、向往自由的思想,把田园当作理想王国,把自我融入田园。田园成了他的生活氛围和审美对象。
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思想。他受家庭传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儒家的入世思想。陶渊明的家世衰微和人生多厄,再加上志性自然的个人气质,促使他亲近道家思想,表现出内道外儒、先儒后道的人格类型。陶渊明内道外儒的人格类型,促使他最后平心静心地接受了田园和田园生活,并且带有几分淡泊与悠然地把它作为
自己的生活氛围。不仅如此,他还把田园风光作为官场和社会的对立物而热情讴歌。他把自我融入田园中,田园成了诗歌的终极本体。陶渊明在自我的对象化中完成了对田园的描绘,他的灵魂与田园密不可分,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人生经历和情感结构,深深地影响了他诗歌的形式表现。陶渊明把自己融于田园中,把他的理想情感都投注在描写之中,因而所有的田园和田园生活都带上了作者浓重的主观情感,二者水融,不可分离,从而抒情说理与记叙描写浑然一体,其诗歌结构是融合浑成的。
一、陶渊明的生平背景
陶渊明(公元356--427)又名陶潜、字元亮,是东晋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出身于官宦家庭,陶渊明出生时,他的家庭己衰落,加上他12岁丧父,以至一生下来就过着贫穷的生活,日常生活中也雇不起仆人,生计也成了问题,不仅如此,陶渊明在仕途上不得志,生活中也很不顺心,陶几次徘徊于仕隐之间。为了谋得生存的物质,不得不放下他高贵的自尊,先后出为州祭酒、镇军参军,以后又担任过建威参军、彭泽令。他一直隐居农村,因而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农村与农民为伍。逐渐接近社会底层,这使他对农村有更多的了解,对农民有更多的同情。贫困的生活又迫使他不得不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并且也改变了他对劳动
的看法。隐居农村,陶渊明交往的大多是他的邻曲,而非达官贵人。长时间的潜移默化,陶渊明的思想和行为,也就少了一些士大夫的文雅与风流,从而多了一份田园的质朴与清新。志不得伸,又促使他接受了道家回归自然、向往自由的思想,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把田园当作理想王国,把自我融入田园。田园成了他的生活氛围和审美对象。为此他的田园诗是唐代诗歌中的一个派别,,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天地、新境界。
二、内道外儒的思想
陶渊明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内道外儒,先儒后道,陶渊明的多次由仕而隐,以至最后长期隐居农村,外部环境施加给他的压力远远要小于他自身对田园的渴求。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大都是他的人生理想的必然反映,是主动追求。陶渊明的每次归隐都是自身理想与丑恶现实的矛盾冲突,而并不是明显的外在压力。虽然陶渊明和当时的名僧慧远有过交往,但他并未接受佛家思想,他的思想中也缺乏佛家的种种生死轮回,善恶相报观念。正因为陶渊明自小热爱自然又始终抱着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因此归隐时期,他能平心静气的接受田园和田园生活作为自己的生存环境。因而在他的田园诗中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对田园的热爱,而是赋予田园新的生命和审美价值。在他的诗中没有屈原的抑郁孤愤,曹植的慷慨任气,阮籍的块垒不平,陶渊明始终用一种平静的口吻,娓娓叙出他田园生活中的所见所想所感。
三、田园诗回归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个性美
陶渊明的清新自然之景还表现在优美的田园风光。陶渊明把理想寄于田园,把田园理想化,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田园景致。文学的艺术特很大程度上是与作者的个性分不开的。秉性纯真的陶渊明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的压迫和残害;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自然,日常生活的诗化,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
1、自然质朴的内容美
田园风光的诗
陶诗田园诗描绘了平淡的田园生活,表现了农村生活的恬美静穆和作者悠闲自得的心情。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采菊于东篱、或盥濯于檐下,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如《拟古》其三诗中描述:春天来了,燕子双双回到自己的草庐。一年来自己的门庭日见荒芜,但是仍然坚持着贫穷的隐居生活。燕子却不嫌弃它们的旧巢以及自己这个贫士。在这首诗中寄予作者对归隐生活做出的坚定选择。又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
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诗人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的白描,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农村恬静美丽的风景画,让人留恋往返,驻足神往。“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简直达到了化境。作者眼之所见、耳之所闻,细细读来,犹如身临其境。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仿佛自己要将置身于世外桃源了。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平和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在一起,给人一种无限回味之感,充满了欣然畅快之情。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不同,难怪诗人像“池中鱼,笼中鸟”一样庆幸着自己“复得返自然”。飞鸟、游鱼、苍松、篱菊、炊烟、新苗、浊酒、清涧,都是他亲密朋友,并与之产生一种情感共鸣。他已不是旁观者、不是欣赏者、不是过客、更不是占有者,附庸风雅者,而是自然界中平等的一员,完全归化于自然。陶对自然的爱的真诚之爱、审美之爱、非功利之爱、全身投入之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种爱是人和自然心心相印的情感交流的结果。正是如此,这种无私的爱而光辉,而展现其真、展现其美。也只有诗人这样的一种心理建构,才能使他从仕宦的肉体安适、精神窒息(“久在樊笼里”)里毅然走出,全身心地投入乡野田园的劳苦艰辛(“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而精神却倍感愉悦的生活中,从而形成了陶“真、淳、朴”的田园诗风。总之,田园是陶生命的依托,精神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