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三首
周次 | 备课人 | 日期 | |||||||||
课题 | 1、古诗三首 | 课时 | 第一课时 | ||||||||
教学目标 | 1.会认“昼、耘、稚”等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晓”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将古诗改写成短文。 3.在诵读中感悟,感受诗歌美的意境,体会诗中的童趣和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 ||||||||||
教学重点 |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 ||||||||||
教学难点 | 1.理解诗句的意思,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意境,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诵读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儿童生活的情趣体验,激发学生对美好儿童生活的热爱。 | ||||||||||
课前准备 | 教具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
学具准备 | |||||||||||
教 学 过 程 | |||||||||||
思考与调整 | |||||||||||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介绍乡村儿童的生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导语:美丽的乡村有那绮丽多姿的风光,游戏的童年更是趣味无穷。你看,在广阔的原野上,乡村儿童追逐奔跑,尽情玩耍,多么欢乐!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用动人的笔触展现这种童真情趣,让人无限向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感受一下诗人笔下的乡村风光和童真童趣。 2.教师出示《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明确:“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兴”在这里读第四声,“杂兴”指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合起来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及劳作场面而产生了很多的兴致、感想。作者范成大一共写了60首《四时田园杂兴》,宛如勾画了一幅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本课所选的是第三十一首,属于《夏日田园杂兴》。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教师介绍《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范成大(1126—1193)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曾出使金国,坚强不屈。晚年退居石湖。他是一位爱国诗人,诗作大部分描写农村风光和民生疾苦。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他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创作背景 范成大早年游宦四方,57岁以后退职闲居苏州石湖,在江南乡村度过了相当长的一段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在这段时间,他写了《四时田园杂兴》。这是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共60首,宛如构画了一幅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组诗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共五个篇章,各12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2.初读古诗,明确节奏,疏通诗句。 (1)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学习生难字,读准字音,读懂句子,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过渡:同学们,请把这首诗认真地读上四遍,前两遍读准,后两遍读好。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教师检查朗读情况,教学生字,弄准易错字。 出 田 耕织 阴 ◆识字方法:“供”为多音字,可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其音、义;“昼、桑”可结合相关图片进行识记;“耘”可通过动画演示来识记。识记生字的方法有很多,好的方法可以推广到全班。 ◆易错提示:“昼”是上下结构,下部是“旦”,不是“日”;“耘”的左边是“”,不是“”。 (3)重点词语释义。 [耘田]在田间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傍]靠近。[阴]树荫。 3.再读古诗,整体理解诗意。 朗诵与交流: (1)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义、句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画上记号。 (2)小组内讨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把疑难问题记下来。 (3)我们可以先弄清以下问题: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诗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分别做了哪些事? (4)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理解整首诗的字面意思,说出诗的大意。 明确:(1)“桑阴”指桑树成荫。当桑树成荫时,那就是——夏天。所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田园风光。 (2)这首诗写了“儿女”(大人)、“童孙”(小孩)等人。 (3)这首诗写的事有:大人们白天在田间除草,夜晚把麻搓成线。小孩子们在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过渡: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可不是简单地把词句的意思串起来。我们可以在句子中加上时间、人物等,这样说起来就更生动、更流畅。谁再来试试?(可指名,也可自告奋勇) 明确:整首诗的意思:白天,村子里的大人们都去田里除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他们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孩子们不懂得耕田和织布,但他们也没闲着,在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过渡:同学们说得正确、全面,那么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诗人通过写夏日农村的田园风光、村民劳作、孩童种瓜,抒发了什么感情?接下来我们深入探究。 4.进入意境,逐句赏析。 (1)品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过渡:农村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不论什么地点,大家都在劳动。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两句,边读边想象,说说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画面。在想象画面的时候,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两句诗是以什么人的口吻写的?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生齐读) 预设:画面:白天除草图、夜晚搓麻图。 诗人不写成“男女”而写成“儿女”,说明这两句诗是以一位老人的口吻写的,当然也是古诗平仄、韵律的需要。 体会示例: 生1:我体会到了农民们的辛苦、勤劳。他们从“昼”劳动到“夜”,一刻也不停歇。 生2:我体会到了农民们的忙碌。他们“各当家”,男的女的各有各的活儿干,白天要耕田、织布……,晚上还要补衣服、编草鞋……,总有那做不完的活啊!就这样日夜忙碌着。 生3:我体会到了他们的和谐、幸福。他们各有各的本事,各干各的事,不挑肥拣瘦,不推来推去。 生4:田园风光的诗我体会到了他们分工合作,井然有序。你看,他们男耕女织,分工合作,白天干什么,晚上干什么,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师总结:刚才大家的体会非常丰富,从短短的诗句里读出了这么多!他们的劳动在我们眼里是辛苦的、劳碌的,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令人向往的。因为今天的辛苦,将换来收获与幸福!把这种感受带进诗句,再来读读。(齐读) (2)结合想象诵读,反复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齐读。 朗读指导:读好“昼、夜、各当家”,“昼、夜”重读,“各当家”要上扬。要读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3)品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过渡:大人们都到田里劳动去了,孩子们在干什么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两句,边读边想象,说说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画面。在想象画面的时候,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两句诗是以什么人的口吻写的?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齐读) 预设:画面:童孙学种瓜。 诗人不写成“孩童”而写成“童孙”,说明这两句诗是以一位老人的口吻写的,这样写能更好地展示田园风貌,更好地展示村民们的劳作场面,更好地展示孩童们在大人们忙碌时的表现。 体会示例: 生1:我体会到了孩子们的好学。“童孙未解供耕织”,暗示孩子们想了解、懂得大人们“耕织”方面的事。 生2:我体会到了孩子们的懂事。父母的勤劳品质感染了孩子们,孩子们想赶快学会耕种、纺织,以后好为父母分担一些劳动重担。 生3:我体会到了孩子们的可爱。孩子们学得有模有样,俨然大人,充满了童真童趣,多么俏皮可爱啊。 师总结:刚才大家的感受真丰富!除了诗中描绘的画面,你们的脑海中还出现了乡下孩子们的哪些画面?(生答:拔杂草、喂鸡鸭、放牛羊、做饭……) 过渡:通过赏析,我们对“童孙”有了清晰的认识。作为同龄人,我们对他们产生了敬佩和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要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4)品诗眼。 思考:这两句诗中,哪两个字最为简洁、传神? 明确:“也”字,大人们能干的孩子们也能干,最能体现孩子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特点。“学”字,最能体现孩子们好学的品质。这两个字,特别是“学”字,最能表现乡村儿童天真、好学、可爱、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特点。 (5)教师指导诵读,学生个别读、齐读。 朗读指导:“也、学”要重读,要读出感情彩来——带着诗人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 5.熟读成诵,体悟诗情。 (1)学生一起诵读整首诗,要求读出诗韵,读出感情。 朗读指导:全诗的朗读基调是欢快的,在欢快中蕴含着赞赏与喜爱。 (2)讨论交流:说诗意,悟诗情。 说诗意:诗人描绘了乡村农人昼耕夜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闹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悟诗情: 生1: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他们没有怨言;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他们聪明好学、勤劳朴实、调皮可爱、不怕苦累,小小年纪就想为父母分担劳动任务。这样和谐、宁静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 生2:诗人非常钦佩、敬重各自“当家”、各有本事的农人,非常喜爱、欣赏那些传承父母的劳动本事和劳动精神的儿童。 生3:整首诗里,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对农民及其子女的赞美之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6.课堂延伸,文化积累。 过渡:乡村是那么恬静,劳动是那么美好,农人是那么勤劳,乡村儿童是那么懂事……古代有许多诗人就像范成大一样,以描写乡村生活、农民劳作、田园风光为创作主体,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你还知道哪些呢?课下一,积累并背诵。 积累示例: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南宋]翁卷《乡村四月》 7.动情朗读,背诵积累。 (1)赛读整诗,背诵积累。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默写,并交流背诵、默写的方法。 (3)指名背诵,注意正确、流利、有感情、有韵律;自告奋勇默写,不写错别字,不添字,不漏字。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过渡:刚才我们欣赏了夏天的乡村,品味了孩童学大人种瓜的情趣,感受到了他们懂事、热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现在让我们走向冬天,看看孩童们是怎样弄冰取乐的。 2.理解诗题,并同步讲解。 明确:“稚子”指幼小的孩子;“弄冰”指玩弄冰块。诗歌以成人的视角描绘了一个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3.了解《稚子弄冰》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杨万里(1127—1206) 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其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代表作有《小池》《舟过安仁》《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等。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4.初读古诗,夯实基础。 (1)课件展示古诗,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读好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明确朗读停顿: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3)教师检查学生自主朗读情况,适时正音。 预设:“稚”读“zhì”,不读“zì”;“晓”读“xiǎo”,不读“xiào”;“当”读“dànɡ”,不读“dānɡ”;“作”读“zuò”,不读“zuō”。 (4)理解重点字词。 [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形状像钟,有长柄。 [磬]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5.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②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③小组内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6.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引导赏析古诗。 (1)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句表达的情感。 (2)展示交流,教师释疑解惑。 过渡:通过学习第一首诗,同学们基本掌握了理解诗意、体会情感的方法。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预设一: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孩童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凿下来,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 交流疑问:①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刻画了儿童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这两句诗通过对孩子们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聪明伶俐、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表现了孩童以冰作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②你认为这两句诗中的哪个字用得好?说明理由。 明确:我认为“脱”字用得好。这个字生动传神,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小心翼翼又兴奋不已地从盆里取出冰块的情态。(也可有其他答案,说明理由即可) 预设二: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诗意:敲出来的响声像玉磬一样穿过树林,突然听见一声清脆得像水玉落地的响声,原来是孩子们把它敲碎了。 交流疑问:①这两句诗中的“穿”“忽”二字用得好,试品析。 明确:“穿”字将敲冰的声音比喻成玉磬声穿越树林。由于回响,让人仿佛听到那声音时而高亢嘹亮,时而低低切切;时而似在耳旁,时而像在天边。“忽”字在这里是“忽然、突然”的意思,准确地写出了人们正在欣赏美妙如乐的敲冰钲的声音时,冰碎了,让大家猝不及防,惊愕不已。 ②试着赏析这两句诗。 明确:这两句诗写敲击冰块如玉磬声穿透树林,以及摔碎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描写形象、生动,让我们如闻其声。“忽作”写出了冰碎得突然,我们仿佛也看到了孩子们那失望的表情。 预设三:体会“弄冰”的场景。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明确: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泽上,晓脱“金”盆,“彩”丝穿“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盆”脱出的“银钲”,圆形;声音上,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四、课堂回顾,总结方法 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其中第二首诗以同学们自学为主。我们一起理解了诗题,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在优美的旋律中朗诵了诗文,通过合作交流明白了诗意,通过想象体会了诗中意境,感悟到了诗人的感情。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这就是学习一首古诗的常规方法,希望同学们掌握。下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另一首古诗。 五、延伸拓展,作业设计 1.演:将古诗改编成短剧本,邀请几个同学扮演角演一演古诗,在演中体会古代儿童的生活情趣。 2.:另一些描写儿童的古诗,感受这类古诗的情趣美。 3.学:搜集范成大或杨万里的相关故事和其他诗作,进一步了解诗人,体会诗人的情怀。 | |||||||||||
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
主任签字 | 总课时 | 签字日期 |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