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者气质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旅游心理学》是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先心理学基础知识后综合应用知识的内容编排,使学生了解必要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结合旅游学科背景,培养学生对旅游者的心理分析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岗位适应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帮助学生分析旅游者心理具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理解气质概念;了解旅游者气质的类型;
技能目标:学生能通过分析旅游者的行为及语言表现判断他们的气质类型,掌握各气质类型旅游者的阶段技巧;学生能够根据旅游者的气质特点,采用相应的接待技巧;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学习旅游心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旅游服务职业的热爱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结合学情和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各气质类型旅游者的表现;难点为:如何根据不同类型旅游者的表现使用不同的接待技巧。
四、教学策略
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突破重难点,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宏观层面使用了多媒体直观教学的手段,遵循引导教学的理念,微观层面针对不同知识点采取了任务驱动、资料分析、案例研讨、情景模拟等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以下4个教学环节,分为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实操巩固、课堂总结。其中讲授新课中分别采用了4种教学方法。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旅游者的气质” 一节的教学中,气质的定义、希波克拉底的四种气质学说等知识属于抽象
的、概括性的理论知识,相对枯燥,学生理解起来不仅有一定的难度,还容易缺乏学习的兴趣。对这类知识的引导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教师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讲解,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学前,我抛出《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林黛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张飞这四个具有典型气质类型表现的人物,通过观看每个人物的视频剪辑片段,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你了解你自己的个性吗?你与下面人物中的哪个个性相似?
之所以采用《红楼梦》《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的人物导入新课,是因为他们是家喻户晓且深受学生喜爱的古代小说。这样的引入既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体现了课程思政的内容,同时为四种气质类型的教学作铺垫。
(二)温故知新,深入讲解
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人的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的实质又是什么?以求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而人的气质正是人的心理行为的动力特征,也就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四方面的特征。
这种温故而知新的教学引导,符合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知识讲解清晰明了。
(三)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关于气质的研究,最著名的是希波克拉底的“四种气质说”, 他根据人的体液在人体内所占的优势把人为分四种类型:易激动的“胆汁质”,热情好动的“多血质”,冷静沉稳的“粘液质”,敏感抑郁的“抑郁质”。心理学上对这种说法一直沿用至今。  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神经系统由于个体差异,在条件反射形成或改变时,产生各自的活动类型:“活泼型”、“兴奋型”、“安静型”以及“抑制型”。
旅游日记通过分析以上资料,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希波克拉底的“四种气质说”具有的哪些实际意义,又具有哪些局限性。
通过两则资料分析比较,用“心理学上对这种说法一直沿用至今”来引导学生肯定希波克拉底理论的实际意义,用巴甫洛夫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来引导学生分析希波克拉底理论缺乏科学依据的局限性。
这种对权威学者的观点的评价,使学生对气质类型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并培养了学生的
批判性思维。运用具体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堂讨论,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性,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这就锻炼了学生倾听、表达、协作等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
再如下面一则资料:气质具有双重性,任何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表现方面。
俄国有四位不同气质类型的作家,分别是胆汁质的普希金、多血质的赫尔岑、粘液质的克雷洛夫和抑郁质的果戈理。他们虽有不同的气质类型,但都在文艺领域内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但是往往能影响一个人的发展。 引导学生克服气质的消极影响,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完善自我气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从而实现了情感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四)巧设案例,引导讨论
知识4“不同气质类型旅游者的主要表现及接待技巧”是典型的具体应用性的实践知识,我设计了一个针对性较强的案例,引导学生围绕这个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使所学得的理论知识能活学活用。
案例:某旅游者日记:“真想一个人静一静,可导游却将我房间排在电梯旁,睡也睡不好。 昨天,我导游,再三要求换房,可他似乎很不耐烦, 不知为什么,今天突然要我搬去和陈小同住一间房。陈小称我林妹妹,一定是嫌我体弱多病又难以相处……刚才在大堂,他们嘻笑谈论,还朝我看,想必是在议论我……”。
通过该案例的设置,教师让学生仔细思考,该日记主人公属于什么气质类型,她在活动中有哪些表现。并充分进行讨论,针对这些表现,我们服务人员该如何接待。
通过典型的案例,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自主探究搭建平台。学生很容易得出案例中主人公抑郁型气质的结论,以及抑郁型旅游者敏感,好猜疑,不合的典型表现。同时,在学生对案例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课本上的接待技巧理论知识回答如何做好接待,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更快地完成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五)贴近生活,探究归纳
提出下列问题:“在你身边熟悉的人中,你能出其他三种气质类型的人吗?能说出他的日常主要表现吗?”并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充分地讨论,然后再请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通过联系现实生活,自然而然地归纳出另三种气质类型的人的日常主要表现。
利用生活案例来进行引导,使学生感觉到“心理学”就在身边,自己能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旅游心理学学科的兴趣。
在学生进行上面的讨论并得出结论时,适时提出:“若你身边熟悉的人是旅游者,你作为服务人员又该如何接待呢?”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人物入手,想象嫁接,使不易理解辨别的知识变得有趣、明了、易记,还对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思维起到重要作用,从而达到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