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哲理的诗句哲理诗
1.哲理诗
【考点解读】
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新诗则一至四句均有出现。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的《琴诗》;陈毅的《冬夜杂咏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等写作哲理诗,要语出自然,有警句创见,避免概念化、一般化,切忌人云亦云,浅薄无味。
一、分类
(1)没有具体的意象的哲理诗
这类诗的基本特点是有一定的诗意,但不够含蓄,往往是“概念大于形象”。因而人们可以认为这不是上乘的作品。如:“被打倒的/没人同情/击倒他人的/反得一笔可观的奖金”(《世界拳王争霸赛》).但它毕竟对生活进行提炼,语言简洁,内蕴深刻,也不失为一首哲理诗。
(2)含有鲜明意象的哲理诗
这类诗,之所以倍受赞赏,是因为具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具有系列生动意象。二是含蓄,不露理。
二、哲理诗特点
以理趣见长,耐人寻味,给人以教益。内容上通俗易懂,但寓意较深刻。
【命题方式】
(1)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2)诗句有什么寓意。
(3)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4)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答题技巧】
一、解题思路
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 ,先读题,破解题干隐含信息。对于哲理诗的鉴赏也往往如此:命题人在设题时一般要在题干中提示考查要点,或者表明问题指向,或者暗示解答枢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第二步 ,重视标题、注解,抓住作者,知人论世,把全诗默读一、两遍,先有个总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力求读懂诗歌。标题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等要素,是解读诗歌的切入点。由作者可以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诗歌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作准备。诗歌后面有注解的,一定是命题人觉得对于读者理解诗歌有帮助,才去做注的。
第三步,从诗中写景、写物、写人的意象(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入手,分析
作者由此及彼作哪些联系,阐发了哪些哲理。
第四步,分析表现手法。
第五步,整体阅读,通盘考虑。把对诗歌的分析和解题的需求联系起来,做到前后一致。
第六步, 遵循格式解答试题;整理答题语言。
【答题示例】
(一)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渠:代词,指方塘。许:这样。
1.朗读诗歌并翻译
2.字面解读 半亩大的水塘像明镜一样,倒映在水中的天和云彩不停地晃动。要问水塘为什么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3.哲理解读 本诗乍看似乎“文不对题”,其实是运用了( 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本体:清澈的方塘(源头活水); 喻体:优美的文章(生活体验)
4.解读隐含理趣: 原意:比喻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养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好作品。 新意:比喻人的思想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才能与时俱进。
5.小结:本诗表达哲理的形式:借景说理;运用的修辞:比喻 (二)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释] ﹣﹣﹣此诗是他受排挤从朝中被贬到安徽滁州时所写。
1.朗读诗歌并翻译
2. 字面解读 千百声的鸟啭,随着自己的心意任意回荡着, (就在那)山花万紫千红绽放,高低有致的林木里。 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 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
3.哲理解读 注意:“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这一句的意思:才知道把它锁在金笼里,实在比不上让它在山林里自由啼鸣的悦耳动听。 笼中鸟﹣﹣林中鸟(对比)朝中排挤 ﹣﹣放情山水 悟出:万物贵自由之意,宇宙万物之美在能自由自在。
4.小结:本诗表达哲理的形式: 托物说理;运用的修辞:对比
(三)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
(2)请联系生活实际具体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人生哲理。(6分)
答案:(1)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2分),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1分),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2分)。
(2)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2分).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2分).只要努力践行,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确认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我们是能够做到的(2分)。
(四)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句句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2)在诗人笔下,雪似梅,梅似雪,诗人借此要表达什么样的生活哲理呢?(5分)
答案:
(1)梅与雪争春,谁也不让谁,也难分高下,文人墨客们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对此进行评价、赞叹,看来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2分).而作者认为二者各有千秋:尽管雪与梅
相依相存,但梅有梅的清香,雪有雪的洁白,各有优点(2分).诗人不事雕琢,也不直接流露思想感情,而是客观理性地评价二者,句句议论,字字珠玑,明了晓畅(2分)。
(2)诗歌借对梅与雪的评价,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一个普遍性的生活哲理(2分):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还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3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