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填空】
1.阶段:一.1917至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二.1928至1937年,人文主义文学与左翼革命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三.1937至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为开端以及承续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的40十年代文学。
2.1917年的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开端。
3.1915年,陈独秀主编《新青年》,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4.1917年《新青年》胡适“八事”:一,须言之有物,二,不模仿古人,三,须讲求文法,四,不做无病之呻吟,五,务去滥调套语,六,不用典,七,不讲对仗,八,不避俗字俗语。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
5.刘半农,钱玄同
6.1918年,鲁迅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匪徒颂》
7.争论:①林纾 ②《学衡》派 ③章士钊《甲寅》
8.第一个十年的发展:萌芽期,创作活跃期,沉寂》。基本特征:现代理性精神,感伤的精神标记,个性化追求,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名词解释】
文学研究会: 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清、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一文,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
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11 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机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徐志摩爱情诗
湖畔诗社: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代表诗人有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四人。同年4月,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出版,并因此得名为"湖畔诗人"。他们写作抒情诗,但最有影响的是爱情诗,风格清新、自然、天真、率直,表现了对传统封建世俗大胆
反叛的精神,艺术上也较成熟。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这些诗作很能唤起一代新人的纯真和热情。被朱自清称为当时"专心致志做情诗"的四个年轻人。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
【填空】
1. 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抒情类小说
2. 冰心:《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悟》
3. 庐隐:中篇《海滨故人》《或人的忧伤》《丽石的日记》长篇《象牙戒指》《女人的心》《归雁》《云鸥情书集》《庐隐自传》
4. 王统照:《雪后》《沉思》《微笑》转变《沉船》《刀柄》长篇《山雨》
5. 郁达夫:浪漫抒情派小说代表,自我表现,零余者
6. 叶绍钧:教育小说《潘先生在难中》长篇《倪焕之》,①已对灰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写实主义《饭》《校长》②同情讽刺兼具的风格③现代中国童话的开山者。
7. 许地山:①南国风情与与异域彩 ②宗教气息 ③爱情线索《命命鸟》《缀网劳蛛》《春桃》。
8. 郁达夫:《沉沦》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隐逸《迟桂花》《东梓关》。主要特征:①自我的写真,自叙传,主观彩,零余者(报国无门,救人乏术,求爱不得)②感伤的抒情③结构的散文化④流丽清新的文笔。
9. 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10. 形象分析:一,农民形象:麻木沉默的魂灵,愚昧迷信,无觉悟,但有善良勤俭朴实憨厚,受封建礼教束缚,无反抗意识。二,知识分子,一部分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假道学,深受封建科举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另一部分是被压制的进步青年。
【名词解释】
问题小说:充满各种社会矛盾的现实和写实派作家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相碰撞的产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
第三章 20年代新诗
【填空】
1. 胡适 《尝试集》,周作人《小河》
2. 人生派,浪漫派,小诗派(冰心,宗白华),湖畔诗派,新月诗派(朱湘),早期象征诗派(李金发《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弃妇》)
3. 郭沫若第一部诗集《女神》,歌德,浪漫主义,泛神论,大我。
4. 徐志摩:⑴浪漫期《志摩的诗》,轻盈飘逸乐观:①光明自由《婴儿》《为要寻一颗明 星》 ②爱与美:自由恋爱,对旧礼教的反抗;爱的痛苦《决断》;爱的追求和改变现实的结合《雪花的快乐》;爱情至上主义;吟咏自然
⑵自剖期《翡冷翠的一夜》《自剖》(散文)《再不见雷峰》步入困境,阴沉森冷灰暗绝望,憎恨仇视。
⑶云游期《猛虎集》《云游》平凡枯窘“瘦小”,挣扎,期待复活,迷茫怅惘,飘渺忧郁。
5. 徐志摩的诗歌艺术:①对爱美性灵的追寻,使诗人对妨碍人性自由发展的现实社会深感不满,对下层人民生出一种人道主义同情,②对妨碍人性自由发展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使诗人憧憬大自然,崇拜大自然,③比喻。
6. 闻一多:《红烛》,《死水》,《奇迹》。
7. 田汉:1920年《梵峨嶙与蔷薇》,《获虎之夜》(奠基)
第四章 20年代散文
【填空】
1. 许地山:《空山灵雨》,五四运动后最早成册的个人散文集。
2. 梁遇春:“流浪汉”。
3. 周作人:风格: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散文中的抒情①直接抒情《一个乡民的死》②祭悼怀念抒情《半农纪念》《若子的病》《若子的死》③地方事物感触抒情《乌蓬的船》《故乡的野菜》④咏物玄想抒情《考癖》《苍蝇》⑤爱情抒情《初恋》
4. 平和冲淡:①飘逸洒脱的文章笔式《碰伤》②平和恬淡的抒情方式,隐约不显,含而不露,宁静深远《初恋》《苦雨》《北京的茶食》③庄谐杂出的幽默趣味④舒徐自在,苦中有灵,平中见齐。
5.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第五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名词解释】
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 "左联"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的革命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作方面存在比较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社会剖析小说: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为指导,继承发展五四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建立起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他们自觉将小说艺术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对中国社会性质,社会生活进行剖析。在文学观念方面,强调对社会现实进行细密观察,注重在宏大的结构中对历史性题材做客观描绘,善于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具有复杂性格和悲剧命运的典型人物
东北作家: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一批东北热血青年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他们怀着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巨大仇恨创作小说,以粗犷的风格把黑土地上的生生死死和不屈灵魂移到纸上,开现代抗日文学先河,具有浓厚爱国主义和东北地方彩。
第六章 30年代小说
【填空】
1.30年代小说成熟繁荣的原因:①社会历史巨大变动与异质文化激烈碰撞为长篇叙事文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②广泛借鉴,多方择取中外文学资源,③创作主体积极探索并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
2.繁荣的重要标志:①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②长篇小说的成熟,③小说流派的涌现。
3.小说流派:①普罗小说,“丰收成灾”叶紫的《丰收》,茅盾的《春蚕》,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②社会剖析小说,茅盾《子夜》《林家铺子》,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代理县长》,③京派小说,沈从文,④海派小说,⑤东北作家,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萧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