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1、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周作人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把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2、创造社 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他们先后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洪流》等十余种刊物。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的抒情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后期创造社转向革命文学。
3、新月社 是稍后出现的一个影响颇大的文学社团。1923年由胡适、陈源(陈西滢)、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他们多系英美留学生。新月社开始以聚餐会的形式活动,后来发展成新月俱乐部 。1928年以前的前期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
律诗派”。在诗歌创作上卓有建树的诗人有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饶梦侃、孙大雨等。
4、其他文学社团。还有一些比较活跃的文学社团也各有自己的特点与贡献。其中有①与文学研究会倾向相近的语丝社、未名社、莽原社等。②与创造社倾向相近的有南国社、弥洒社、浅草—沉钟社 。③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的湖畔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1922年4月出版了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他们被称为“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人”。
问题小说 指五四时期以反映社会重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个小说体,标志着中国现实主义新小说的发端,其作家主要由文学研究会的成员构成。最早给问题小说命名的是周作人,1919、2《中国小说中的男女问题》对“问题小说”的阐述。
乡土小说:又被称为“流寓者的文学”,是指二十年代一些流寓都市的作家在鲁迅的影响下,以家乡农村生活为题材创作的小说。乡土小说兴起于1923年前后,主要作者有废名、许杰、许钦文、鲁彦、徐玉诺、蹇先艾、台静农、彭家煌、黎锦明等。所谓“乡土小说”,主要就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彩的小说。回忆、乡愁、风土、写实,是乡土小说的突出特。
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抒情小说∶指五四时期以创作社为主体,以郁达夫为代表的一个小说体,他们的创作多取材于作者的身边生活,强调内心自我的充分表现,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形式。
新月诗派
1、新月诗派的出现,是中国新诗发展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是继以胡适为代表的早期白话诗派和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自由诗派之后在完善中国新诗诗学、展现中国新诗美学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新诗流派。
2、这一诗歌流派总结了早期白话诗普遍缺乏诗意和自由诗激情 泛滥的教训,在借鉴英语格律诗歌的基础上,摸索出了一条中国新诗形式建设的新路子。
3、新月派是中国新诗史上活动时间最长、诗人辈出、有鲜明艺术纲领、并在创作中取得了很高成就的一个重要诗派。新月诗派的活动时间主要是《晨报•诗镌》创刊的1926年4月至《新月》停刊的1933年6月。
新月派拥有一批中国新诗史上杰出的诗人,如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陈梦家等。前期新月
诗派的代表是徐志摩和闻一多,后期的代表是徐志摩和陈梦家。他们是以《晨报•副刊》和《晨报•诗镌》为基地的一个诗人。
“语丝”派
其主要特是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鲁迅和周作人都是“语丝”派的核心作家,还有林语堂。他们创造了“语丝文体”,主要成就是短小犀利的杂感,其批评的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除了议论性的杂感之
外,也有抒情的小品佳作
“现代评论”派
20年代中期出现的“现代评论”派,多是欧美留学归来的自由知识分子,其政治倾向与鲁迅相对立,他们的散文创作思想取向也不一样。现代评论派的散文作家主要有陈西滢 、徐志摩、吴稚晖。
三十年代文学创作潮流主要表现为三大派别:左翼、京派、海派。
京派是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一批学者型的文人,多是北大、清华、燕大、南开等几所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教授,追求学术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追求。
【京派小说: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国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继续活动于北平、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北方作家)所创作的小说。他们的小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 。有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有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该派的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凌叔华、林徽因、萧乾、芦焚、李健吾等】
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以都市生活为描写对象,既写出他们在都市生活中的享受,也写出了他们在都市生活中所独有的都市“文明病”。
【海派小说:是指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出现在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的小说流派。注重表现现代都市社会中人们的紊乱、变态的心理状态,描写人性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具有意识流特征。】
左翼文学从阶级论出发,把自己定位于产业工人和大众的代言人,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展开批判,要求文学充当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的工具。
左翼小说:主要是一批“左翼小说新人”创作的,分成三个流派式体:“革命文学”派、“讽刺暴露文学”派、“东北作家”。
左翼小说——革命文学派
革命文学派创作了大量的革命小说。他们站在鲜明的革命立场上反映时代尖端的现实革命斗争,将革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引进小说创作领域。 “左联” 早期的革命小说创作蒋光慈为代表,另有钱杏村、洪灵菲和华翰(阳翰笙)。流行主题是“革命加恋爱”。“左联”后起青年作家的作品,作品由早期的知识分子革命与恋爱的故事转换成直接表现革命风云的题材;由塑造小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到赞颂觉醒后的工农领袖。其中以柔石和胡也频为代表
左翼小说——讽刺暴露文学
代表张天翼《包氏父子》是最有代表性的讽刺小说,写社会底层人们身上的劣根性,对其思想中的愚昧不遗余力地进行讽刺。《华威先生》。沙汀∶《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合称“三记”和艾芜《南行记》中的《山峡中》被公认为是最好的小说。叶紫 吴组缃 丁玲
左翼小说——东北作家徐志摩爱情诗
指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沦陷区流亡到关内而崛起于上海的青年作家,主要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骆宾基等人。他们来自于被占领区,身受日寇侵略之苦,在作品中描写了东北人民的生活和他们英勇的抗日斗争,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 他们的作品大都充满了关东粗犷的气息,表露了人们所承载的亡国之苦和顽强的反抗精神。东北作家的作品主要的有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端木蕻良的《鴜鹭湖的忧郁》《科尔沁旗草原》。骆宾基的《边陲线上》。舒的《没有祖国的孩子》等
矛盾
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左翼文学的丰碑——《子夜》《子夜》把人物放在中国现实中复杂阶级矛盾中,通过人物的悲剧来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质。
吴荪甫形象吴荪甫是中国30年代民族资本家的典型,是中国资本主义的末路英雄。
1、吴荪甫是高素质的民族企业家。既有文化素质,有理想雄心,也有出的管理才能,性格干练、精悍。“是20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 2、 作为一个民族工业资本家,他具有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又有刚愎自用的性格。浓缩地反映了3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整体象。3、吴荪甫失败根本原因有二个:一是外国资本势力的压制。二是社会动荡混乱。
《子夜》的宏大叙事:史诗式的叙述方式小说故事情节错综复杂,结构宏伟严谨。作者采用“网状结构”和“连环式结构”。
1、网状结构。4—8章以吴、赵的矛盾为中心,同时表现吴与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三条线索同时交叉发展,各种人物纷纷登场,两条次要线索辅助,构成巨大的网。
2、连环式结构。9—19章小说的矛盾发展、高潮和结尾。 小说情节虽错综复杂,但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 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能。
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
祥子形象 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血肉丰满的都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形象。在买车的“三
起三落”的悲剧历程中展示祥子的性格。祥子悲剧的历程 表现出生活的毁灭和精神的毁灭的双重过程。1、生活的毁灭过程 从表面上看仅仅是一个劳动工具的丧失,但从深层精神世界来看,它是一种人生理想的破灭。 2、精神的毁灭过程 是彻底的绝望和堕落。
现代家族小说的鼻祖——《家》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 ——《家》的艺术成就1、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渗透着作家强烈的爱憎之情,寄托着作家的美学理想。觉新、觉慧、梅、瑞珏、鸣凤、高老太爷等艺术典型。2、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法。通过心理描写介绍人物的行状;通过心理描写达到性格描写的作用。通过写人物的“想”和“做”完成人物塑造。3、蕴涵着丰富、热烈的情感,具有一种青春的抒情性。“激情”既是巴金艺术风格的特点,也是他艺术魅力之所在。4、语言清丽、流畅、明朗、自然。
《家》人物形象分析
觉慧形象及其意义觉慧是一个新人的典型,时代的先进青年。“大胆”和“幼稚”是其叛逆性格的主要特征。
“大胆”的反封建的猛士:他是高家所有人中最为清醒的一个,在家庭反封建斗争中,他站在最前列,蔑视以高老太爷为首的专制家长的权威,并针锋相对地与他们进行斗争。参加学生运动,支持觉民抗婚 ,反对请神驱鬼 ,与丫鬟鸣凤恋爱 。性格中还存在着“幼稚 ”: 表现在行动上是犹豫和不够果断;表现在感情上是同封建家庭的藕断丝连。 觉慧的意义在于:首先他揭示了主题,表明只有革命才是唯一出路。其次,他作为高家第一个掘墓人,以后在《春》《秋》中仍不断地给这个家庭以巨大影响,他成为高公馆“激流”的原动力。
被戕害的病态灵魂——高觉新1、这是一个在专制主义重压下备受精神折磨的病态灵魂,是一个为旧制度所熏陶而失掉了
反抗性格的青年人.他的主导性格是怯弱和忍让。他是一个悲剧人物,从他身上,作者控诉了残酷无情黑暗的封建专制社会和家庭。2、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使他确认了作为长房长孙的身份,也养成了他认同这种身份的性格。他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悲剧根源,却怯于反抗的行动。在他身上,更深刻地体现出封建文化对人摧残和扼杀。3、高觉新的性格在本质上是生命意志、生命力量的匮乏。他的生命始终是处于压抑的状态。从高觉新的性格中,可以感受到封建文化是怎样在骨子里剥夺了人的自我的。4、高觉新性格的复杂性,体
现出民族文化心理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冲突。“一半是圣徒,一半是帮凶”。半新半旧的人物。读过新书却过着旧生活。既为旧道德牺牲,又为新道德殉葬。他又富有人情美和人性美的品质。
发布评论